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烤烟成了孙家砭村的“致富叶”
本报记者 董楠
文章字数:1108

   
  夏末的太阳依然火辣,却丝毫不影响烟农劳作的热情,镇安县永乐街道办孙家砭村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烟农采摘烟叶的忙碌身影,有的村民将叶子码到车上往家运,在院子里,又有专人忙着串烟,还有村民负责将串好的一秆秆烟叶往烟炉里挂,整个场面有条不紊。
  孙家砭村是优质烟叶适生区,当地群众依托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适度规模种植烤烟,实现了增收。目前,全村种植烤烟130亩,当地10户贫困户依托烤烟产业脱贫,村子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村容村貌逐步提升。
  “我家今年种植烤烟28亩,长势很好。烘烤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段,一炉烟得7天左右才能烘好,烟叶烘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价钱的高低。”家住小西沟的马万山和他的妻子正在忙着将新鲜出炉的烟叶分类。去年他们种植烤烟20亩,收益5万多元,不仅自己挣了钱,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务工增收。每逢烤烟旺季,像马万山这样的烟草大户们每炉烟得请3至5个工人,帮忙打烟、背烟、串烟,每人每天的工钱100元,去年马万山仅工钱就付了1万多元。村主任陈西明说:“孙家砭村一株烟的产量在3两左右,价值3元左右,亩产值3000元左右。像今年雨水多,烟草长势好,后期技术烘烤跟上的话,应该会有一个好收成。”
  近期,在孙家砭村随处可见烤烟房冒出缕缕青烟,烟农们正忙着在烤房外分类筛选烟叶,整个村庄散发着烟叶特有的气味。这也是烟站技术员最忙的时候,为了解决烟叶生产遇到的技术难题,街道办农综站技术员挨家挨户的走访,但凡看到有烟农在烤烟,他就要上前查看、指导。街道办农综站干部马万存来到三组种植大户吴长贵家,打开吴长贵家的烟炉,看到烟叶还没褪去绿色,湿度也比较大,赶紧给吴长贵说:“你要把温度提高到40℃,使中棚、底棚变黄,延长变黄时间,然后把各阶段湿度、温度控制在相应范围内,同时注意实时监控烟叶变化情况。按照我的方法,这炉烟应该问题不大。”
  三组的烟农何日旺看着烟炉冒出的烟说:“种烟虽说辛苦点,但是收入可观,我栽烟这些年来,从3亩、5亩、10亩发展到现在的26亩,通过种烟的收入改善了家里的生活,盖起了新房。去年种的18亩烤烟,纯收入4万多元,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为了支持烤烟产业,村上硬化拓宽了小西沟8.5公里的通组水泥路,烟农卖烟再也不用肩挑背扛,直接用摩托车或者农用车拉到烟站售卖,更增强了群众发展烤烟的信心。村支部书记宋长山说:“靠着务烟,好多群众供子女上了大学,在交通便利的地方盖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大家种植烤烟的劲头更足了。”目前,烤烟已成为孙家砭村的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在上级支持下,孙家砭村不断加强烟田灌溉、大棚养育、烤房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共建成五座标准化烤烟房,带动周边30多名群众种植烟叶,引领广大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