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持续发展看西口
安明海 田瑞博
文章字数:3362




    2016年以来,镇安县西口回族镇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将看道路畅不畅、房屋靓不靓、产业壮不壮、环境棒不棒、回汉族农民干不干等“五看”作为精准扶贫主抓手,强化措施,精准发力,扎实推进工作。为此,西口回族镇抽调65名干部组成10个工作组,下派8名干部到8个贫困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实现了全覆盖驻村扶贫。
  经过3年时间的奋战,全镇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5813人减少到1210人,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扶贫之路。
  扶智扶志 树起致富信心
  “帮财帮物,不如帮技术”,技术就是“造血干细胞”,有了技术,回汉族群众就有了发家致富的资本。强化精准扶贫,西口回族镇实施“1+1+1”的西口帮扶模式,明确责任、措施和奖惩制度。2016年以来,西口回族镇始终坚持每月至少举办一次“脱贫攻坚大家谈”活动,每次邀请4至5名帮扶干部、农技专家、脱贫能手上台讲课。截至目前,全镇成功举办32期脱贫攻坚大家谈活动,106名帮扶干部、农技专家谈感悟、谈收获、谈技术,319名贫困户谈自强、谈致富,80多名贫困户通过举办脱贫攻坚大家谈活动自发创业。脱贫攻坚大家谈活动成为贫困户与帮扶干部的“加油站”,也成为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带领回汉族群众脱“穷帽”的舞台。
  此外,西口回族镇还将每周四定为全镇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帮扶日”,要求全体帮扶干部必须在这一天进村入户,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与贫困户“补感情”“拉家常”“交朋友”,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扶起脱贫斗志,改变精神面貌。
  凝聚活力 抓好党建强筋骨
  初冬时节,走进聂家沟村,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回汉族移民搬迁点上的小洋楼屹立在村子的中央,整洁平坦的水泥路从村中穿过,家家户户堂屋桌上插着小小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说起这事,村党支部书记陈绪利感慨不已,他说:“回汉族群众对国旗的热爱,来自对党委、政府的感激之情,也来自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2015年后,从贺家垭、东槽两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搬迁到聂家沟村子中央搬迁点,36户回汉族群众搬迁后无地种、没粮吃、家中无固定增收项目。面对这一情况,镇村帮扶干部和镇安县人大帮扶工作队想搬迁户之所想,急搬迁户之所急,一方面帮助搬迁的回汉族群众争取产业发展项目,另一方面在县内外联系用工单位,提供用工信息,组织70多名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实现了人均年务工收入2.1万元。回汉族群众纷纷称赞:“这样全心全意为我们着想的干部我们喜欢,从山上刚搬到居民点,遇到点困难是暂时的,跟着他们干,好日子就不会远!”
  哪里有扶贫项目,哪里就有党徽闪耀;扶贫开发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西口回族镇坚持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产业、带头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从安业清真创业者协会党支部到华山松种植产业合作社党支部,从金银花中药材种植产业合作社党支部到红豆杉种植产业合作社党支部,目前全镇采取挂靠建、联合建等方式,已有6个建在产业链上的党支部,把党员和回汉族群众紧紧联系在产业链上。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10个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项目。一个强基层、兴产业、富百姓、重实效的扶贫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省、市、县包村帮扶单位和西口回族镇联合开展了党政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村、党员干部与村党支部结对共建“一联一结”活动,励志服务、网络服务、项目服务、培训服务和宣传服务等五项服务相继实施,成立了3支机关党员先锋服务队,为回汉族群众办实事解难题479件、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208名、发展农产品经纪人189名,帮助319名贫困户群众掌握了1至2门致富技能,辐射带动了2100多农户增收致富。
  提升环境 加强建设打基础
  2018年8月初的一天中午,农丰村的村道上不时有运送洋芋的农用车进进出出,轰鸣的马达声打破了村落的寂静。张昌明坐在房檐下,面前的方桌上堆起了小山似的请柬,山里汉子的脸被红底烫金的请柬映衬得格外红,他兴奋地说道:“政府帮助协调贷款6万元,加上自筹的3万元,还有包扶的省民委扶贫工作队给的1万块钱补助,我才盖起了这么好的房子,等下个月8号搬家,我要请亲朋好友来好好喝一杯,热闹热闹!”
