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山访贫
李高峰
文章字数:1481
   
   
  暮春的天气,早晚温差很大。清晨出门时,不套件毛衣是不行的,穿的跟冬天差不了多少;到了中午,如果你在户外活动,热烈的阳光会逼着你脱了一件又一件。这样的时节,我和县委组织部的毅辉一起,探访寨子沟组的5户贫困户。
  寨子沟虽说是一个组,却远离村庄,仅有的不足10户人家,也都淹没在深山密林之中。受工作的性质决定,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遇上这种穿山进林入户走访的差事还真不是很多。平时待在县城,感觉人太拥挤,见人懒得张嘴,点个头了事,可到了寨子沟,步行一个多小时了,见个人影就觉得稀罕,碰上个人就赶上去寒暄,也不管认得不认得,只要是寨子沟的,问上几句就直奔主题,按照问卷要求,将书面语言转换成乡村俗语,填完表格后再打听下一家。
  按着这个节奏,我们从8点多开始,10点多才完成了3户走访任务,还有两家听说分别在半山腰、坡之巅,须循着羊肠小路才能到达,我计划先从半山腰的刘新宏家开始。这时的山林,枝条间探出还未绽放的嫩绿的叶芽,春的气息沁人心脾,虫鸣与鸟啼相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就扑突扑突地在我脑子中激荡。想着这两户长期住在深山中的人家,虽说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可不通路、不通电,也可能不通水,日子太接近原生态了,与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差距太大了,怎么就不想着移民搬迁呢?既然被纳入贫困户行列,说明他们这个深山也没有太多致富的资源。
  带着各种想不通的疑问,甩落了一次次流进眼里的汗水,终于找到了刘新宏的家。小三间的土瓦房,很窄小的土场院,屋后是树林,房前没有庄稼地,不远处的大石下有一口小水井,浮沉着残枝败叶,我惊叹于这样的环境,究竟咋生活啊?听毅辉说,眼前的屋子里竟然住着两户人,一个是妻子离家、有一个儿子陪着的哥哥刘新宏,另一个是已进不惑之年仍然单身的弟弟刘新平,兄弟俩都没出门打工。今天,哥哥刘新宏去镇上陪娃上小学,弟弟刘新平不知干啥去了,没在家。
  我们只好继续钻山,去坡顶找王新厚。爬了40多分钟时隐时现的山路,由于担心走错路,就边爬边喊,果然有人应答,听声音人就在跟前,却就是急忙走不到。等终于来到老王家时,我已是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了。老王和妻子都在家,还请了两个干活的,帮着点代料香菇。老王的妻子给我们端来两杯糖茶水,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老王有个儿子在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就读,花费很大,他的家庭收入主要靠房前屋后的核桃,还有成排的香菇。可喜的是,勤快的老王在山下的大村子里买了房子,等到年岁大了走不动了,也有个能与人交流的地方了。我们给他翻来覆去地宣传了国家的扶贫政策、县上规定的扶持办法,询问了他现在享受的都有些啥政策、家里的主要收入之后,知道他要点香菇,时间耽搁不起,填完表格就沿着原路往回返。
  体会着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滋味,我们又来到了刘新宏的家,发现门开着,弟弟刘新平在家。刘新平穿了件领子已经破旧的红格子保暖衬衣,见我们来了,很热情地从柜子里掏了一包烟,我和毅辉都不抽吸,新平先是挠头,接着又是摸口袋,尴尬之后才想起给我们倒水。由于刘新平是青壮年劳力,个人收入也能超过贫困线,村里没有将他纳入贫困户。说到现在的生活状况,他是一肚子的抱怨,怨大人没让他上学,他现在不识字,不能出门打工挣钱;他家是从外地过来的,组上给分的山林太少,不能做香菇代料,也没有核桃树;村里人“欺负”他,不给他吃低保,不让他当贫困户,不给他办易地搬迁。他絮絮叨叨地抱怨了很多,似乎造成他现在生活不如意的原因都怪别人,自己没有一点责任。
  离开刘新平家,我心里很沉重,他的贫穷明显是自己个人的问题,可他咋就全推给别人呢?想让这样的贫困户脱贫,还真不是简单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