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怀揣《梁家河》到田间地头去上人生课
文章字数:1597
  合上《梁家河》,再次品读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的内心激情澎湃,让我对青年干部的人生之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书记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在梁家河这个贫困的小山村里形成,担当意识、奋斗精神在梁家河敦厚朴实的农民中树立,从此走上了“为人民做实事”的人生之路。农村是我们的根,农民是我们的魂。年轻党员干部,尤其是刚才参加工作的、有着丰富知识储备的“学生”党员干部,要向总书记学习“做实事”、干成事,就必须把自己的知识放到农村、农民中去锻造和升华,把根扎在农村、把心融入农民,为农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
  脱贫攻坚为我们的年轻干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升华知识、学“做实事”、走好“人生第一步”的机会。怎样抓住这次机会呢?答案,就在《梁家河》里,“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七年时光。”就是,深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不是当“知青”,而是当“农民”——说农民的话、吃农民的饭,干农村的活、兴农村的业。
  既说俚语更吃淡饭。总书记与当年的“小伙伴”们交谈时,叫的是小名,说的是方言,“到现在还想念那个酸菜”。这一切,都让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小伙伴”面前,还是当年那个“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年轻干部在与群众交往中,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用方言土语、乡音俚语,聊家长里短,话柴米油盐,与群众同笑同哭同分享;用好牙口、宽胃口,吃粗茶淡饭,喝清汤寡水,了解民生疾苦、物力维艰。应善于倾听、铭记在心,主动解释、正面引导;不要大话连篇、不切实际,人云亦云、妄加议论。只有这样的“农民”党员干部,才能让农民视如亲人、倾吐心声,才能成为农民的“好后生”。
  既干农活更知民需。当年,总书记以敢在“陡得连牛都站不住”的踼牛峁上“背上一大捆柴往回走”的劳动精神,做了地地道道的“村里娃”“受苦人”,从而深深地“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在农民的心中,嘴上千万句官话,抵不上手上半小时劳动。农活中有人生“大学问”。现在的年轻干部,甚至从农村走出去的年轻干部都已不会干农活了。所以,年轻干部应扎实向总书记学习,做干活从不“撒奸儿”的“村里娃”,以小学生的精神,虚心向农民学习,在家庭院落,沉下身体、弯下腰杆,劈柴烧火、洒扫庭除,做主人而不做客人;在田间地头,撸起袖子、挽起裤子,春种夏收、秋播冬藏,做家人而不做看客。脱贫攻坚是解决群众“最需要”的重大举措。年轻干部只有通过与农民的共同劳动,才能真正深切领悟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才能实现知识质变、能力提升、思想升华,学到人生“大学问”。
  既富口袋更富脑袋。总书记成为大队支书后,带领乡亲们建沼气池、铁业社、淤地坝,都是富口袋的民生大事。脱贫攻坚就是为了解决群众富口袋问题。在脱贫攻坚中,通过兴办产业实现稳定增收,“两房”建设达到安居乐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等,让群众生活富裕、达到小康;通过教育扶贫防止贫困代际相传,技术培训补齐技能短板,奖励激励克服“等靠要”思想等,让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积极致富,真正实现既富口袋更富脑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扶贫先扶志。对于贫困群众,让他们的“脑袋富起来”甚至比“口袋富起来”更重要,应千方百计激发内生动力、培养奋斗精神。“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年轻干部培育贫困群众“奋斗”精神的作用是双向的,即培养贫困群众奋斗精神的同时,反过来倒逼自己努力奋斗、为民做实事。
  习总书记说:“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贫困群众)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年轻干部们秉持共产党人的“良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起怀揣《梁家河》,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去,在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让群众给我上一堂精彩的人生课,实现“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