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祖孙三代的军旅情
邢渭林
文章字数:1386
  近期,在丹凤县竹林关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洞底村刘三线、刘新喜、刘一德一家58年间祖孙3代先后参军,把青春奉献给保家卫国的故事被当地传为佳话。
  竹林关地处银花河汇入丹江的入口,与河南、湖北相通,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史上的水旱码头和兵家必争之地。上世纪30年代,徐向前、贺龙、徐海东、关向应、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曾转战驻足竹林关,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了竹林关人的血脉之中。每年征兵期间,竹林关青年踊跃报名应征,接受祖国挑选蔚然成风。建国60多年来,数以万计的竹林关青年走进军营,传承着保卫祖国、人人有责的光荣传统。
  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有文化、有理想的九O后进入应征年龄,他们像自己的祖辈、父辈一样,以保卫祖国为己任,积极应征,表现了青年人勇敢向上的大无畏精神。竹林关镇洞底村一组大学生应征青年刘一德,正是这代九O后中的一员,也是祖孙3代皆为共和国军人的特殊一员。
  爷爷刘三线,1960年3月,从丹凤县竹林关管公委(原竹林关区)张家塬公社洞一大队入伍,在8046部队服役5年。该部队参加了青海玉树州的“平叛”,在剿匪平叛的战斗中,他英勇顽强,光荣负伤,受到部队嘉奖。邻居曹天堂讲,三线叔生前经常给我们小娃讲他的战斗经历,在一次剿匪战斗中,匪徒们死守山顶岩洞,部队攻了3天都打不下来,他们排作为尖刀排,排长带着他在火力掩护下,把手枪咬在嘴上,用匕首扎着山岩攀爬上去,爬到洞口时,扔掉匕首,取下手枪冲了进去,原来洞里只剩下两个匪徒,但是,洞里面武器弹药、粮食充足,又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在与匪徒搏斗中,三线叔左前臂被树枝划伤,后来由战斗班调炊事班。
  1964年底退伍返乡,在农村几十年间,依然保持着军人本色。有一年,发现左胳膊旧伤发炎鼓包,疼痛难忍,手术后里面割出了树木渣子。即使这样,他仍用部队所练出的炊事技艺,为邻居们帮忙主厨,在原竹林关区公所干炊事员十几年,勤勤恳恳,把拿手的蒸馍、烙锅盔技术发扬光大,他的锅盔馍在竹林关堪称一绝。
  1987年,次子刘新喜初中毕业后,作为老军人的刘三线鼓励儿子参军保卫祖国。同年12月,刘一德的父亲刘新喜入伍,在84803部队服役。期间,刘新喜刻苦训练,吃苦耐劳,成为工兵营出色的机械手。1989年夏秋之际,柞水县九间房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刘新喜所在部队奉命赴灾区抗洪救灾,3个月救灾期间,他和战友们每天身背100多斤的米、面、油或生活日用品,翻山越岭徒步几十公里,为受灾群众送去急需物资。有时灾后的山路根本无法通行,他和战友们先疏通道路,再背上物资通过,为灾民送去了党和子弟兵的温暖,由于山高路险,运送物资每天只能打一个往返就到了傍晚。1990年12月,刘新喜服役期满返乡,他退伍不褪色,时时关心集体事业,辛勤劳作,侍奉双亲,教育子女。
  2016年秋,儿子刘一德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研习工程力学专业,他刻苦努力,积极奋进,品学兼优,被推举为班长和力学与工程协会会长。在学习和实践操作中,他敢想敢试,带领力学与工程协会会员制作的桥梁设计、承压试验模型在竞赛中深受好评。凭他的才学,毕业后完全可以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但是,刘一德受军人家庭的熏陶,为实现儿时的参军梦,毅然在2018年秋季征兵之际,胸怀报国志向,弃学从军。父亲刘新喜得知孩子要中断学业参军,全力支持,“咱家人有当兵的传统和气质,男儿不当兵会遗憾一生,就应该把你的所学奉献给国防事业”。
  这正是:一家3军人,祖孙保国情。青春无限好,圆梦在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