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小说里的窗子
——评姚家明的小说《写给父亲的文字》
文章字数:1609
  解数
   一个周末,正百无聊赖时,家明的电话来了,说有一个短篇小说,编辑要求附带一篇千字文的短评,他想来想去还是希望我来写。我知道,家明的这个请求是真诚的,我没法拒绝。因为,我俩不仅是相互引为知音的好朋友,还是经常一起讨论与争论小说创作的挚友和诤友。
  看完家明发来的这篇《写给父亲的文字》,我几乎是愣在了那里。他刚才说什么?一个短篇小说,这怎么可能是小说呢!这不是他的一段家族秘史吗?故事还没有寻找到结局,怎么就突然结束了呢?我不顾正是午休时间,当即拨通了家明的电话。
  你这是一篇小说吗?
  是啊。
  这个故事难道是你虚构的吗?
  是啊,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问题,我只是很吃惊。
  那就把你的吃惊写出来。
  放下电话,我不禁感叹出声,把他的,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吗?我又在心里自己回答,怎么不能这样写?有什么不能这样写的呢!你反应这么强烈,不就是他这样写的效果吗?
  说实话,这个父子间的故事,虽然简单,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作家儿子的遗憾也让我扎心。更揪心的还是故事中父亲的往事,而这段凄美的往事,最终却没有一个结局,这才是我真正感到吃惊甚至愤怒的。好你个姚家明,你是越来越玩出新招数来了。同时,我不免在心里感叹,有个结局又能怎么样呢?几个结局不是都可以自己想象吗?
  一个结局是父亲回到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个胡婉云小姐,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一个国民党军官,娶了一个资本家出身的知识分子小姐,在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必将是惨不忍睹,甚至是死无葬身之地的。幸亏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另一个结局是,父亲真是个地下党,但是由于单线联系人的失踪或者牺牲,父亲已经无法自证自己的功臣身份,虽心有不甘,最终还是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余生。一个被埋没的革命者和悲情英雄的故事,虽感人却终落俗套。
  而小说的结局是,当过国民党军官的父亲,在母亲家族的帮助下,不仅成功隐瞒了自己过去的历史,还因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从而获得了一个乡村教师的工作。这个经历过重大人生起伏和坎坷的父亲,一生平凡谦卑,甚至到死都没有得到儿子的重视和理解,这个结局已经足以令人深省和深思了。
  真正没有结局,令读者放不下的是,胡婉云小姐到底发生了什么?她到哪里去了?她遭遇了什么?她在等待?她在寻找,还是在逃避?关于这些,小说里一句都没有交代。但我们依然可以靠想象演绎出各种结局:她和她的家庭在战乱中遭遇了家破人亡;他们跟着败退的国民党逃离故乡流落到了海外;他们在建国前因为是有产者,被错误地革命和镇压;土匪卷土重来,胡婉云被掳掠而去,等等。
  我们甚至可以更放开了想象:父亲经历千难万险找到了胡婉云,或者胡婉云千里寻夫找到了这位父亲,可父亲所在的国民党军没有起义而是撤退到了台湾,最终他们移民美国成为了巨富家族……
  其实,这些看起来是想象,在那个时代,又何尝不是真实的人生百态呢?这就叫命运,有的残酷、有的诡异、有的无法言说。一篇不足万字的小说,给了我这样多的想象和思考,这难道不比一个既定的结局更丰富、更深刻、更有趣吗?
  记得一个作家在评论阿根廷著名小说家博尔赫斯的作品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部优秀的小说,在段落和段落,句子和句子之间,时常就隐藏着一扇窗子,通过这扇窗子,就可以窥见另一个隐秘的世界。那么,这扇窗子就为解读小说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从而大大拓展了小说的内涵。在这篇小说中是不是有好几个窗子呢?
  姚家明的小说创作一直在探索中前进,从他早期的中短篇小说《陈凤的腊月》《黑月亮》《古渡》,到后来的长篇小说《守望》《救赎》,他一直在试图寻找适合自己的小说路子,他的这篇小说不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实验文本吗?
  我一直顽固地认为,写小说就是讲故事,只是讲法不同。此刻我想起了一部经典的德国电影《罗拉快跑》,就是这样讲故事的,它把故事的多种可能都演绎了一遍。而家明的这个故事,却让读者想象了个遍,他自己却关子卖尽,一声不吭。
  故事,可以这样讲;小说,也可以这样写。
  解数,原名解子奇,作家,评论家,著有长篇小说和影视剧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