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社区工厂圆了搬迁群众就业梦
文章字数:1153
  本报讯(通讯员 索志锋 记者 方方)“平时我主要是照顾孩子,孩子上学后,在家闲着没事干,也没有经济收入,自从社区办了服装厂,我就来上班了,既照顾了家里,又有了收入。”在丹凤县竹林关镇众坊服饰车间里,贫困户何兰英忙着加工服装,提起现在的生活竖起了大拇指。
  竹林关镇丹水社区现有住户2488户8801人,其中贫困户122户505人,全是陕南移民搬迁群众。镇上针对搬迁群众文化程度低、无技术、需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就业这一现状,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的目标,通过开办社区工厂,帮助贫困群众变身产业工人,实现就近就业,促进稳定增收。
  镇上深入调研,实行“合作社+社区工厂+电子商务+农户”模式,整合丹水社区农贸市场、江北超市闲置房屋,成立了丹水社区工厂农特产品运营中心,组建山豆豆合作社,挖掘“竹文化”,加工竹椅、竹式灯具、竹编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对传统粉条、挂面、蜂蜜、木耳、香菇等农特产品进行加工,开办“石磨杂粮”加工厂,加工荞麦、高粱等杂粮面,联合赵家庵村建设茶园2000亩,生产“桃源茗”茶。利用农特产品示范店和淘宝网店、微信朋友圈多渠道宣传推介,形成电子商务全产业链销售模式,带动农户稳定增收。引进恩典和众坊两家服装公司入驻丹水社区,提供3年房租减免、3年就业政策扶持等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企业带动300名群众务工,其中贫困群众100多人,可实现人均年增收2.5万元。
  同时,依托镇上其他17个村的产业合作社,在江滨大道设立21个农特产品示范店,建立商贸脱贫示范街,将各村的土蜂蜜、粉条、核桃、药材、杂粮、竹编等农特产品集中销售,按照标准化模式统一悬挂标识,由社区工厂农特产品运营中心对商品设计、包装和宣传,做好网店的培训、申报、管理运营等相关服务工作,采取政府装修、免房租的方法引导贫困户及搬迁群众从事“互联网+电子商务”,积极推广“贫困户+帮扶用工”模式,优先吸纳贫困户进入电商领域,目前已签订贫困户用工协议190多份。在江北腾出27.68亩建设用地,由建发公司采取EPC总承包模式,建设47242平方米工业用房,配套道路、供水、排污管网及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为更多企业入驻创造条件。在江北建设魔芋加工厂,引导李氏凯龙魔芋食品加工厂入驻,计划建设厂房5000平方米,带动220名贫困群众就业,并与17个村的贫困户签订魔芋种植、收购合同,采取保护价的方式保障种植户的预期收益,补齐种植、生产、包装、销售完整的产业链。目前4000立方米的冷库已经建成,签订收购合同2000多份,厂房也在同步建设之中。
  稳定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社区工厂正在为丹水社区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打开脱贫大门。为了让贫困群众真正实现就业,竹林关镇联合县就业局开展技能培训,让搬迁群众掌握一种甚至多种符合社区工厂用工的基本技能,促进搬迁群众顺利签订用工协议,真正实现住得舒心,收入稳定,生活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