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南河和时间赛跑的耄耋老人
文/图 鱼先军
文章字数:4890

   
  2018年3月18日,乍暖还寒的时节,商州的60多名文学爱好者驱车来到山清水秀的杨斜镇月亮湾村,参加南河先生长篇小说《月亮湾》的首发仪式。出席当日活动的不仅有月亮湾村100多名群众代表,还有来自蓝田县葛牌镇葛牌村的群众代表和外省市的文学爱好者。
  十几天后的3月31日,南河先生的又一部长篇小说《熊耳山》的首发式,在遍地桃花的金陵寺镇隆重举行。这是南河先生近6年来创作出版的第5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个人结集出版的第10部作品集。新闻媒体的连续报道,引发了人们对已经八十高龄的南河先生的敬仰和关注。
  童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南河,本名郝忠凯,1938年出生于商州区板桥镇水道河槽沟村一户农民家庭。槽沟在商州地理坐标上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偏僻小村,位于现在的仙鹅湖上游西北侧,如果不是后来在仙娥湖上修建了一座悬空钢丝吊桥供游人观光游览,人们是很难发现这个夹在大山缝隙里的小村子。南河的老家在入沟不到3里的狭小沟台上,绿树掩映,流水淙淙,僻静而悠闲。
  说起老家,南河还一直停留在过去苦难生活的记忆里。矮小的土屋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了,但每年清明节带着儿孙回家祭祖,跪在父母坟前焚化纸钱,看到已经荒芜的那块不大的场院,总会勾起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眼前总是晃动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辛勤劳作的身影。那低矮的灶台、稀汤寡水永远也装不饱肚子的一日两餐,时刻充满着农家的温馨。父亲是一位朴实的农民,一生坚守做人的本分和勤劳,把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南河8岁时,被送到了当时离家不远的一个私塾学校读书。这个所谓的私塾,其实是一户家境尚好的人家请了先生,在厦屋里简单地安置了几张桌椅,学生都是周围农户家的子女。童稚的记忆里,南河每天天不明就早早地起床,背上母亲用老粗布纳的书包,翻过房后的一面梁,再拐过一道洼,老先生每天第一个见到的学生就是南河。他不但勤奋好学,记忆力也超常的好,先生教过的每一节课,他几乎都一字不落地背过了,每次考试成绩都遥遥领先,惹得其他学生家长羡慕。南河家穷,学费常常是父亲粜了家人从口中节省出的一点粮食,或担着一担柴火跑10多里山路上集卖了的收入。
  4年私塾,让南河学到了许多不曾接触过的知识,接着他又被家里送到较远的板桥完小读了两年,15岁便考上了当时的商县中学。正当他满怀信心地向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前进时,却因为家贫,交不起每月8元的伙食费,上了不到一个学期就不得不辍学回家,这也成了南河心中刻骨铭心的记忆。
  幸运总会降临到有梦想的人身上。不到16岁的南河辍学回家后帮父亲种地,帮母亲料理家务,一有时间就钻进房间,或者翻读课本,或者不停地写写画画。那时候的书籍非常稀缺,家里仅有的几本书几乎都让他翻烂了。
  有一天,南河去一位亲戚家,看到了一套3卷本的《红楼梦》,一下子就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住了,想借,又开不了口,临走时就偷偷地拿了其中一本,回家翻来覆去地读,总是没头没尾,直到好多年之后,他才比较完整地读完了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长篇巨著。
  1955年,槽沟村成立了第一所小学,南河第一个被纳入代课教师人选。那时候,他一个人带1到4年级的课程,常常是头天晚上自己学习,第二天再上台教学。为了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工作,第二年他报考了中师函授班,每周步行20多里山路进城听一次课,一直坚持了4年,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期间也有机会接触和阅读了更多的文学书籍。后来,他被调到离家较远的长岭小学任教。
  当时,乡村教师每周都要到区上开会,汇报工作,交流学习。区长程学武在每次讲话中,都鼓励大家要多读书、多写作,这在一般人听了,也许只是一句鼓励的话,但南河却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寒暑假期、每个周末,除了帮助家里料理家务,他多数时间都在看书。
  期间,他读了《把一切献给党》《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苦菜花》《静静的顿河》等中外文学著作,一边阅读,一边也尝试着自己写一些。那时候还比较幼稚,他偷偷写的第一个作品就是一部战争题材的20万字的长篇小说《翻浪的丹江》,写好后,翻来覆去地改了多次,满怀信心地投给了一家文学刊物,但最终没有被采用。后来他又改写短篇小说和随笔、散文,一直到了1958年,他写的一篇反映当时大炼钢铁的现实题材的短篇小说《夜战》被编发在了商县办的《丹江报》上,接着《陕西青年报》又刊发了他的短篇小说《献寿木》,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加之南河代课的班级的学生年年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全区前茅,升学率也是全乡第一,1960年秋季,他被调入乡完全小学任教。他仍然不停地写作,除了给报刊投稿,还给当时的商县广播站写稿子,编辑马妙成非常赏识他写的通讯稿,几乎每篇都播。