  以前,西口回族镇农丰村仅靠一条主线公路与外界相连,居住在七沟八梁三面坡上的210户回汉族群众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信息不畅,究其原因,贫困的根源“基础”二字最难言。连接村里村外的8.5里主干公路还是泥土路,人们行走在土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很难卖出去,由于经济困难,群众想建新房更是一种奢望。自2015年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后,来自陕西省民委(宗教局)的帮扶工作队,带着任务进驻农丰村,在民委领导的积极支持和驻村工作队的不懈努力下,3年来省民委先后投资近400万元,硬化了村级主干公路、村民院落空间、田间生产路面,建水塔、打机井、铺管道,为农户家庭户户接通了自来水。
  回汉族群众要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是关键。西口回族镇与省、市、县驻村帮扶工作队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坚持脱贫攻坚与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并进,从加快扶贫村路网建设、改善回汉族群众出行难入手,与省民委、市公路管理局、镇安县人大、镇安县社调队、镇安县党校、镇安县招商局等驻西口贫困村帮扶单位,3年来共投入资金980多万元,提升改造上河、农丰、宝石、东庄、岭沟等6个贫困村公路59.1公里,硬化自然村村内公路8条30多公里。同时,西口回族镇紧紧抓住陕南移民搬迁的机遇,实施上河村华西小区三期103户和青树村90户、宝石村100户陕南移民搬迁项目建设;规划设计了农丰村240户和东庄村68户两处陕南移民搬迁建设项目,目前两处新规划的移民搬迁项目建设即将竣工。大力实施信息网络建设,新建电信4G基站3处,3G基站1处,电信光纤入户340家,移动宽带光纤入户390家,建成农村淘宝网站4家,基本解决了山区回汉族群众信息闭塞的突出问题。另外,还实施了聂家沟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改造回族民居124户、新建民族文化墙100平方米;新修、复修村级活动场所7处,硬化面积2300平方米,并且为村级活动场所新添置文化娱乐器材,丰富了回汉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产业助力 群众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西口回族镇在落实产业帮扶措施方面,坚持扶贫效益优先的原则,依照市场规律,让贫困户主动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
  目前,西口回族镇的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根据各村实际建成以二花、芍药、油用牡丹、红豆杉、苍术为主的中药材1.5万亩,魔芋970亩,香椿建园2500亩,核桃、板栗建园1万亩。发展白山羊1万多只,养牛5100多头。同时,在全镇已建成的3.2万亩华山松采种基地的基础上,新增华山松造林面积3500亩,这些产业已让910户贫困户参与经营管理,吸纳1410名贫困户常年在产业园里务工挣收入,每名务工贫困户人均月增收近千元,实现了创业和就业双向脱贫。
  此外,西口回族镇还创新扶贫模式,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企业+驿站+贫困户”的模式,建立就业扶贫驿站,让贫困户获得在家门口也能挣钱的幸福感,走出了一条“输血变造血、驿站扶老乡”的就业脱贫模式。“安业清真农业产业园”下属的8个标准化白山羊养殖场,2016年以来通过大力发展白山羊养殖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51人,引导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1100人次,并通过实施宣传动员、技能培训、扶持创业等举措确保就业扶贫落地见效。
  “三变”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2016年以来,西口回族镇坚持问题导向,以服务“三农”为核心,以增加贫困户群众收入、实现脱贫可持续为目标,奋力推进“三变”改革工作取得了成效。
  一是资源变资产。对全镇搬迁户、出外经商创业户撂荒的1.6万亩土地进行登记,以5年或10年期限承包给本镇农户进行公开发包,全镇972户农户1.6万亩土地流转入股到二花、油用牡丹、芍药、红豆杉4个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每年获得保底分红收入2800多万元。二是资金变股金。将各级各部门投入到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生产的财务资金、扶贫专项贷款进行整合,量化到村集体和农户,通过采取契约合同入股的方式,集中投入到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分红。三是农户变股东。引导和组织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住房财产权,以自有大中型资产等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者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到经营主体,每年保底分红520多万元,积极引导贫困户由“多、零、粗”走向产业化、规模化,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