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脱贫重在产业兴
本报记者 南书堂 刘婷 李小龙
文章字数:1499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依托,是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保证,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实施产业脱贫,就是要把产业与贫困户深度融合,通过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主导产业,创造新的增收点,增强“造血”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问题。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实践中,我市牢牢把握产业发展这一关键,根据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等因素,充分发掘自身比较优势,重点培育发展食用菌、茶叶、核桃、中药材等传统特色产业和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新型产业,积极构建金融、科技、人才、市场等方面的支撑保障体系,探索了一批务实管用的脱贫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商洛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有了产业带动,一大批易地搬迁人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了产业支撑,一大批贫困人口实现了持续增收、摘帽脱贫;有了产业积淀,整个商洛农村朝着创新美丽幸福之路迈进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四月的山乡,万物勃发,如诗如画。清晨,在商南县试马镇,采茶女们把一处处茶园妆点得分外的美。钱秀萍的双手在枝叶间舞动,一叶叶细芽飞入篓中,霎时间篓中就溢满了绿。这位观音堂村的村民边采茶边说:“每年三四月,我都会来茶园打工,每天能采两斤新鲜芽叶,能挣100多元。除此之外,我家里还有5分地的茶树,采摘鲜叶由茶厂收购,也能挣2000多元,整个采茶季,家里能收入5000多元。”
  北纬33度,这个原本不产茶的地方如今遍地是茶园。商南茶在困境中壮大,在转型中蜕变,已成为我市的一张名片,也是商南县5万多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商南县茶叶局局长朱先魁介绍道:“我们县上有茶园25万亩,可采摘的有19万亩,去年产茶叶3900吨,产值达4.9亿元。我们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把贫困户绑在茶产业链上,全县有834户群众将4500亩土地流转给茶企业,户均增收1800元,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在茶园务工。茶企业与流转土地的农户签订配股协议,每年兑付股息,还为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塑料膜,扶持贫困户建茶园,像沁园春公司去年就帮贫困户建茶园507亩。现在我们重点支持企业建设集茶生产加工、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品茗娱乐、茶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加快茶业与农业、旅游三产融合发展。”
  在我市,伴随着农村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有机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融合型新业态也得到蓬勃发展,成为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金钥匙”。各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柞水县朱家湾村过去是个穷山沟,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而如今,一座座布局整齐的楼院掩映在绿树中,蜿蜒的步行道将各具情调的庭院连在一起,石桥下溪水潺潺,花草树木交相辉映,胜似小桥流水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近年来,村上依托牛背梁景区,立足临近西安的地理优势,走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对村落进行重新定位,秉承“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创造创新为径、古朴村落为形”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着力打造集休闲、观光、度假、养生、怡情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引进旅游企业12家,发展农家乐集群12处153家。朱家湾村村支书胡平志介绍道:“我们村上现在有800多人参与旅游业,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6000多人。去年,接待旅客1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人均旅游收入1.34万元,村容村貌美化了,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一批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市栽培食用菌1.62亿袋、茶园49.09万亩,养殖生猪161.35万头、土鸡144.33万只,发展核桃示范园330.15万亩、中药材202.67万亩、板栗99.67万亩、蔬菜23.6万亩。2017年,全市产业脱贫14438户55087人,占脱贫总人口的58%。产业脱贫工作在全省年度考核中位居第一。(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