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精做山字品牌 筑牢发展根基 提振创业信心 催生精神动力 商洛市山阳县——
蓄积脱贫之本 迸发攻坚力量
王昕 张宏
文章字数:5837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犹如雨天在泥泞的路上爬坡,费时费力,前行效果往往不理想。然而,山阳县却是一个例外,他们及早谋划,精密部署,多措并举,系统推进,为山区精准帮扶打造了一个全新样本。
  今年以来,山阳县在巩固前期脱贫成效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中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系列决策部署,紧盯年度脱贫目标,接续开展春季攻势、夏季行动、秋季冲刺、冬季补短,扎实开展“两对两补”工作,对标“577”脱贫标准,找差距、补短板,着力实现“两业”上规模、“两房”保清零、“两设施”大提升、“两力”见成效。
  该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脱贫攻坚研判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明确干部包户帮扶措施责任的通知》《山阳县脱贫攻坚工作督查督办制度》《驻村工作队干部结对帮扶“双十条”举措的通知》等文件,积极培育增收产业,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多措并举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整合各方扶贫力量,力推精神文化脱贫取得实效。今年上半年,全省追赶超越排名走在全市前列。
  “两业”促增收
  脱贫步伐更稳健
  山阳县辖18个镇办,239个村(社区),46万人,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数据显示,全县现有在册贫困户25204户85115人。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目标,该县紧盯群众收入达标,始终把产业和就业脱贫作为根本之策,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确保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
  特色品牌领军,实现增收产业全覆盖。该县突出“一村一品”,按照“长抓果短抓菌,集中规模抓畜禽,因地制宜发展光伏、旅游等产业”的思路,以规模化发展、整流域推进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畜禽、林果“四大全产业链”产业,兼顾茶叶、中蜂、光伏、旅游、劳务和电商产业。今年以来,全县新建中药材基地19万亩、林果基地5.9万亩,累计分别达到53万亩、133.68万亩;新发展畜禽养殖161.16万只(头)、食用菌5000万袋;新建茶叶基地3.1万亩,累计达到15.61万亩;新养殖中蜂1万箱,累计达到4.6万箱。
  创新“三带三创”扶贫模式,新型经营主体舞动“农”头。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三大带动”,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6家、专业合作社746个、能人大户308户。突出金融扶贫、包抓帮扶、产品销售“三大创新”,成立县扶贫搬迁有限投资公司,设立产业专项资金1.2亿元,撬动银行贷款10亿元,吸引社会资本6.8亿元。坚持党政组织出政策、银行贷款投产业、支部引领抓落实、企业带动闯市场、农户参与建基地,突出龙头企业建强党组织、支部领办合作社、党员带头发展产业,以市场强势主体带弱势群体、能人带弱势人群,结实贫困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之间的利益链条。加强与长安航空合作实施“航空扶贫”,将“山字”农特产品送上蓝天;开拓南京、西安等销售市场,实现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全覆盖。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上半年实现网上销售1.9亿元。
  实施“百企联百村带万户”行动,脱贫攻坚事半功倍。该县与西安山阳商会合作,110名山阳籍企业家、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创业,新筹措扶贫资金1.8亿元,相继建成了一批产业基地和加工企业,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或2家企业结对帮扶。在持续扶持壮大必康制药等本地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北京德青源、中利腾辉、和丰阳光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带动全县发展养鸡、光伏、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丰和阳光食用菌项目生产线全线试产;德青源金鸡扶贫项目第一批蛋鸡进场养殖,带动养鸡65万只;中利腾晖光伏扶贫项目启动建设光伏电站31.88兆瓦,与190个村1.2万户贫困群众建立了利益链接。
  持续推进“三变”改革,集体经济实现突破。立足县情实际,先行试点、大胆探索,总结形成了摸清家底、选准产业、引进企业、农民入股、商定股比、签订合同“六步工作法”,探索形成了城市带动、资源资产、乡村旅游等10种发展模式。在有条件的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20个,启动实施“三变”改革试点村和集体经济示范村建设100个,全县239个村实现了集体经济全覆盖,其中74个村集体收入达5万元以上。大力实施“党支部+集体经济+‘三变’改革+贫困户”党建领航精准脱贫模式,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与此同时,拓宽渠道抓就业,持续做大做强山阳建筑劳务品牌。制定出台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及时动员4家企业将注册地迁回山阳,目前全县共有二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6家;扎实开展“春风行动”,将就业创业培训与产业发展结合、与市场接轨、与劳动力意愿衔接,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等模式,完成就业创业技能培训18期1860人,年转移就业2万余人。
  “两房”定民心
  安居创业奔小康
  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山阳县坚持“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和“四靠近”原则,积极实施规划引领、“交钥匙”和旧宅腾退“三大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技能培训项目、后续管理服务“三大举措”,坚持把移民搬迁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五个结合”,规划布局“一核四极四片区”,即:以县城为核心,建设宏祥、西河2个5000户以上大型集中安置区;以中村、高坝店、漫川关、户家塬4个国省市重点镇为中心,建设千户以上安置点7个;以照川、板岩、法官、宽坪4个县级重点镇为重点,建设500户以上安置点4个。严格执行人均面积、搬迁补贴统一标准,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既定目标,明确镇办建设任务、完成时限、奖惩办法,挂图作战、倒逼加压、主动作为,全力保障移民搬迁建设进度,确保把移民搬迁工程建成“精品工程、阳光工程、放心工程”。
