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母亲的言行,我的家风
郝颖
文章字数:1299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每个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个欣欣向荣、和谐美好的社会包含着千千万万个幸福的家庭,而一个幸福的家庭,则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家风之上。
  “家之礼仪,不在乎富贵贫贱”。家风,是一个家庭的底色,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民族有精神、一个国家有脊梁。我的父辈受祖辈“耕读传家、艰苦奋斗”家教影响,纷纷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而我母亲的加入,则让这敦厚的家风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色彩。
  20世纪80年代,爸爸还是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穷小伙,而妈妈那时已经走出大山,成为一个城里姑娘,面对人生抉择,妈妈毅然决然地嫁给了爸爸,嫁给了那个在大山里、姊妹众多的家庭。每当逢年过节,我们一家三口回到老家的时候,妈妈就为一大家子做饭、打扫房间。她说,我们平时工作忙,也不怎么回来,难得回来一次总要给公婆尽孝。
  大约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奶奶得了中风,在病床上一躺就是三年。除了逢年过节,妈妈每周都要坐几百公里的车,从城里特地赶回去给瘫痪在床的奶奶洗脚擦身,按摩做饭,陪奶奶说说话。而这一做,就是三年。后来爷爷对妈妈说,你是媳妇,却比女儿还孝顺。但妈妈回答说,她做得还不够,奶奶一辈子不容易,受了不少委屈和辛酸,才将六个儿女抚养长大。妈妈说,老人最怕的就是孤独,子女平时应多抽些时间陪陪父母,让父母安享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对父母多一点孝心、多一点耐心。我知道,妈妈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传递一份中华儿女千百年流传不息的家风。
  二十年前,妈妈在离家几十公里的小镇上成了一名人民教师。那时候,外公每个月有几十块钱的收入,因此家里还算过得去。每次妈妈回学校的时候,外婆总要给她带上一些自己蒸的馒头。有一次,妈妈骑着自行车往学校走,路上碰见几个穿得破烂的孩子,于是便将外婆带给她的馒头分给那些孩子,得知这些孩子因家庭情况辍学后,还主动找到孩子家长沟通,却被人家屡次赶出家门。最终通过和孩子家长、学校多次的沟通协调,辍学的孩子们才如愿走进了校园。
  大约是在两三年前的一个夏天傍晚,我和妈妈在河堤上散步,突然看见前面的彩虹桥上围了一堆人,我们走近一看,原来是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姑娘想要跳河自杀,当时周围那么多人,却都抱着一副看热闹的心态指指点点、窃窃私语。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妈妈疾步走到女孩身边,一把拽住她的胳膊说:“小姑娘,无论有多大的事,先下来再说。”在妈妈近半个小时的劝说下,小女孩终于回到了安全地带。女孩蹲在地上,把头埋进胳膊里,不愿与人交谈。妈妈也就那样蹲在地上,耐心地劝女孩,人群来一拨,又散去一拨,可是妈妈还依然用慈母般的手像拉着自己女儿一样,坚守在那里,直到民警将女孩安全带走,妈妈才放心。仁爱及人,妈妈的大爱、博爱,就是我应该继承的最好家风。
  妈妈用她几十年如一日的行动告诉我,要把孝心留给父母老人,要把关心送给亲人朋友,要把爱心献给这个社会。而今天,我所从事的医务行业,则更是需要这种家风,大爱!
  良好的家风成就了每一个幸福的家庭,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铸就成这个和谐的社会。当下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每一个家庭的付出,也许这也是我国不断深入改革的助推力,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