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7)
文章字数:1491
  第十九条下列区域,除城乡规划区外,应当划为限制开发区,在保障生态功能不降低的前提下,可以进行生态恢复、适度生态旅游、实施国家确定的能源、交通、水利、国防战略建设项目:
  (一)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准保护区;
  (二)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植物园、国有天然林分布区以及重要水库、湖泊;
  (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文化遗存;
  (四)禁止开发区以外,山体海拔1500米以上至2600米之间的区域。
  第二十条秦岭范围内除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以外的区域,为适度开发区。
  在适度开发区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应当符合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提出秦岭产业发展政策,制定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第二十二条因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或者防灾避险、抢险救灾需要,确需对秦岭相关区域采取封闭措施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临时封闭措施,除紧急情况外,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植被保护
  第二十三条秦岭范围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封育保护、退耕禁牧、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秦岭的生态环境。
  第二十四条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秦岭植被保护。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落实天然林、天然草甸保护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做好保护工作。
  国家划定的秦岭天然林保护范围,不得擅自变更。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林业、农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生态保护的要求,制定封山育林、禁牧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明确封山育林、禁牧区域的四至范围、封育期限,并设置界桩、标牌,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六条封山育林、禁牧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一)开垦、采石、采砂、取土;
  (二)采脂、割漆、剥皮、挖根及其他毁林行为;
  (三)放养牛、羊等食草动物;
  (四)损坏、擅自移动界桩、标牌;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七条秦岭二十五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当逐步退耕还林还草。
  鼓励在二十五度以下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没有退耕的,应当修建梯田或者采取其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十八条秦岭范围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植树造林,将植树造林成活率纳入考核目标。秦岭范围内的单位应当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组织完成义务植树的任务。秦岭飞播造林所需经费,纳入省级林业专项资金统筹安排。
  第二十九条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禁止经营性采伐。
  列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内的天然林和坡度在四十六度以上的森林以及秦岭山系主梁两侧各1000米及其主要支脉两侧各500米以内的森林,严禁采伐。第三十条省林业、农业、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编制秦岭湿地、天然草场保护的长期规划,制定外来物种入侵对秦岭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预案,报省人民政府备案,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秦岭范围内的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合理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控制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在秦岭进行建设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制定水土保持方案,报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二条秦岭范围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林区防火责任制,制定森林防火应急方案,落实防火责任,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县级以上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应当加强对病虫害和有害生物的监测和检疫,及时通报病虫害和有害生物发生信息,采取措施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防止有害生物的侵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