  搬出深山,斩断穷根,拓宽富路,扶贫篇章写上了一笔浓墨重彩。该县围绕“搬得出”抓进度,加快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全县5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部达到入住条件,13069户搬迁对象入住或交钥匙9930户,2019年3139户拟脱贫户年底前交钥匙。
  围绕“稳得住”抓配套设施建设,增强综合功能。将移民搬迁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坚持“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在所有集中移民点同步推进大小配套项目建设,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3个,幼儿园4所,卫生室18个,完成水、电、路、视、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43个。
  围绕“能脱贫”抓产业发展,搭建稳固脱贫平台。坚持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至少有一个配套产业、每户有一人就业的原则,在移民安置点和群众居住集中的村(社区),大力发展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建成服装加工、肠衣护套加工等“社区工厂”78个,吸纳5300余名留守妇女和老年人就地就近就业。
  危房改造是山阳县解决贫困群众安全住房,提振脱贫信心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县5994户危房改造任务已完工。该县在全面完成危房改造任务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民居改造,把贫困户生活、居住条件改善作为单位、干部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采取“群众挤一点、干部帮一点、政府投一点、单位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集中力量实施改造,既有效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又增强了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据了解,今年又启动民居改造4200户,己完工4156户。特别是农村五保边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住房问题,改造镇办闲置办公用房,建设特殊人群民政兜底保障供养院5个,集中供养特殊困难群众450户620人。
  民居改造为振兴乡村注入了生机,群众的脱贫信心得到了显著增强。东寺村贫困户邬文全在老党员的带动下,发展产业增收1.8万元。他高兴地说:“环境变了,人的思想也该转变,不能总是‘等靠要’,得大干一场,早点奔上小康路。”
  “两设施”打基础
  构建发展大格局
  一直以来,山区的基础条件落后,严重阻碍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深度贫困县山阳来说,对照脱贫标准,把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摆在重要位置,对照脱贫标准,加快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教育、健康、生态等精准扶贫工程,构建脱贫致富的大格局显得尤为重要。
  山阳县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上破题。牢牢扭住事关山阳长远发展的西武高铁、山柞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主动对接、强力推进,今年10月底山柞高速建成,年底前西武高铁有望开工建设,着力以交通大突破助推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巩固提升,消除死角盲区,确保今年退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全部达标。加快实施今年省市下达的通村通组路建设、“油返砂”整治,同步启动明年计划退出深度贫困村、影响县摘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夯实脱贫基础。
  打通金融扶贫“动脉血管”,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输送新鲜“血液”。该县争取国开行开发性金融贷款7亿元,对129个贫困村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建设,今年拟退出的63个村通村水泥路、电力入户已达标认定,安全饮水75个村已达标,54个村正在建设或改造,年底前将全面完成。整合涉农资金,统筹推进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83个非贫困村安全饮水、通村水泥路建设。
  补齐短板,“木桶”效应开始显现:基础设施建设风生水起,公共服务齐头并进。
  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山阳选择长久脱贫战略。持续巩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省级教育强县创建成果,改扩建贫困镇村学校9所,新建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面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兑现各类贫困生资助资金1.62亿元。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已完成义务教育、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帮扶他们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技能就业。
  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的一块“顽疾”。因此,在满足医疗需求上,该县建立健全县镇村医疗服务体系,18个镇办建立了镇中心卫生院,23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已全面完成,正在达标认定。狠抓医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医学类人才73人,确保每个镇办卫生院至少有5至8名全科医生,每个村(社区)卫生室至少有1名有资质的乡村医生。
  人人享有公平待遇,让政策阳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山阳县把兜底保障纳入脱贫最后一道防线。县上实行农合疗、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等多重医疗保障,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贫困群众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发放高龄补贴、残疾人补贴、农村失独家庭补助和低保、五保、临时救助等各类资金1.68亿元,新建儿童福利院1所,建成敬老院1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45个,兜底保障贫困群众2.55万人次。大力实施生态扶贫,设立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1604个,兑现各类生态补偿资金5900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620万元。
  “两设施”的极大改善,贫困群众的增收格局也在随之放大。高坝店镇君子涧村地处深沟孤岭,自给自足的生活一直延续到脱贫攻坚战斗打响。如今水、电、路、视、讯全通,这里摇身变成食用菌生产一条沟!
