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记录社会变迁的有情书写
——李育善散文集《惊蛰之后》读后
文章字数:1555
  潘靖壬
  翻看毕《惊蛰之后》这部集子,自觉或有如下几个类别:①对家乡风貌人情、地理掌故的真情书写,如《商洛到北京的水》《人在山城》《秋日阳光铺满山城》等篇什;②对扶贫经历的真实记录,如《惊蛰之后》《过了霜降》《“担保支书”》等篇什;③对基层生活的有情描摹,如《到乡下去》《乡镇干部》《一个村子的选举》等篇什;④对关乎民生安全的食品、药品的流动叙事,如《食与药》《新年第一天》《关乎生命的那些事》等篇什;⑤对少时在乡间记忆的遥想及哲思,如《往事两种》《春天,在老屋的那个日子》《老家》等篇什;⑥对亲情、友情、师长情的历时性动态呈现,如《从哪里来》《亲人们》《我和平凹兄长》《长大后》等篇什;⑦对生活百态、人世百相的无奈和嗟吁,如《她和她那小店》《一个女人和一只藏獒的故事》《树上的空巢》《到年龄了,就想通了》等篇什。
  通过对主题的划分,可以初步对阅读体验进行小结。即是说,李育善的文学创作始终没有逃离生活根底中最真实的土地以及情感最深处潜在的对于乡间记忆的所思所想,是一种基于田野调查、实笔记录社会变迁的有情书写。由具体的、散点的、片段的情节串联起一幅幅动人、真情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生活图景。由此,阐发出作家的文学观念,即以乡土文学为创作根本、根基,在现代城市的有机交融中生发出独到的审美追求——朴素中蕴涵着隽永的力量,平实中映射出无限的张力。
  在《一个村子的选举》这篇长文中,作家以自身多年基层的工作经验为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准绳,准确、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农村选举中发生的千奇百怪的人和事。有一心一意为村民幸福生活谋福祉的乡镇干部,有只为一己私利、家族官运连亨的不为乡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乡镇干部,有知礼节、明义理、执道德、行律法的善良的、温润的乡民,有为了“关系网”而拉帮结派的胡搅蛮缠的乡民。
  李育善通过对一个村子基层选举历时性的动态化构建,从侧面旁观、记录了中国选举制度由不完善向健全发展的历史变迁。用极具地域特色的语言勾勒出一个个跃然纸上的鲜活人物形象,用颇具冲突性的戏剧色彩描摹、丰盈出基层选举在推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阻力。总之,《一个村子的选举》不失为一篇记录中国基层政治变革的社会田野调查报告,既具有文学叙事上的张力,又具有乡土文学的艺术特色。
  而《人在山城》一篇,可以说是李育善为商州状物言情的代表性篇目。正如作家的夫子式自道:“多少年了,生活在商洛山城,工作在商洛山城,山城的一切让我梦牵魂萦,它见证了时代变迁,它幸福和美丽了一方水土。”正是由于商州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历时性现代化变迁,才能够给予作家在创作上情感延展的可能性、叙事视角的人文化。于此,作家赋予景观以“人”的生命、“人”的感情,在松弛有度的铺陈中展开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与思考。“黄昏,我独自一人漫步在大街上,夕阳成长出我的影子,和我不快不慢地同行。……我想:这长长的影子躺在地上和我形影不离,难道真是我吗?此时此刻,我是影子还是我?有点庄周梦蝶一样,仿佛在梦里。”
  作家将形而下的生活形而上,用一种愚人的叙事口吻透过生命表征直抵根底深处——经由他视角观望“我”与被投射后再映现出来的“我”这一生命自我裂变与修复的过程,抒情的意味极其饱满。这时,笔锋忽转:“一对青年男女靠在街树上狂吻着爱情,他们爱得肆无忌惮了,夕阳都有点害羞……”;用极具戏谑、调侃、讽刺的叙事口吻解构了前述值得令读者深思发省的命题(“我”与影子之间,“我”是本我,还是影子是自我?),以致行文不落于哲理散文的枯燥性说教。这即是李育善在艺术实践中的高明之处,由现象抵至本质,从本质回归现象。
  由此,可看出李育善的文学审美建构延展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边界,在不刻意雕琢的文字背后、不强行架构的叙事背后,有一种悲悯、沉重、哀叹的隽永力量,带来荒凉、孤绝的感慨,但却又能自如跳脱文本之间,看到美好、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