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点亮深山的明天
本报记者 董楠
文章字数:2208

  第一堂课上手忙脚乱的他,离别之际已能在讲台上抓住所有孩子的目光;初次见面时向孩子们自我介绍的那一幕,至今仍在他的脑海中荡漾,当支教时光开始倒数,面对这些大山中的小天使,他心中的不舍,分外难言。“他们调皮时我发过火,他们受伤时我流过泪,他们的一个笑容能让所有的烦恼散去,他们每一次进步能让我自豪许久,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和家人朋友聊得最多的就是他们,我害怕有一天会离开熟悉的课堂,离开他们,再也没人叫我一声老师。”说话的这个小伙子叫王博,今年24岁,是土生土长的商洛人,就读于长安大学,秦岭大山脉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也养育了他,就在本科即将毕业的时候他加入了长安大学支教团,用自己的知识回报大山。
  2017年8月27日,王博与长安大学支教团一行7人来到商南县城的一家小旅馆里,他们隔着窗户望着外面触手可及的层层大山,那时他们之中许多从南方来的同学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山中小城。他们一边感慨着这座秦岭深处小城的贫困现状,一边带着各自听说的支教故事,幻想着未来的支教生活。第二天一早,他们被接到了各自的服务地,王博来到了试马镇中心小学,开始了他终生怀念的日子。
  “来到商南县试马镇的第一个晚上,收拾宿舍时,枕头下面窜出一只壁虎,吓得我辗转难眠,好不容易睡着,外面路过的火车,又把我从梦中惊醒,半夜起床上厕所要穿过整个校园,回来后总是再难入眠……”回忆当初来试马镇的种种不适应,王博眼中闪过一丝酸涩。从城市到农村,生活环境的变化让他一时难以适应,从学生到老师,工作之初的艰难,更让他陷入迷茫与不安。由于学校教师紧缺,王博身兼数职,他既是班主任、又是数学老师,还是体育老师。“从来没想过农村学校的老师会这么少,常常去教室点名后就要去备数学课,改完数学作业,又要策划体育课上寓教于乐的游戏,同时还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态,看他们最近有没有心事,跟他们聊聊天,及时做好心理疏导。”王博说,来支教前,他曾以为自己已经做好成为一名山区教师的准备,但是开学第二周就有家长反映讲课太快、作业太难,孩子不太适应,让他一度怀疑自己到底行不行?
  后来的日子里,王博努力让自己适应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白天挤时间去听其他老师的课,教学上碰见问题,积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晚上在办公室反复地研究教材,认真撰写第二天的教案,每天几乎都是早上6点出宿舍,晚上11点才回来,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床上,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孩子们可爱的笑脸,也正是这群小天使让他重新打起精神,去期待第二天的开始。“王博刚来那会常常见他放学了还在办公室,一个人对着墙壁一边打着手势一边读啊念啊,开始同事们都笑他,后来才知道他那是在练习讲课呢,都很佩服他。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削尖了头往大城市里钻,愿意来咱这山沟沟,认认真真教学生的真不多。”试马镇中心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陈慧玲说。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反复摸索学习,夯实基本功,在经历短暂的迷茫之后,一连串的成绩,让王博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荣誉感,班里的数学成绩接连取得年级第一,学校艺术节中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获得了的全校第二的殊荣,运动会中孩子们接连斩获各类奖项,获得了全校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孩子们的进步得到了家长和同事的认可,他常常为自己能成为一名支教老师而自豪。
  2017年11月,王博第一次到学生家家访,来到学生家中王博本来要进正厅的,学生却赶紧把他带进了东侧的厨房里,进去后王博才知道,原来那间厨房才是学生的家。为了让孩子上学,他们一家租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土房里,屋里泛着油光的地面被踩得坑坑洼洼,学生进屋后趴在矮矮的废木板搭成的桌上写作业,学生的妈妈告诉王博,她的丈夫瘫痪在床两年了,家里只靠着低保维持生活,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去城市里生活,当时的情景,让王博又一次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沉了。了解家庭情况后,王博及时向家长汇报了孩子平时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在上次考试中的优异成绩,叮嘱他们再困难的日子都会过去,孩子的学业千万不能放弃,现在国家扶贫政策好,只要努力,日子会越过越好。那次家访后,王博格外关注班级里的贫困学生,除了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物资帮助外,上课时常提问他们,并给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开小灶”补课,闲暇时给他们讲励志故事,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坚定理想、努力学习。
  在教学之余,王博多次走进贫困家庭,开展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2017年12月,他与支教团联合长安大学青年志愿者总队,组织开展了“点亮微心愿青春助扶贫”圆梦微心愿活动,收集了355名贫困生的心愿,为孩子们累计筹集了两万多元的物资,心愿完成率100%。在得知学校六年级一名同学患严重血液病,生命垂危,急需骨髓移植,但家庭窘迫凑不齐手术费时,王博立即与他的研究生导师联系,在两天内募集到1万元的爱心捐款,目前孩子恢复情况良好已经出院。今年年初,他又联系到多名愿意对贫困生进行长期帮扶的社会爱心人士,争取为更多贫困孩子点亮求学之路。“我的服务期即将结束,但是‘扶贫扶智’这条路我还会继续坚持下去,因为大山里的孩子需要我。”王博坚定地说,如今他站到讲台上,那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忘记了自己是一名支教老师,好像他就是生在这里的一名乡村教师。
  时间如白驹过隙,近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他将青春的身影投向了深山,用爱心与责任播种着希望,他就像是三秦大地的星星之火,为农村孩子点亮了一盏指引道路的明灯,更点亮了大山深处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