  写作有了成绩,自然也引起身边人注意,有人嫉妒南河不务正业,学校负责人对他也有看法,1962年,他又被调到了桃岔口小学。这看着是一件坏事,实际上却给他创造了一个更清静的环境。当年,他几乎自费订阅了所有全国有影响的文学刊物,晚上一个人偷偷地读偷偷地写,然后偷偷地投稿,但投出去的稿子采用率却很低。到了60年代末,当时的农村文艺活动比较活跃,他又给村上的俱乐部写了《小树苗》《放包袱》等七八个小剧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70年,由于他的教学和写作成就,南河被调入水道河中学任教。
  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到了中学,他对戏剧和故事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继创作的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8幕眉户剧《焰山激战》被搬上舞台,参加了县上和地区的文艺调演,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他创作的《分线》《大路》《炮声隆隆》等故事参加了县区的巡回演讲,《炮声隆隆》还获得了商洛地区故事演讲一等奖。
  1977年,南河由于杰出的创作成就,被调入当时的商县文艺创作研究室,与后来成名的著名作家京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宁有志同处一室,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这也是南河生活和写作生涯当中一次有着特殊意义的转折。
  安静的写作环境,却不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作品。南河利用业余时间,不停地往乡下跑,他的思想仍然停留在乡下的现实生活中。那一时期,他的许多作品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农村变革中的一些生动的人物和生活场景,也反映了当时最底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当时的文艺创作室条件比较简陋,3个人挤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每当一个人写出了一段生动的章节,其他两个人就停下笔,听他朗读,再提一些修改意见,同志之间互相包容、互相鼓励,温馨得像一个小家庭。
  文创室的工作,除了写作,还要配合县上的一些其他工作。80年代初期,南河被抽调参加了县上的党史资料征集和干部政策落实外调工作,3年多时间,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也乐于通过这样的工作,一方面熟悉生活,积累素材,一方面不断地开阔自己的创作视野。工作期间,他还多次参加省上举办的各种创作培训、研讨班,聆听了著名作家杜鹏程、王汶石的专题讲座,面对面地接受文学大家的指导。
  从1981年到1984年,南河以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积累,相继创作出版了《父老乡亲》《风景这边》《风流人物》《商洛游记》《南山撷英》5部作品集。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曾经在全国和省市级文学期刊上发表。
  生活是一部鲜活生动的大书
  面对南河平静而冷峻的目光时,你一定会以为他是一个不善言谈、缺少激情的老人。也许是生活的磨砺,使他变得言短,以致熟悉他的人都感觉到和他交往有一种距离。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并不缺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朋友对亲人的一片真诚。他可以悉心地打理生活,教育子女,可以盘脚搭手地坐在文朋诗友的床上交流写作心得,端上一碗粗茶淡饭也吃得那样香甜。他是一位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老人。
  年轻时,南河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是他在教学时认识的邻村的一位贤惠而端庄的女人,也是他生活当中最值得依靠和信任的帮手。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下田劳动,他们形影不离的身影总是让周边的人羡慕不已。那时候的生活非常清苦,常常是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在他远离家门时,妻子就一个人承担起了抚育子女、孝敬父母的责任,再苦再累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这样相濡以沫的日子过了不到10年,妻子就由于经年的劳累和生活的窘迫而积劳成疾,不久后,便抛下了南河与3个幼小的孩子。
  南河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幸在逼迫着你去面对,再艰难的路,你还得继续往下走。
  面对年迈的父母和3个年幼的子女,南河一边教书,一边还要照顾家庭,既当爹又当妈,好在贤惠的母亲和懂事的女儿为他分担了许多生活的担子,让他在生活重压下有了歇息喘气的机会。
