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洛产业脱贫何以走在全省前列
张祖成 王英
文章字数:4194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产业脱贫的核心是把贫困户植入产业链条中,是真正的“造血”式脱贫。产业精准扶贫是把资源变资本、把投资变股金、把农民变股东,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化、投资资本化、企业市场化的根本途径,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路径,是实现政府、企业、贫困户“一举多赢”的关键环节。2017年,商洛53个村退出贫困行列,6.69万人稳定脱贫,其中产业脱贫14438户55087人,在全省产业脱贫工作考核中排名第一。

  “六个精准”筑根基

  商洛推行产业精准扶贫,基本思路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本途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经营主体为依托,以产业扶贫资金为支撑,因地制宜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稳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基本原则是坚持产业脱贫主体责任、坚持资金保值增值、坚持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根本保证是始终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坚持科学领导体制和高效运行机制,把握主要脱贫途径和重点攻坚举措,特别是通过整合“四支队伍”、推行“三变”改革,进一步筑牢了基层堡垒、凝聚了攻坚合力、加快了追赶超越。

  精准对象方式,帮扶规划到位。通过2017年数据清洗,商洛明确产业脱贫对象5.89万户20.73万人,产业增收对象8.8万户31.2万人。对1.54万户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鼓励开展自主脱贫,在资金、技术上给予帮扶;对7.26万户无能力、无技术、无资金的贫困户,引导市场主体带动他们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确定了“一户一策、一人一法”扶持措施。

  精准产业选择,实施分类指导。商洛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长短结合”的原则,指导贫困户选准适合自身实际的脱贫产业,重点发展特色种养、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子商务四大类24个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实施生产、加工、营销全产业链打造,进而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直至一县一业。按照规划,2020年全市701个贫困村88674户贫困户310533名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脱贫。

  精准脱贫模式,提升带动效果。商洛大力推行“三带一创”产业扶贫模式,为每户贫困户提供5万元3年期限的财政贴息贷款,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无项目、无资金、无技术、无销路的难题,同时促进了涉农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同各县区在“三带一创”模式基础上,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区域脱贫模式。近年来,全市培育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132个、现代农业园区1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44个、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712个。

  精准利益联结,保障稳定收益。商洛陆续总结推广了23个产业精准脱贫范例,指导各地创新方式方法,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贫困户通过订单生产得定金、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得薪金、担保贷款得股金,实现了多渠道稳定增收,降低了小生产者固有的经营风险。

  精准扶持政策,激活内生动力。商洛先后出台了《贫困村产业脱贫操作指引》《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意见》等9个配套办法,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为产业脱贫提供遵循。相关行业出台了《脱贫攻坚金融扶持办法》《贫困户创业贴息贷款办法》等实施办法,形成了指向明确、路径清晰、支撑有力的产业脱贫配套政策框架。

  精准工作机制,形成脱贫合力。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产业脱贫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县两级产业脱贫办公室,推行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部门职责清单,形成了完善的产业脱贫工作机制。通过加强督察督办、跟踪问效、追责问责,构建了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产业脱贫工作格局。

  “三带一创”写新篇

  近年来,商洛依托现代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经营大场大户、金融扶贫贷款创新等新型实体经济,形成了具有商洛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促使脱贫攻坚始终建立在实体经济的牢靠基础之上。2016年,商洛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大场大户带动和创新金融普惠扶贫“三带一创”模式,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肯定并在全国推广。随后,商洛学习借鉴“三变”改革经验,继续发展完善“三带一创”模式,提出了实体经济带动、新兴经济带动、数字经济带动和创新基层党建实现利益联结的“新三带一创”模式,并在产业扶贫向纵深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依托实体经济,促进稳定增收。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在产业脱贫中继续发挥主要作用。工业园区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同等用工条件下优先聘用贫困家庭劳动力,想方设法增加贫困群众就业收入。农业园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辐射带动从事果蔬种植和生态养殖,增加了贫困户经营收入。专业合作社和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政府(扶贫开发公司)+能人产业大户+贫困户”模式,增加了群众产业收入和务工收入。

  依托新兴经济,促进创业就业。随着全域旅游日渐升温,商洛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商洛以精品景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三大载体建设为抓手,实施全域旅游攻坚战八大行动,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新的朝阳产业。各地鼓励引导贫困群众积极投入旅游产业建设开发大潮之中,旅游扶贫如火如荼。新建的休闲度假、养生康体、社会养老项目,带动了一批稳定脱贫的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也为尚未脱贫的群众提供了务工空间。

