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着眼乡村振兴 决胜脱贫攻坚
全面建设美丽幸福新杨地
贾书章
文章字数:4559





  
  近年来,在山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杨地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立足实际谋发展,开拓创新迈大步,坚持“景镇一体、生态旅游、红色党建、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旅游,全面决胜脱贫攻坚,全镇镇域经济发展迅猛,商贸流通步伐加快,已发展成为一个集劳务、商贸流通、旅游为一体的边贸重镇。
  深秋时节,走进杨地镇海螺宫村,在这个满目青山的环抱中,一个由四栋白墙蓝瓦屋顶的厂房围拢的松子加工厂格外引人注目。在松子加工厂的场地上,棕褐色的松子厚厚的铺了一地,村里的贫困户来厂里打工,在家门口便可实现脱贫,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憨厚而又自足的笑容。镇党委书记张涛和镇长胡永焱告诉记者,海螺宫村创新“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流转土地招商引资筹建松子加工厂,支部引领搞服务、农户参与建基地,使企业、农户双方都受了益。同海螺宫村一样,杨地镇各村基本上都依托本村资源办起了产业,全镇经济和脱贫攻坚等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杨地镇位于山阳县西南边陲,地处陕西、湖北两省,山阳、镇安、郧西三县交界,东连南宽坪与板岩镇,西与镇安县毗邻,北抵户家塬镇,南接湖北郧西县。境内有华水河、金钱河两条大河穿境而过,总面积187平方公里。全镇地域辽阔,山大沟深,人员居住分散,最高海拔1988米(海螺宫村黑扶垴),最低海拔352米(金盆村月亮岩组)。镇政府驻地龙潭社区,距县城77公里。全镇辖1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82个村民小组,5497户22305人,其中农业人口21472人,劳动力8018人。全镇耕地面积26100亩,林地面积16万亩,中药材种植15450亩。2017年底,国民总收入31991万元,人均纯收入10846元。
  红色热土唱大风
  杨地于1998年建镇,由原合河、白马、杨地三乡合并而成,因自然条件较差,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勤劳、节俭、憨厚、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农忙时节,男女老幼全家出动,披星戴月,劳作不息。农闲时节,积肥整地,饲养畜禽,少有空闲。谁家有婚丧大事、基建盖房等,只要主家打个招呼,邻里都会不计报酬热情相帮。
  杨地是块红色的土地。因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灾害频发,群众生活贫苦。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所领导的各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杨地贫苦农民不堪忍受官僚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剥削,纷纷组织起来,掀起抗粮、抗款、抗丁、抗伕、抗债(时称“五抗”)的斗争。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长征转战商洛,建立鄂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中共鄂陕边区特别委员会,鄂陕边区游击司令部在杨地店垭子成立,发展红色政权,领导群众开展土地运动,解决干部严重不足的问题,1935年5月、7月,先后两次在店垭子举办干部培训班。先后有红军战士、苏维埃政府干部、各路游击师干部战士200多人参加了学习培训。郭述申、陈先瑞等领导亲自讲课。训练班主要设置政治和军事两门课程。向学员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及军事知识,通过实地演练全面提高干部的政治军事素质。干训班在及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训了大批游击师和苏维埃政府干部,为苏维埃政权建设,为巩固和发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在革命斗争期间,杨地人民群众为了支援红军,支援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杨地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不懈奋斗,杨地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如今,在杨地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在朝全面小康社会稳步迈进。
  发展经济富百姓
  杨地镇地处秦岭山区,气候宜人,风光秀美,降水量丰富,宜林面积大,适合多种农作物和中草药的生长。矿产有锑、汞、米黄玉、大理石、铁、金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前景和开发潜力巨大。主要景点有月亮洞风景区、天蓬山寨、海螺宫喀斯特地貌等。杨地镇党委、政府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坚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在巩固传统的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业、以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的基础上,引进红油香椿、油料牡丹、油葵等种植项目,陕南黑猪、中华蜂、林下养鸡等特色养殖项目,形成了以绿色、生态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依托传统产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金盆、西坪、西山、为重点的核桃基地,建成良种核桃建园3个,核桃科管1500亩。积极实施“药业兴镇战略”,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建成白马、大石、海螺高山流域为主的万亩连翘基地,双岭、孔岭千亩“花椒+柴胡”套种基地,发展黄姜、柴胡、天麻、猪苓、五味子等中药材9000余亩。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结合地域实际积极引进培育短平快的新产业。依托狮子、西山、双岭、孔岭、后荫等村发展红油香椿2000余亩。种植洋芋1200亩,其中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乌洋芋200亩。种植油菜850亩,烤烟500亩,甘蔗750亩。以西山中华蜂养殖合作社带动,全镇发展中华蜂养殖23户1420箱。积极发展以陕南黑猪、土鸡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全镇目前发展陕南黑猪养殖200余头,林下养殖土鸡8000只。以转移就业为主导,不断促进劳务业发展,全镇每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余次,培训人员500余人次以上,劳务输出2000多人。
  杨地镇目前已经开发的旅游景点有月亮洞和天蓬山寨两个景点。月亮洞深4000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内景观雄、险、奇、幽,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林、石幔,千姿百态。洞外山水秀丽多姿引人入胜。目前已累计投入1.5亿元,属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天蓬山寨峡谷长约7公里,千折百回,集山寨、山岳、峡谷、瀑布、山洞等各种景观于一体,其景美不胜收。目前累计投入1.2亿元,完成了以入口服务区、毛家峡、天蓬寨为核心的“一区、一峡、一寨”建设,现正在争创4A级旅游景区。杨地镇目前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杨地镇商贸流通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脱贫攻坚重实效