  每当回忆起那段生活,南河总是一个人静静地沉浸在痛楚的记忆里。
  南河说,他一生遇到的好人多,除了父母子女同事之外,在他生活最低谷的时候,总是有缘遇到善良的人。
  1970年,当他因家庭生活的窘迫实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位善良的关中女人和他走到了一起,也许是有着相同的人生际遇,他们平平静静地度过了生活中最困难的一段时光。
  现在的老伴,是南河退休之后和她走在一起的,宽厚、大度,在他晚年生活和写作中给予了很大的理解和帮助。
  按说退休了,孩子们也相继成家立业,南河完全可以平静地安度晚年,但他却是一位永远闲不住的人,每天除了读书看报,就是不停地到各处游历。那一时期,他几乎跑遍了家乡的每一座山头,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有故事和传说的地方。
  一个偶然机会,南河独自一人步行到商州城南一个人迹罕至的峡谷地带,一下子被这里幽静的环境和茂密的植被吸引住了。也许是长期处于喧嚣纷杂的城市生活的缘故,这种亲近自然的幽静,对他的灵魂又是一次很大的冲击。他静静地一个人坐在那里,一根烟接着一根烟,忽然之间就萌发了要在这里搞旅游开发的念头。他要把这里开发建设成市民休闲养生的旅游之地。
  1999年,在秦岭南麓这块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人们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尚在起步阶段,南河的这种出乎寻常的想法,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想。
  他是一个认准了的事就会一直干下去的人。从2000年到2005年的5年时间,这位退休老人在这条荒芜的峡谷中,相继投入了近10万元,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次创业。后来,他又投资5万多元,开发建设仙娥湖上游的“郝家洞”景点。虽然受当时人们的消费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他开发的几个景点还一直停留在初始时段,但在商州旅游开发的早期,南河无疑是不可遗漏的一笔。
  人生最美是晚霞
  著名作家艾伟曾经有一句话:“我只想写出我此生能写出的小说。”
  经过了一个时期的奋斗和创业,南河又复归了比较平静的生活状态,他在认知和思考着人生真正的价值。从2012年起,75岁的南河又一次拿起笔,继续他热爱的写作。
  他觉得,自己终其多半生的写作,似乎都没有真正写出自己的心理,没有写出自己要看的、能安妥灵魂的作品。
  他重新静下心来,认真地梳理,感觉还是应该从熟悉的生活写起。
  2012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蟒岭风雷》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脱稿了。这部讲述商洛山区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故事的作品,虽然与现代有着遥远的距离,但写起来却相当顺手,人物和故事的铺排也比较合理。里面的许多场景和史料,都来源于过去搜集商洛党史资料时的生活积累。脱稿了,让打字社打印出来,几经修改,觉得心里还是没底,也不敢过多的张扬。改好了,就自己出钱交给印刷厂印刷出版。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作品交到读者手中,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也对他以后的写作,更加坚定了信心。
  2013年,他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郝家传奇》是以商州郝氏家族迁徙商山、居家创业的一部家族传奇小说,语言朴实生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015年,南河先生出版了第3部长篇小说《月缺月圆》,这是他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作品中主人公苦难的生活经历和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与奋斗,几乎浓缩了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所有生活经历,揭示了现实生活当中人性的本真和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6年间,100多万字的写作,对于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来说是何其不易,他几乎是在以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与时间赛跑。
  有读者评论,南河先生的长篇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无论是红色题材、家族传奇还是现实生活题材,都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不同时期商洛山地的现实生活画卷,具有独特的地理文学坐标意义。
  80岁高龄的南河先生,身体硬朗而灼砺,一辆半旧的自行车是他如影随形的代步工具。无论春夏秋冬,在商洛市区的大街小巷里,当你遇见一位骑着半旧的自行车、清瘦而健朗的耄耋老人,那就是南河——一个永远年轻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