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亲近太子坪
文章字数:1514
  暮春时节的秦岭腹地,白云悠悠,天空湛蓝。车子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疾驰进入金丝峡镇太子坪村。“快看,到包扶村啦。”大家的眼光被十多里的太子坪村沿途的风景所惊醒。青山绿水绕,白云空中飘;蓝瓦白墙间,红窗绿植缀。太子坪村的风貌较两年前我来驻村的情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沿公路、河边的瓦房已经全部消失,几乎是清一色的徽派建筑,蓝顶白墙。一座座,一群群的两三层小楼点缀在半山腰或者河边路旁。
  车子没有在镇上停留,直接把我们拉到了田间地头。迎接我们的是单位驻村第一书记胡永和他刚拉到地边的几十把锄头。“大家一字排开,每人一米宽,按地块大小上人,从这边开始,到地头结束,搞完一块再搞下一块。”随着机关带队领导的一声令下,大家三五结伙走进田间。
  农人有三忙,春忙草,夏忙收,秋忙种。现在正是除草施肥的好时节。我们所劳动拔草的这块地是村里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的土地。这块地是“狮子沟”的上半部分。“狮子沟”里居住的十多户村民大多数已经搬迁出沟,只剩下两三户孤寡老人不愿搬迁,仍居住在土房子里。两年前这条沟已经荒芜,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小孩子已经到镇上上学。村委会和包扶单位地税局商量,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地上种植杏树,树下再套种丹参,成熟后所卖的钱归合作社所有,再以分红的方式分配给贫困户。地税局结合实际创新出的一条“产业帮扶”新路子。
  喳喳的鸟鸣声在山谷回响,淡淡的泥草清香步入心脾。大家有的使用锄头挖,有的直接用手拔。种植在杏树下边的丹参苗已经开花,香气扑鼻。今天来的四十多个党员,老中青都有,相对而言,出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居多,有些年轻的党员由于出生在城市,分不清哪些是草,哪些是苗。机关领导开玩笑地说:所有开着小花,长着小圆形叶子的是丹参,其余的杂草全部拔掉,“留下社会主义”的苗。大家笑声一片,在轻松愉快的闲谝中拔完了一块又一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十多岁的老党员找回当年耕作的记忆,好像农民摸到了锄头,耕牛找到了青草;四十多岁的党员好像又回到刚刚承包到户的那个八十年代,上山挖地打核桃,下河摸鱼插秧浇地的少年时代;长了见识的年轻一代更是唧唧喳喳,也分清了麦苗和青葱。
  本来准备干到中午两点休息,一场山中的白雨打消了大家拔草的趣味。泥巴裹满两腿,汗水湿透衣背。大家才狼狈不堪地回到村中农家屋舍。黄瓜丝、绿豆芽拌凉面,一人一碗,不一会儿吃个精光,个个摸着肚皮嬉笑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农家饭。饭后,机关领导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真的除草根本就不需要你们,叫几个农民很快就搞定,之所以叫大家来,一则是让大家亲近一下自然,接触一下农民,了解一些民情。二是让大家接接地气,舒展一下筋骨,体验一下田间地头的生活。三是让大家感悟一下我们的生活,过一次有意义的党员生日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细品餐中味,皆为劳动得。久居樊笼里的人们,长期生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是体会不出田间地头的乐趣。被誉为“物欲横流,精神荒芜”的时代,“一切向钱看”“生活就是奋斗赚钱”已经成为农村孩子打工的奔头,我不由得多了一些顾虑,人的灵魂是否在堕落?在拔草的间隙,我们询问了尚留在沟里的两位老人,声称儿子都已经搬迁出沟,猪圈没了猪崽,土地没了耕牛,再没有放牛娃、放羊娃的身影,农村已经空心。
  时光就这么划过,在回程的路上,劳累了一天,大伙都呼呼入睡。我却多了几份惆怅,心里有点郁闷。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在山沟里也可以收看到互联网发送的新闻。我们在城市里游走,乡村要全面振兴,美丽乡村需要我们普通党员该做些什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每个党员是否都应该多去农村走走,踏踏实实地工作,接地气地生活,让我们生活得更惬意些呢?
  雨越下越大,太子坪离我们越来越远,不一会就消失在视线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