  在全面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杨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深入贯彻中省市县系列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八个一批”“六个精准”,坚持问题导向,狠抓监督考核,强化责任落实,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杨地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个,贫困人口1571户5719人,贫困发生率为17.49%。全镇已整村脱贫退出2个村,累计脱贫427户1716人,2018年计划脱贫退出4个村,脱贫592户2323人。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杨地镇狠抓特色产业培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建成白马、大石、海螺高山流域为主的万亩连翘基地,双岭、孔岭千亩“花椒+柴胡”套种基地,发展黄姜、柴胡、天麻、猪苓、五味子等中药材9000余亩。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巩固发展传统林果业,核桃科管1500亩。全镇发展中华蜂养殖23户1420箱。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全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共计2000余人。狮子村引进山阳县众邦能源有限公司建成“农光互补”产业扶贫项目。海螺宫村创新“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流转土地26.9亩,招商556.25万元建成松子加工厂。西山、双岭、白马、大石头、后荫、狮子6个村各建成40KW光伏发电站一座,预计每个村集体经济收益在5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实现脱贫村全覆盖。
  为有力推进“两房”建设,杨地镇新建金盆移民搬迁安置点,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02户423人。大坪安置点14栋544套搬迁房建设工程主体已经竣工,10月底前可全部达到入住条件。2018年计划搬迁贫困户314户已全部实现人房对接,2018年全镇危房改造计划117户,含C级危房改造86户、D级危房改造31户,目前已经全部完成。
  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作中,全面推进西山、双岭、白马、大石4个贫困村和龙潭、金盆2个非贫困村通组道路建设,新修硬化通组道路6条10.7公里,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对西山、双岭、白马、大石4个贫困村安全饮水项目进行了全面提升,确保安全饮水达标入户率达100%。对海螺宫村实施了农网升级改造,改造高低压线路28.5公里,全镇安全用电入户率达100%。按照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要求,完成了西山等4个村卫生室改建任务,实现4个退出村卫生室标准化。
  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强化民生保障。认真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贫困户家庭子女入学教育全面保障。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全年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040人,其中大学生补助58人、中学生补助371人、小学生补助218人、学前教育补助239人、困难幼儿补助154人。全镇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辍学,贫困户子女就学得到全面保障。认真落实健康扶贫政策,贫困户医疗保障不断提高。全镇贫困人口均参加新农合和大病保险率达100%;慢病签约服务管理率达到100%;医疗保障“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全面落实;完成14个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认真落实兜底保障政策,贫困户做到应保尽保。完成了低保规范化建设示范村建设12个,农村低保、大病救助和临时救助体制健全规范;全镇社会兜底保障共453户1042人,其中核定五保户139户139人、低保户314户903人、农村五保供养率达100%;各类社会保障资金发放及时。
  聚焦特色增亮点
  杨地镇积极实施“三变”改革,创新发展集体经济。狮子村引进山阳县众邦能源有限公司建成“农光互补”产业扶贫项目。该项目占地60亩,总投资1470万元,装机容量2MW,年发电量210万KWh。在入股方式上,狮子村以5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入股,48户群众采取土地租金变股金的形式以土地租金入股。在经济收益上,村集体以50万元产业资金入股参与分红,村集体年收入可达7万元左右,实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质变;众邦公司一次性付清20年土地租金,有土地的群众以土地租金入股参与分红,实现租金变股金;群众利用空带种植中药材,获得经济收入;由众邦公司与狮子村签订为期两年的帮扶协议,每年为全村99户贫困户,每户资助300元产业发展资金。海螺宫村创新“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海螺宫村流转土地26.9亩,招商556.25万元筹建松子加工厂。该加工厂实行企业加工闯市场,支部引领搞服务、农户参与建基地的模式,使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有效衔接,实行资源配置优化,各方利益最大化。一是村集体以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参与分红,集体获得收益。二是由支部做保,农户以松塔入股,企业加工销售后,年底统一还本分红,既解决了企业资金周转问题,又可实现农户利益最大化。目前,全镇借助“三变改革”培育海螺宫村五须松子加工厂、狮子村远翔红油香椿等龙头企业8个、合作社16个。
  实施“红黄绿”管理模式,推进脱贫攻坚精细化管理。为精准落实脱贫攻坚帮扶措施,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建设进度,杨地镇进一步夯实具体责任,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干部执行力和群众满意度。镇党委派干部赴安康市学习后,在全镇探索实行脱贫攻坚“红黄绿”跟踪推进办法。
  坚持问题导向,严格对标自查。镇上制定了《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自查统计表》,对全镇贫困户帮扶措施完成情况、贫困村扶贫项目完成情况开展全面自查。
  建立管理台账,夯实具体责任。自查之后,各工作队召开研判会议,聚焦存在问题,建立脱贫攻坚“红黄绿”管理台账,逐户、逐项目标注红、黄、绿三色,明确具体工作责任领导、责任干部、完成时限。
  实行每周例会,强力跟踪推进。由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长)负责,每周定期召开一次脱贫攻坚例会,驻村工作队员、帮扶干部参会并分别汇报“红黄绿”管理台账落实情况。对任务未完成的,优化工作方案,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杨地镇党委、政府决心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钉钉子精神,苦干实干,创新工作思路,再添工作措施,以脱贫攻坚统领工作全局,大力发展经济,做精做细生态旅游,积极改善民生,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新杨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