  “真的没有想到现在条件这么好,不好好干都对不起党和政府。”72岁的贫困户南忠智想着这辈子就混过去了,令他为之一振的是村上这几年巨变。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他今年自主生产香菇5000袋,为福临缘公司代管7000袋,目前出售的香菇已收回投资,今冬明春还能采摘4000余斤,加上代管公司的7000元劳务费,预计保守收入2.3万元。
  “两力”强推进
  再添攻坚新动能
  5根指头,只有握在一起形成拳头才有力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山阳县更加注重凝聚扶贫合力,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救急纾困与内生脱贫相结合,用好“四支队伍”力量,强化“五个引导”,着力增强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在每一次脱贫工作推进会上,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凝聚攻坚力量作为先置条件,整合干部帮扶力量、宁商扶贫协作力量、中省帮扶力量、“百企联百村带万户”等社会力量,聚焦区域、群体、工作三个重点,集中优势兵力,下足“绣花”功夫,以超常规的硬措施坚决啃下“硬骨头”。
  开展合力攻坚重在把虚事做实,把实事做细。该县加大结对驻村帮扶、项目资金倾斜和贫中之贫攻坚力度,大力实施“六八八”工程,全面落实深度贫困村“六个一”措施,为30个深度贫困村确定了一名县级包抓领导、一个联帮单位、一名常驻第一书记、一个帮带企业或合作社、一个互助资金协会、一名驻村乡村医生,充实和加强了深度贫困村帮扶力量。与宁商对口协作单位南京市六合区合作,在深度贫困村新建扶贫项目31个。为每个村安排400至600万元国开行建设资金、50万元的中央彩票公益金,主要用于通村道路、桥涵、安全饮水、村容村貌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每个村安排60至80万元、每户贫困户安排3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户脱贫产业。聚焦贫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困群体,特别是针对无法依靠产业和就业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五保贫困户和残疾人,实行政策性兜底保障,配套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采取贫困户入股等方式,优先带动深度贫困村无劳动力群众收益分红。
  在扶贫外因的驱动下,加速了内生动力的形成。县上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教育引导、文明引导、典型引导、政策引导和信心引导,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举措应运而生:组织开展精神脱贫“四扶五风六化”主题行动、“三讲三评三创”新民风建设活动及“十个一”专项行动500余场次;扎实推进“党员+农民”融合教育,以党员教育引领农民教育、以农民教育丰富党员教育,开办新农民大课堂925期;组建政策普及、典型宣传、模范宣讲、文化惠民“四支队伍”,深入基层开展各类活动504场次;开展“精准扶贫·文化同行”主题活动,编排小品、相声等文艺节目巡回镇村演出532场次;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激励贫困群众,持续深化向李长庆同志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各级干部以更饱满的精神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大力开展“脱贫励志模范”“脱贫标兵”等各类评选活动156场次,表彰贫困群众2783人;制定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一系列脱贫政策,采取积分兑换商品、扶贫脱贫先进奖励等方式,与村(社区)商店合作,开办“爱心超市”239个,努力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扶贫合力的作用日益显现,贫困群众的致富热情被迅速点燃,脱贫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十里街道办王庄村27岁贫困户张治飞的父亲年事已高,母亲残疾,哥哥去世留下小侄子需要照管,他在河南打工时学到食用菌栽培技术,回乡后小打小闹种香菇。今年,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他流转土地100亩,多方筹资建起了15万袋香菇大棚105个,计划明年再增加15万袋,总规模达30万袋。
  张治飞的创业带来了连锁效应。他成立的志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以贷款、产业直补金、土地等入股分红,带动全村80户贫困户脱贫,建园4个月仅工资发放达20余万元。该村一组张朝忠2亩土地领到流转金1600元,夫妻二人在园区务工,人均月收入1000元,加上分红年增收2万元以上。“政府给我们搭建了致富平台,怎样过上小康日子全靠自己了。”张朝忠的妻子陶存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