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沉重的土地
文章字数:1639
  春华、秋实,繁荣、凋敝,大自然赐予了我们一位共同的母亲——土地。就在这位母亲的怀抱里,山川竞秀,草木勃发。就为了这一片黄色的土,多少人为之悲叹,多少人为之欢欣。你不见秦牧笔下的《土地》吗?洋洋洒洒,纵横驰骋,一块普通的泥土是那样的珍贵和神奇。
  在统治者的眼里,土地是权力的象征;在老百姓的眼里,土地是赖以生存的资本。就在这一块多彩的土地上,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炎黄子孙,上下求索,前赴后继,肥沃的黄土层下不知掩埋过多少奋斗者的血肉和忠魂。为了她,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为了她,李自成出生入死,转战南北;为了她,洪秀全振臂一呼,金田起义……一部中国近代史,更是充满了屈辱、辛酸和泪水,中国似一块惹人垂涎的“肥肉”,任凭列强蚕食、瓜分。于是,仁人志士奔走呼号,“驱除鞑虏”之声遍布中华大地。东北沦陷、华北沦陷,觊觎华夏已久的小日本气焰嚣张,疯狂至极,企图在三月之内将泱泱中华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八年抗战,坚决地捍卫了自己的国土,保卫了自己的人民。
  回望中国的历史,黄土地上龙的传人绝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只要一息尚在,就不会丧失自己的家园,失去这生命的依托和凭藉。
  一九四九年,毛泽东一声响彻宇宙的呐喊,几千年土地的奴隶成了土地真正的主人。而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这些世世代代替他人耕作的人,正以新的姿态、新的精神,在自己的土地上播种着希望,酝酿着生机。
  然而,曾几何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只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豪和向世界炫耀的借口,而忘记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民情和中国土地的承受力。短短的四十年间,我们的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已经成为拥有十一亿人口的庞大群体。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民众拥挤在占世界二十分之一的土地上,吃饭、穿衣、获取、消费……随之而来的便是资源问题、生计问题。
  如果说能够使现有的土地完善如初,永远和谐完整,问题的角度则另当别论。可悲的是,以土地为生的人正在日日不停地侵蚀着土地的肌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中修房、建房之风日盛,而且愈演愈烈,大有席卷全国之势。据统计,一九八五到一九八八年的四年中,全国农用建房占用耕地四百八十五万亩,占同期全国各项占用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而少数人以权谋私,讲排场,求舒适,房子越盖越大,越盖越阔气。于是,良田让位于房舍,死人与活人争地;于是,大块的庄稼被毁,大片的沃土被吞。平展展的耕田,两年之间便成了新的“亚运村”,一场英国式的“圈地运动”正在中国的大地上风起云涌,波涛滚滚。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座火柴盒式的小阁楼,是一座座高高耸起的坟茔……如此下去,十三亿儿女的双手同时伸向饱经风霜的母亲,即使她的乳汁多么丰盈,也会被不肖的子孙吸食殆尽。那么,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人民,将重新面临着温饱的危机。
  耕地在一天天缩小,人口在一天天剧增。于是,异想天开者想出一个“聪明”的绝招:垦荒种田,毁林造地。于是,大地借以保护身体的绿衣也被剥离得支离破碎。
  朋友,你不要以为人类会战胜自然。其实,大自然非常懂得如何报复人类。君不见,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严重,粮食大量减产,不正是因为黄河中上游地区滥伐林木吗?而历史上“一碗水半碗泥”的黄河桀骜不驯,造成了那么多令人咋舌的黄泛区,不都是因为上游地区缺乏植被的缘故吗?多么沉重的土地啊,朴实无华,默默坚守,既要担忧着她的儿女不受饥寒的折磨,又要时刻提防着她的儿女对她命运的侵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不知道,何年何月母亲才会舒展开她紧锁着的双眉呢?
  众所周知,中国乃农业大国,而中国的人口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在土地急剧减少的时候,我们土地上的每一位主人又怎能不发出深深的疑虑呢?
  听吧,沉重的中华大地正发出挣扎的喘息声:人口告急,资源告急!
  如果你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幸福的人,你一定会记住这土地的强烈呼唤,你一定很注重国策,从我做起,你一定会用身心、用生命珍视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用爱心、用奋斗去报答这位辛劳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