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汉字故里的记忆
文章字数:1356
巡检禹平川秦岭原乡
 华阳老街·花溪弄
十年前的县城
30年前永丰镇乡镇企业发展时引进的纳纱刺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河南农贸市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八里乡的土法制瓦
1999年全国小额信贷培训会
洛南苍鹭
佛山红叶
玫瑰小镇秋日风光

   文/图 方 立
  “汉字故里”洛南是商洛唯一的黄河流域县,洛河发源地,也是我的故乡。改革开放40年来,无论我工作在洛南或者调离,总会深情地惦记着故乡。入秋时节,有幸参加“汉字故里·遇见洛南”中省媒体采访活动,目睹洛南40年的巨变,让我重拾对故乡的记忆。
  1978年改革开放前,洛南很贫穷,很多群众还得吃“救济粮”度日。当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全会公报中提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洛南县反应迅速。时任县委书记的周兴诗以及政府部分领导敏感地意识到这一重要信息将对未来农村体制的影响,他们认真学习领会三中全会精神,思考着土地集中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有人开始提出“分田”可能更好,但是否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焦点。洛南县委决定从1979年初,由县委农工部牵头进行政策性研究和探索,此举得到省上和商洛地委的支持。
  1979年县上先后在石门、寺坡等地选了5个大队进行试点。虽然推进艰难,但最终还是将试点推开,以“联产承包”为重要内容,联产到生产队、联产到劳、联产到户多种形式并举。
  1980年春,省委工作组对洛南改革试点进行研讨,虽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对洛南改革给予认可。同年9月,中央75号文件正式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对于先行一步的洛南县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1981年前半年,洛南在26个山区公社推行“包产到户”,除川塬部分生产队外,其余推行“联产到户”,1982年全县完善并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此,敢为人先的洛南县完成了农村体制改革,当年粮食总产增长20%。
  1983年3月,洛南县进行“大区小乡”基层政权体制改革,将原来的9区1镇56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1个区、两个县属镇,148个乡,5个区级镇。这是洛南又一极有影响的事件,我当时在城关镇政府工作,曾作为管区主任人选参加那次改革。
  1985年开展了商品经济观念教育,洛南县积极推行乡镇企业、个体经济试点,最有标志意义的是之后建成的陕南最大的农贸市场——河南农贸市场。
  洛南农业科技推广总是走在全省的前面,间作套种的“行行田”就是其中之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地膜玉米等先进技术快速推广。1987年起步的烤烟生产,经过30年发展,烤烟总产量和亩均效益位居全省第一。
  工业和矿产业是洛南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在人们印象中,洛南是一个富县。1989年统计资料显示,洛南在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方面均排名7县市第一。钼矿、黄金等为洛南赢得了丰厚的利润。
  1998年至2000年,产业小额信贷模式的创建,为当时洛南农村发展注入活力。到二十世纪末,洛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不再为温饱发愁,在全市最早摘掉了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进入新世纪后,洛南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全域旅游、产业扶贫、移民搬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累计实施重大项目300多个,完成投资400多亿元。工业经济转型加快,增速位居全省前十。特色农业效益显著,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500多家。旅游三产亮点纷呈,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民生保障持续发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努力优化。
  在近期的采访中,50多个采访点特色鲜明,不能一一展现,只能选取部分,一展故乡改革开放40年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