  依托数字经济,促进动力转换。在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深度渗透之下,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在商洛大地蓬勃兴起。电商解决产品卖难的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涌现出一批“电商达人”,在商南县过风楼镇龙山移民新村,就有18户移民通过电商实现脱贫。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商洛的“数字航母”和“数据岛屿”,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自由流动,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实现“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力企业”相结合,也必将为产业脱贫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依托“三变”改革,创新农村治理。在推进“三变”改革试点中,各试点村成立了实业公司,由村党支部书记出任公司法人代表,公司设置股东大会、监事会等机构,按照现代企业法人治理模式统一管理运营,初步解决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在实践中“统不起来、一分了之”的问题,也初步解决了农业产业化推进过程中实际存在的“只想对接市场,不想联结农户”的问题,尤其注重把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捆绑在产业链上,同时集体经济也有了一定积累,有钱办事成为可能。商州区吴庄村集体认领70千瓦光伏,其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2017年,仅食用菌一项就分给贫困群众股红10万元。

  作为社会扶贫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宁商扶贫协作和经济合作影响深远。在南京方面的倾力扶持下,我市实体经济、新兴经济、数字经济发展大大提速,产业扶贫的作用效果凸显。以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为例,成为宁商扶贫重点示范企业之后,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北宽坪、腰市、大荆等镇建立了3000多亩的万寿菊、油葵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500户,户均增收800元。

  有效衔接促振兴

  审视脱贫攻坚,核心问题是群众增收。展望乡村振兴,核心问题还是群众增收。事实和意义远不止此,改革开放以来,从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到全面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从“四荒”拍卖、土地流转,到“三权”分置、“三变”改革,都在尝试构建一种良性互动发展的新关系新格局,即把分散经营与产业实体联结起来,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结起来,把壮大集体经济与促进群众增收联结起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商洛产业精准脱贫工作,要以“三变”改革为主抓手,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加大资金集中投放,精准产业扶贫措施,重点扶持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各类市场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体、资本为纽带、扶贫资金为权益,赋予其帮扶贫困户脱贫的主体责任,强化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扶持带动到户”为“效益受益到户”,建立贫困群众多途径、多渠道的稳定收入来源。

  注重党建引领,发挥政治优势。党建导航、支部引领,是商洛多年来的所有扶贫模式和脱贫实践的核心要义。要更加重视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在产业脱贫中的主体责任和领导责任,建立完善“牵头有力、分工科学、权责匹配、考核驱动”的产业脱贫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四支队伍”在产业精准脱贫的推进能量,坚决依靠基层干部在产业精准脱贫的职能作用,确保所有产业脱贫对象如期稳定脱贫,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追赶超越发展目标。

  盘活资产要素,培育乡村能人。要按照“清产核资、界定成员、量化资产、设置股权、颁证到户(人)”的要求,明晰各类资源资产权属关系,逐步对各类可变资源资产折股量化,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占有、收益权能。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吸引投资经营主体和“三变”承接主体,尝试建立产权交易机制、股权收益分配和分红机制、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机制。同时,要注重培养生产型、技能型、经营型,尤其是管理型乡村人才,这是加快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完善实施模式,创新脱贫实践。除了全市“三带一创”农业产业精准脱贫模式,鼓励各县区继续创新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脱贫实践,共同丰富产业精准扶贫的时代内涵,始终彰显脱贫攻坚的最终价值效果。譬如,商南县在部分涉农企业推行的“四借四还”产业精准模式,商州区在广大农村普及推广的淘宝电商扶贫模式,镇安县尝试创新的金融扶贫模式,均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应当继续加以扶持、完善,在具备相似条件的地方予以推广。

  鼓励跨界脱贫,凸显扶贫效果。实施产业精准脱贫,不能眼光仅限于农业和农村领域。工商企业、三产服务、精品景区、线上线下,只要是发展产业实体经济的地方,都可以是产业精准脱贫的第二战场。动员社会、企业提供脱贫攻坚阵地,鼓励贫困群众根据自身特长跨界创业,跳出农村实现脱贫,通过务工实现脱贫,同样是产业精准脱贫的趋势和方向。实施产业精准扶贫,核心是产业化经营方向、市场化运作方式,政府通过提供扶贫资金重新调整参与各方的利益分配,必须注重依靠市场手段形成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有效机制,通过法治手段强化各类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契约关系,既要避免简单的“分钱到户”,又要防止新的“叠垒大户”。要在保证产业发展、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带动贫困群众的数量和效果。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金钥匙”,同样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加速器”。一些通过产业发展稳定脱贫的村,已经向着推进乡村振兴挺进。可以预见,有着脱贫攻坚打下的坚实基础,有着“三变”改革积累的宝贵经验,有着经过历练培养的乡土人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没有必然鸿沟,而是从此岸到彼岸的通衢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