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自主创业带民富
——记女大学生赵燕的创业路
文章字数:1802

  本报记者 肖云 王倩
  7月16日一大早,赵燕就被电话铃声吵醒,这阵子正值反季香菇的采摘旺季,每天,都有大量的商贩赶来商州区牧护关镇的香菇基地收购,鲜嫩的香菇经过短暂的冷库保鲜,便被装车运往市区、西安、河南等地。食用菌基地有400多个大棚,赵燕作为负责人几乎是连轴转,将近中午12点,她和工人们才装好一车香菇发往河南南阳,“这批香菇个头不大,价不高,近4000斤卖了1万多元钱。”赵燕边说,边胡乱地擦了把脸,早上太忙了,她都没顾上洗漱和吃早饭,“这都是常事,再过一个月,等所有的棚都出菇了,那时候才是最忙的。”赵燕说。
  用全部家当抵押贷款
  赵燕成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2004年大学毕业后,原本可以过安稳的生活,但赵燕义无反顾地辞去工作,开过饭馆、服装店,还做过美容行业。多年的磨炼,使得赵燕做事更加周到、细致,心理承受能力也比一般人更强。
  结婚后,赵燕忙着帮公公打理塑料厂的生意。后来,公公准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脱贫攻坚出份力,但公公年纪大了,做事情有心无力,便把这个重任托付给了赵燕。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种植反季香菇、平菇,带动村民致富。创业面临的第一步就是资金难题,租用厂地、建设厂房、买原料、请工人……没有一样不用到钱。赵燕一家贷款500万元,甚至把塑料厂、房子、车子全部抵押进去了。
  2017年初,赵燕在牧护关镇秦关村选址建香菇基地,同时,和4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4年的入股协议,每户以1万元的扶贫基金入股,企业则在年底对入股的村民进行分红。
  坚持不懈成就梦想
  2017年6月,赵燕负责的商州区恒兴圆农业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顺利在牧护关镇秦关村建成食用菌基地。基地总投资1500万元,建设食用菌钢架大棚460多个,专业化菌包生产线两条,年可生产食用菌220万袋。基地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秦川村、大商塬村、铁炉子村、松沟村贫困户415户1459人镶嵌在产业链上,同时吸纳当地150人,其中贫困户20人常年在园区务工。
  作为一个80后青年,去管理一批自己叫叔叫姨的工人,难度是相当大的。赵燕说,厂子刚建时,工人们老是按自己的习惯来做事,不大听她的话。赵燕没有呵斥和命令,反而和工人们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儿,有不懂的问题,就虚心请教,经常利用空闲时间看书、学习,与同行交流,很快就成了香菇种植的半个专家,工人们佩服得五体投地,逐渐地听她指挥了。
  去年冬天特别冷,他们正在制棒,有些菌棒袋破口了,需要胶布粘上,粘到最后手指头都麻了,指甲裂开,血都流下来了,就反着手来,连公公都说:“没想到儿媳妇这么能吃苦。”尽管如此努力,但一场大雪差点压塌了她的希望,赵燕说:“那天下了一夜雪,早上起来,50个大棚全部压塌了,大棚里的菌棒受潮,有一部分坏掉了,损失20多万元。”
  今年春天,有一天凌晨,突然刮大风,下大暴雨,赵燕担心风把大棚的塑料纸吹开,雨点飘进去,造成菌棒感染,打算去厂子看看。“那会老公睡得正香,我不忍心叫他,就一个人开车到了厂子,打着手电,一个棚一个棚挨个检查,风太大了,伞根本没法打,我就把伞扔了,看到被吹开的塑料纸,就扛起30多斤的沙袋压在上面。等回到家,都半夜两点多了,脸上、身上全是泥,感觉累到了极点。”赵燕说。
  做强产业带富乡邻
  赵燕坦言,“我们这个产业牵涉400多户贫困户,年年要分红,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了。”管理这么大一个厂子,赵燕感觉压力很大,每天都要安排四五十名工人干活儿,什么时候脱袋,什么时候注水,甚至连水管漏水这样的事情工人也会找她。“一天不停地说话,声音都变得沙哑了。”赵燕经常半夜醒来,为资金周转,工人要发工资,第二天的事怎么安排,技术怎么改进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愁。
  目前,基地种植200万袋食用菌,今年6月,第一茬香菇上市,预计年底产量将达100万斤。赵燕说,去年年底,他们已经为415户贫困户每户发放2000元分红,将连续发放4年,到2020年每户累计分红预计达1.3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6个村的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为打造秦岭香菇小镇奠定基础。
  平时,赵燕把工人当作自己的家人看待,去年过年前,她买来米面油,给务工的贫困户挨家挨户送去,工人们也很感激赵燕给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家里做好吃的了,都会给她端一碗,甚至还亲手缝布鞋送给她。
  赵燕说,她希望能把周边村民都发动起来种植香菇,而基地的重心将转向菌类产品的初加工。同时,还想增加木耳、灵芝、多肉等品种,做成一个集菌类采摘、展示于一体的生态体验馆。赵燕说:“我的设想是配合当地政府,把牧护关镇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香菇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