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油房村的变迁
周亚军
文章字数:1014

  “如今,农村也和县城一样了,安了太阳能路灯后,晚上干个农活、串门子再也不用摸黑了。”这是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办事处油房村村民逢人就说的一句话。
  近日,我回了趟老家,老远处就看见村口道路两边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我家院子也安装了一盏,一到晚上,太阳能灯照得满院子亮晃晃的。看着这一盏盏太阳能灯,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回到了几十年前,不由得感叹:时代在变,灯也在不断变化啊。
  从我记事起,见到的第一盏灯就是煤油灯。冬日的夜里,经常是我一觉醒来,妈妈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是在给我们姐弟缝补衣服,就是在搓玉米、干农活。后来,我上小学了,母亲就用墨水瓶给我做个小煤油灯拿到学校,供我上早读时用。那时的农村学校冬季6点多上早读,上学时月亮还挂在半山腰,借着皎洁的月光,我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去上学,有的手上拿个煤油灯,有的提着一盆木炭火,到教室后,每个小伙伴都点上自己的煤油灯,它们冒着黑烟,顿时教室里就散发出浓浓的煤油味道,全班30多盏煤油灯发出的光不及一个40瓦灯泡的亮度。小小的煤油灯摇曳着暗红色的火焰,我们就着那微弱的亮光读书学习。
  为了跟小伙伴比赛谁的煤油灯做得好,我倒掉了剩余的半瓶墨水,偷偷拿来家里自行车内胎上的气门桩,以棉线为灯芯,做了一个崭新的煤油灯。当冒着黑烟的红色火焰在灯头燃烧时,他们都夸我做得最好,我也洋洋自得。晚上,我刚进家门,就挨了一顿训,差点没挨笤帚打,那是为我糟蹋了半瓶墨水付出的代价。
  后来,蜡烛的普及,占据了夜间照明的主导地位。
  1992年春天,村子里突然来了一群穿工作服的陌生人,带着各种工具,一会儿搞测量,一会儿划线,听大人们说是要通电了。村子里顿时沸腾起来,“电”成了村民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同时也燃起了大家对使用电灯的渴望。
  1992年11月20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村里的电接通了。我盼到了天黑,妈妈拉开了电灯开关,屋里立马亮堂起来,我望着电灯泡,傻乎乎看了半天。一家人在灯下围桌而坐,又说又笑,那气氛跟过年一样。奶奶浑浊的眼里也闪烁着亮光,指着灯泡说:“一个塑料把安个玻璃罩就能亮,这人可真够能耐的。”
  “以后不光有电灯,还会有电话、电视,光景会越来越好的。”爸爸接着说。
  现在,爸爸的话已经实现了。我们不仅有了电视、电话、电脑,更是用上了手机住上了新房。特别是党中央发出精准扶贫号召以来,在帮扶单位以及驻村工作队的精准帮扶下,如今的油房村路变宽了、人居环境变好了、村容村貌美观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油房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