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文/图 杨卫
文章字数:3389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5%,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7亿多人成功脱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掀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1978年7月,我出生在洛南的农村。可以自豪地说,我与改革开放同年,我的成长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我的生活见证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对于5岁以前的事情,我几乎没有任何记忆,只听父母说,我们那个地方叫古城区古城镇蒋河大队第一生产队,原来是人民公社化,社员给生产队干活,后来包产到户,分了5亩地;那时,爷爷奶奶已经去世,我家住的是50年代修的3间土瓦房,一家4口挤在土炕上,虽然已经通了电,用上电灯,但还是以煤油灯为主,吃水要从村西头担……
  我能记起事,大概是1983年,那年9月我上幼儿园(当时叫育红班),班上十来个娃娃,老师是二队一个刚结婚的媳妇,听说是小学毕业生,每天教我们唱歌(唱的最多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玩耍。我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的第一届学生,在蒋河小学从一年级一直读到五年级。我们村小的教室都是低矮的土坯瓦房,安着几个窄小的木质扇窗。冬天天亮得迟,我们的到校时间却早,教室没有电灯,我们就各自从家里带一截短蜡,或者一个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甚至用松节油来照明读书。天气寒冷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从家里带些白亮一点的塑料纸和鞋钉,钉上窗子来保暖。教室里的桌凳也残破得厉害,即使这样有的班还是几个同学挤在一张桌子上,上课铃声是老师用手敲击一口破钟发出的。操场上有个小花坛,校园里种着杏树、梨树、苹果树等,当时的蒋河小学对我们来说就是天堂。六年级时,蒋河、红星、草店、王村、红旗五村的六年级合并到红旗小学。放学后,不是帮父母干活,就是去给猪寻草;农闲时,和小伙伴一起滚铁环、打沙袋、捉迷藏,扮演“造反派”和“保皇派”进行武斗;暑假里,上山挖红参、下地挖半夏挣学费,或者上树摘果子、掏鸟蛋,下河打江水、捉鱼虾。
  村里40来户人家,只有队长家里有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上海滩》《血疑》等热播时,四邻队上的人都来看,把队长家的院子围得水泄不通,我总是早早拿着凳子在队长家门口占地方;为看一场《少林寺》《黑匣喋血记》《黄河大侠》《西安杀戮》等电影,常常摸黑跑到七八里远的张村、古城街等地。
  那时,总盼望过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穿上新缝制的衣服。平常家里是蒸一锅白面馍、黑面馍、黄蕃面馍,我和妹妹吃白面馍。吃饭时成十个人围在一起,你夹口酸菜,他夹口洋芋,稀糊汤喝得滋溜响,谝闲传、拉家常、吹牛皮。村里有一大块场地,仅有一台脱粒机,夏忙时,各家各户轮流脱麦、晒粮,夏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古城粮站上交公粮。我们小孩子则在麦秸堆里翻跟头、挖地道,在场上撒欢、打呼扇。村里的现代化设备,就是一台拖拉机、一辆三轮车,有自行车的人家只有两三户,没有一家“万元户”。我常常站在村里的代销店门口,数着公路上稀稀拉拉过往的班车、解放牌卡车……
  1990年9月到1996年7月,我先后在古城新华中学、洛南县中学上初中、高中。初中离家4公里,上学、放学都是步行,上初三时学校没有男生宿舍,晚上就住在教室里,把四张课桌合并在一起睡,背一袋包谷糁子、拎一罐酸菜上灶,总是饿得发慌。高中在县城,离家25公里,三年骑坏了一辆自行车,每周都要回去一次,拿些馍、面条和菜,用煤油炉子做饭吃,住在学校的大通铺宿舍里。放假时,除了帮父母干农活,多数是学习,为的是考上学,跳出农门,有个铁饭碗,吃上“皇粮”……村里许多青壮年开始外出打工,大都去潼关吆骡子、搭碾子、背矿。村里有8户人家盖起了砖瓦房或砖门面房,2户人家开了商店,5户人家搞起三轮车运输,1户人家安装了电话,10户人家买了电视机(其中3户彩色电视机),“万元户”有3户。我们家还是3间土房,直到1994年才买了台电视机,最盼望的是什么时候能住上砖房……1996年9月到2004年9月,我来到商州求学,毕业之后先后在商州一所中学和机关工作了5年。这期间,我们村改名叫古城镇蒋河村一组,母校蒋河小学迁了新址,学校占地面积扩大了几倍,学生和老师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最近几年又增盖了一座楼,建成多个功能部室——电脑室、地理室、美术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室内的配置也非常齐全先进。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操场全部铺上了塑胶,校园环境也绿化、美化得非常漂亮。
