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8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静静的桃岔河
王向古
文章字数:2712
  商州的板桥老街北边,有一条远近闻名的大桃岔沟,两边是两座绵延20多里的大山,沟里边居住着桃岔河村10个村民小组的450多户人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桃岔河大队吴家小队度过了4年的知青岁月。从那时到今天的50年间,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见证了这儿的时代变迁和百姓们的苦乐年华,深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广大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化。我为我们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也为我们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最好的年代感到欣慰和幸福。
  1969年冬天,我和几个同学被分配到桃岔河插队劳动。当时这里没有公路,从水道河公社下了车,我们就背着铺盖开始步行,途经板桥公社后再进入大桃岔沟,在高低不平的河道里磕磕绊绊地又走了8里多路,终于来到吴家小队的村口。接到通知的大队干部领着几个衣衫褴褛的社员在那里等候,他们默默地接过我们的行李后,招呼着我们去一户群众家里吃饭。那顿饭我至今都记得很清楚,是玉米糁稀饭煮着杂面条和酸菜,虽然当时饿极了吃得很香,可心底里却隐隐地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可是当时乡亲们家里来人时,只有客人才能吃到的饭食。
  从那一天起,我们除了参加公社和大队组织的政治宣传外,更多的就是与社员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贫瘠的山坡地里劳动。山里人从不吝惜气力,一年四季几乎没有歇着的时候,可尽管如此,打下的粮食给国家交过并不算多的公购任务后,分到户的人均只有300斤左右,根本不够吃。到年底算账,一个全劳力每天的工分值只有9分钱,在周边的乡村中还算中上等水平,可也只是当时一盒最劣质的“羊群”牌香烟的价钱。劳力多的家庭,扣除口粮款后,还能有几元钱的收入,可是队上根本没有现金支付,全都记在账上等机会慢慢解决。那个时候,大人们三年五年不添置一件新衣服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点灯的煤油做饭的盐总是要买的,孩子们的学费也是必须要交的,社员们就只好红着脸去大队的代销点赊账,硬着头皮找亲友借钱周转。那个时候,谁想多养几只鸡多栽种点药材,都是不允许的,还账的门路就靠歇工的时候上山挖点药材、砍点树梢柴火,有的偷偷去队上的树林里砍上几根木椽,趁天不亮就出村赶到几十里外的腰市大集上去卖点钱。这样的日子,社员们也能勉强对付,最怕的是生病,虽然大队有一名赤脚医生,可买药还是要花钱的,所以有了病就只好硬扛着,往往小病扛成大病,不少人因此丧失了干重活的能力,使队上的困难户越来越多。
  共同的艰苦劳动和生活,让我和乡亲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已经干了好多年的支书韩清杰悄悄告诉我,从1960年前后的三年困难时期以来,县上和公社的干部开会下乡,张口闭口讲的主要是阶级斗争,农业生产的事情被放在了一边,限制社员自己生产经营的大政策土政策越来越多。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几年,大小运动不歇停,不是清理阶级队伍寻找漏划的地主富农,就是割资本主义尾巴抓反面典型,搞得人心惶惶,一直折腾到眼下几乎民不聊生的地步,老百姓一直在心底里盼望着能尽快改变这种现状。
  1972年,我参加粮食工作离开了桃岔河,可我还是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那里的乡亲们,企盼着大家早日摆脱贫困,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好光景。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党中央关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使我看到了桃岔河的乡亲们改变命运的希望。
  从那时起,无论是回到桃岔河,还是乡亲们从山里来,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越来越好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了,粮食连年大丰收,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多少年闲置的手工挂面坊、水磨坊、榨油坊都重新开张生产,养猪养鸡种药材的农户越来越多,社员们的收入不断增加;交售公购粮的任务取消了,学生上学不花钱了,生了病住医院国家报销,公路已经从村前边一直修到后山,党的惠农政策一个接一个地出台,乡亲们憋足劲地苦干实干,日子越过越有了奔头。
  2018年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恰逢商州的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当年一块插队的知青们,相约在初夏季节一起回桃岔河看看。
  如今的大桃岔沟,幽静秀丽。沟口,茂密的树木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遮掩着那条唯一的进山通道,也阻隔着外边喧嚣世界对山里人平静生活的侵扰。沿着宽畅的水泥道路走去,两边的大山被高大挺拔的松柏覆盖得严严实实,满眼翠绿,微风吹过,山林间忽而是低沉雄浑的松涛声,忽而是鸟儿清脆的鸣唱声,同时还夹杂着村落里牛儿狗儿几声欢快的叫喊声,整个山谷中回荡着清纯自然又妙不可言的天籁之音。河道里,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水面上飘忽着一层似有似无的薄雾,透出梦幻般的神秘。一河两岸的山地边、涧崖上,各种野花五彩缤纷,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清香。在道路两旁和远处的山坡上,既有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新楼房,也有遮掩在树荫下的白墙青瓦土木旧居,偶尔还能见到几户人家那陈旧发黄的门窗,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这里的古老沧桑。几个晒太阳的老人安详地坐在屋场上,身旁的小鸡在不紧不慢地刨食。
  眼前的大桃岔沟,无疑就是传说中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精干帅气的大学生村干部林儒恺,他热情地陪伴着我们,沿着干净的通村路,边观看边介绍村子里的情况。最近几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镇政府、驻村工作队与村三委会齐心协力,精心制定发展规划,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下力气推进特色产业项目的实施,先后建成食用菌大棚110个,栽培香菇40万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引导群众投资入股光伏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发展传统种植养殖业,组织村民养牛养羊养土鸡,种植丹参、黄芪、金银花,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7年底实现了人均纯收入9010元。目前正在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与规模企业联手种植杭白菊160亩,已进入实施阶段,效益前景十分可观。对通过精准识别确定的贫困户140户455人,紧紧捆绑在各种产业项目的链条上优先获益,今年年底就可以实现全部脱贫摘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和危旧房屋改造工作的步伐,全村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听着小林如数家珍般侃侃而谈,看着眼前一幕幕繁荣兴旺的景象,我们的心里充满着欣慰和激动。
  下午,我们来到了吴家村口,见到了几位还健在的老乡亲,整洁的衣着、硬朗的身板显示出生活的滋润。他们争先恐后地拉着我们,一定要去自己的新房中住上几天,当听到我说很想再吃一顿当年的那种糊汤杂面时,他们都爽朗地笑话起我的落伍。老支书韩榜娃告诉我,现在那种饭食可是稀罕物,因为孩子们嫌做起来麻烦又不够营养,早已退出了山里人家的饭桌,这倒让我有了一丝空落落的遗憾。
  谢绝了乡亲们的再三挽留,我们打道回城,望着夕阳下美不胜收的画景,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满满的依恋之情。我默默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也坚信桃岔河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