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工业强市看园区
文章字数:3052
 (上接第一版)
  按照“注重特色、循环发展、转型升级”的思路,我市主动适应结构调整新趋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工业发展内生动力。围绕发展循环经济调结构,坚持率先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并重,大力发展循环型产业、创建循环型园区,培育循环示范企业,实现了从注重园区规模扩张和发展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推动持续发展的转变。我市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城市,循环经济成为商洛发展的最大特色。围绕打造产业集群调结构,立足资源优势,依托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关联产业向园区聚集,努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不断扩张园区经济规模。目前,全市钼、钒、锌、铁等有色产业已具规模,光伏产业成为全省典型,电子信息产业方兴未艾,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现代材料、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四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围绕培育新兴产业调结构,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饮用水等新兴产业,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从单纯的资源型工业向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转变。目前,我市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企业发展到80多家,成功引进了深圳神州实业、长兴科技等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开发出了威氧富氢水,填补了我市电子信息和高端水产业的空白。围绕为大企业配套调结构,积极争取国内外大企业入驻园区,发挥大企业的带动效应,大力发展配套产业。目前,比亚迪、中金集团等20多家国内外500强企业落户商洛,新发展景鸿塑业、柏伦实业等配套型企业30多家,配套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实施项目带动突出科技支撑
  我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园区发展的重要抓手,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加工业投入的首要任务,落实有效举措,全力加快建设。市上和各县区每年拿出项目前期费近亿元,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关键产品,策划包装一批符合产业定位、关联性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产业集群项目,确保项目储备充分、接替有序。采取以园招商、项目招商、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形式,瞄准大企业、大集团,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项目、扩投资。近三年,全市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27个,合同引资额65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219亿元。严把环保、生态、安全底线,对技术落后、污染环境、附加值低的项目提高门槛、严格限制;对优势项目,降低门槛、优惠支持,优先安排入区,确保项目引进及建设质量。按照“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达效”的思路,逐级建立项目包抓责任制,全力加快项目实施步伐。2017年,各园区在建项目156个,完成投资112亿元,有59个建成投产,新增产能120亿元。
  各县区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立园之基、强园之本,在不断扩大外来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能力,推动园区发展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速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目前,我市50多家企业与一批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固的技术合作关系。其中,山阳金川封幸化工公司牵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发出国内最先进的皂素清洁化生产新工艺,被确定为同类产品生产的技术规范标准。市上组建了现代材料院、尾矿资源利用综合实验室、秦岭健康水开发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构建以“院校+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园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市上建立了金融机构包抓园区、联系企业、支持技术攻关工作机制,对园区技术创新项目、产业延伸项目、新产品研发项目、名优产品创建项目,优先提供资金支持。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攻克技术难关。通过技术突破,我市钼、钒、锌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全市拥有专利1250项,“商山红”等33个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秦锌”牌锌锭等14个产品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
  目前,全市形成了力量向园区集中、政策向园区倾斜、要素向园区配套的工作机制,实现了园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各县区积极优化集中区政务服务,全面落实“代办制”,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积极开展进企业解困帮扶活动,落实领导干部包抓企业责任制,对入园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软环境”。进一步优化要素服务,全力推进集中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设立集中区小额信贷、融资担保机构。对入园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优先核准或备案,优先列入重点项目计划,优先保障能源、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为实现集中区有序管理和持续发展,市、县区政府成立了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部门授权园区代办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强化了各方协同,集中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
  提升平台载体形成集群效应
  当前,我市工业化发展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段,工业化进程滞后于全国全省进度,加上传统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盈利能力差、工业供给质量不高,新兴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偏小、占比过低,工业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同时,面对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及政策、资源、环境带来的诸多挑战,我市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资源的增量空间进一步紧缩,导致项目引进困难加剧,做大做强现代工业经济的约束更为明显。
  最大限度地突破我市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唯一解决途径就是牢牢把握并用好用足各项政策利好,把工业园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转变工业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育大扶强支柱产业,构建现代新型工业体系。要以《中国制造2025商洛实施方案》为统领,全力以赴实施制造强市战略,重点培育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材料、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高端工艺品七大产业领域,重点实施工业园区提质、创新能力建设、智能制造提升、市场主体培育、质量品牌振兴、绿色循环发展六项重点工程,推动我市实现传统制造业创新化、新型制造业规模化、生产性制造业服务化三大转变。要围绕三大传统产业做好加减法,优存量、促转型、提效益;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乘除法,扩增量、优结构、提质量。
  目前,发达省份城市工业园区发展已经完成了第二阶段发展,即由单纯的工业聚集向产城融合、技术聚集、人才汇集的高新产业开发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此,要着力推进园区拓展提质,打造工业发展大平台,优化工业布局结构,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围绕13个重点县域工业园区,根据园区定位,制定高新区、开发区及各类新型产业示范区创建计划,力争每个县区拥有一个省级高新区或产业示范区。统筹使用各类资源,加大工业园区投入,特别是对水、电、路、讯、网及环保设施投入,通过污水集中处理、产业循环利用、产品相互配套,降低企业成本,构筑产业生态,提升项目虹吸效应。每个县域工业园区围绕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条,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协作配套型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依托特色产业园区,探索建设主导产业聚集区(园中园),明确技术路径和重点技改项目,加大培育一批“高、精、特、新”企业。
  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工业市场主体纷纷入驻孵化基地和标准厂房,纳规入统渐成趋势,集群发展初显雏形。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简政降费、转变作风”的有效扶持措施,努力抓好工业革命这个经济进步的关键,不断获得工业化资源和技术,进而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发展,为建设创新美丽幸福商洛提供全新发展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