  村里外出打工的人更多了,几年工夫就有20多户人家盖起了砖房,5户人家开了商店,2户人家搞起小汽车运输,6户人家安装了电话,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视机(其中15户是彩色电视机),“万元户”有10多户。1996年初到商州时,那时候的商州市(今商州区)最长的街道是北新街,最繁华的地段是工农路、中心街、东环路,丹江两岸是大片农田、河堤上树木郁郁葱葱,莲湖公园城墙以南、名人街以西都是农田;126或128传呼机是最时髦的,砖头大的手提电话很稀罕。2001年调回城里工作时,西合铁路开始建设,名人街大面积开发,座座大楼拔地而起,商州新区已具雏形,商州商城成为地标,商贾云集;当时,IC电话已经在城区普及了,126、128、95812、95816传呼机慢慢被小灵通所代替,摩托罗拉、诺基亚风靡全城,我和妻子正谈恋爱,一部1368元的摩托罗拉作为定情信物,花了我近三个月工资,我们光顾最多的地方是莲湖公园、商州商城、体育场、剧院舞厅……
  2004年9月到现在,我调到市直机关工作,近15年的一幕幕情景历历在目。村里一部分青壮年劳力去了江苏、广东等地的工厂,一部分去了西安、北京的建筑市场,挣了钱的将砖瓦房拆了盖成两层楼房,有线电视、电话、手机基本家家使用,电动车、摩托车基本普及,有5户人家还买了小轿车;土房已经很少了,我家也在2013年拆掉了60余年的土房,建成了窗明几净的4间翘檐砖房。特别是2015年以后,蒋河村与草店村合并为草店村,我村作为“洛南玫瑰小镇”的核心区,如火如荼地建设,两层楼房鳞次栉比,玫瑰大道宽阔通畅,玫瑰花园、樱桃花园、郁金香园、百花岭园花香四溢,欧式风情墙体彩绘美轮美奂,花溪湖波光粼粼,一时间游人如织,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商洛市区,一条条宽阔笔直的大道,一幢幢崭新靓丽的高楼,一个个优雅宜人的住宅小区,一排排郁郁葱葱的风景树木,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感触最大的是,江滨大道的建成使城市向南扩展,丹江堤防工程的修建让丹江安澜,丹江公园的落成给市民提供了小憩、锻炼的场所,江南经济适用房让我等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2G、3G、4G(即将问世的5G)网络连通缩小了世界,京东、淘宝、阿里巴巴、微信支付、支付宝……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期间,我也从租房到住上商品房,从骑着摩托车溜达到开着小汽车兜风,从只能生一个孩子到搭上二胎政策的“末班车”……这期间,我一直在市发改委系统工作,从一名科员成长为县级干部,有幸参与编制了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有幸见证了商洛市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87.1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00.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4年的32.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156.65亿元的巨大飞跃。
  常言道:“滴水可以见太阳。”商洛的发展虽然横向比较还很落后,但纵向分析它完全可以反映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出生于改革开放的滥觞之年,并与其一同成长。40年来,我的足迹从洛南的乡村到县城,又从县城到商州;我的单位从农村学校到区政协,再到市发改委;我的视野也从自然村放大到县市,进而扩展到全国;我的思维更从对我们一家人吃饭穿衣计较的狭隘,升华为对国计民生和改革成果的深切关注。40年来,商洛的发展成就不仅体现在我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巨大变化上,更体现在我案头所放的那一组组国民经济发展的真实数据的变化上,每次看到它们都使我欢欣鼓舞、血脉喷张,我都会为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坚信,在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改革开放再出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一定会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我坚信,随着商洛市“五大攻坚战”步伐的加快,创建美丽幸福新商洛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们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我坚信,不念过去,不畏将来,通过努力奋斗,我的后半生一定会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