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牵手贫困户 品味乡土情
——贫困村的年货盼您来买
文章字数:4507



  
  本报记者 吉文艳 王倩 谢非
  腊月到,年货俏。随着年关渐近,年味越来越浓,繁忙了一年的人们纷纷开始置办各种年货。在今年的年货市场上,有这样一类年货尤其引人注目,也格外受到商洛市民的青睐:它们汇集了商洛扶贫战线上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与智慧,承载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与梦想,也为置身钢筋混凝土中的市民带去了地道的乡土味与浓浓的乡愁。石磨浆水豆腐、手工空心挂面、手工红薯粉条、无公害蔬菜大礼包……一件件曾经藏在深山的农特产品,翻山越岭抵达市民的餐桌。贫困村的年货来了,贫困户的日子好了,来自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一件件年货,成为贫困地区群众致富的新希望。
   吴庄豆腐市区亮相
  1月26日,市区东关菜市场,一家不大的豆腐店门前围拢着不少顾客,小门面上绿底白字的“石磨浆水豆腐”以及“最美吴庄人,只做好豆腐”的广告语吸引了不少消费者驻足。
  “这是杨峪河镇吴庄村的豆腐,吴庄是个贫困村,村民日子过得苦,现在村上做豆腐呢,刚好要办年货,我就买些,也算是支持他们脱贫啦!”一位排队买豆腐的老者边和身后的人聊天,边买了10斤豆腐。
  走进豆腐店,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豆腐、豆皮、豆腐干等豆制品,还有产自吴庄村贫困家庭的土蜂蜜、萝卜干、香菇。店主刘霞正麻利地为顾客切豆腐、上秤、算钱,忙得不可开交。“快过年了,这几天生意格外好,鲜豆腐每天要卖200多斤呢。”刘霞说,虽然吴庄豆腐店1月10日才开张,但受到了食客的广泛好评。据了解,吴庄村专门购置了石磨,腌了30缸酸菜,制作出的浆水豆腐细腻润滑有弹性,非一般机器研磨可比。
  商州区杨峪河镇吴庄村是我市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由原来的石龙湾村、南岔村、姚河村、吴庄村4个小村合并而成,全村33个小组686户2535人,只有少数村民居住在省道沿线,大多数群众散居在各个山梁的道道褶皱里,最远的村民小组距村公共服务中心10多公里,脱贫工作任重而道远。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吴庄村在村支书李卫红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光伏、食用菌、土蜂蜜等产业。一时间,各项产业欣欣向荣,让村民看到了脱贫的曙光。
  产品有了,可怎么卖出去呢?李卫红在销路上动起了脑筋。“吴庄豆腐是个新品牌,还是得先开实体店,然后线下结合线上,搭上电商这辆快车,把咱村里的土特产销出去。”李卫红说道。说干就干,在豆腐生产线建成投产后,李卫红便考察市场,先后在市区东关、东环路果蔬市场开设摊位,打响了吴庄农特产品进城的第一炮,实现了吴庄产业由做基地到做产品的质的飞跃。李卫红介绍,石磨豆腐坊生产线满负荷日可处理黄豆8吨,产鲜豆腐24吨,可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20个,预计年收益可达120万元,带动100户贫困户每户认领分红3000元。
  吴庄村22组贫困户周莉莉今年28岁,父亲过世,母亲年迈,侄子尚在上学。“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想去打工也出不去,就这么受穷也不是办法。”面对困境,周莉莉一度非常苦恼。得知村上要办豆腐坊,周莉莉便积极争取,希望谋到一个务工岗位。在李卫红的牵线搭桥下,周莉莉与其他4位贫困户一起前往咸阳一家豆腐加工厂学习培训,掌握了豆制品加工的全部流程。现在,周莉莉不用出门,便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既照顾了家人,每个月还能领到2000元的工资。“别小看这每月的2000元,我们一家的生计都有了着落,更重要的是让我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我现在就想好好做豆腐,把我们吴庄石磨豆腐做成全商洛最好吃的豆腐。”周莉莉表示。
  李卫红介绍,下一步他将着重发展电子商务,利用淘宝网店将吴庄村的核桃、板栗、中药材、土蜂蜜等山货卖出去,再深度挖掘食用菌、石磨豆腐等优势产品,把他们这个贫困村的农产品销到全国各地。
  手工挂面进入超市
  四九第四天,天寒地冻。还没踏进丹凤县竹林关镇州河北村王朋家的院子,听到有人喊:“老板,给我装4箱挂面,我再预订3箱,过两天来拿。”只听一男子应声到:“好嘞,没问题。”循着声音进门,只见院子里一杆杆、一排排,细如发丝的手工挂面摆满了小院。只见一位妇女正蹲在地上将面抻长,固定在面架上,挂好的面在阳光下银光闪闪。
  今年41岁的王朋开过蛋糕店、修过摩托、当过司机,到了不惑之年,心里总有不甘,想干事创业,把日子过红火。由于家里长辈有做挂面的手艺,2017年10月他注册了竹林关志鹏手工作坊,专营手工挂面。他介绍,他家的手工挂面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只有水、面粉和盐,经过多次发酵和搓条,挂面是空心的,入口劲道清爽,好消化,一直以来是当地人喜爱的美食,尤其到了春节前,挂面几乎是家家必备的年货。
  手工挂面制作工序繁琐,要经过和面、开条、盘条、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晒面等十几道工序,一架面从取水和面到切面打包完成,一般需要18-24小时。因为制作过程是纯手工,所以口感、品质比机器做出来的要好。
  “每年春节前都是需求量最大的时候,一天要做500斤,几乎天天都卖空,其中大部分都销售到当地和丹凤县城。”王朋说,一周前,有位从县城来的顾客一次订购了一百箱,这两天都在加班加点做,预计年前总共能卖出三万斤挂面。
  俗话说,挂面不调盐,有盐(言)在先。高盐的挂面让很多追求健康的人望而却步,王朋便琢磨着在减少盐配比的同时保证劲道的口感。“含盐量降低,意味着水、面的配比更难把握,面和得太软太硬都不行,更加考验技巧。”经过不断地尝试和调配,最后含盐量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一,做出来的面也更劲道、耐煮。王朋家的挂面也因此而名声大噪,走出了州河北村,进入县城多家超市,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2018年,王朋当选村文书。身上有了担子,王朋开始考虑如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他先是自己设计挂面包装纸,印上了小麦和竹子的图案,作为竹林关挂面的标识。下一步,王朋计划申请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带领村上贫困户一起做挂面,通过合作社集中销售,打出当地挂面的品牌。“现在雇佣的3位村民,也在学习挂面的做法,以后我想带动更多人通过挂面脱贫致富,这是我最大的愿望。”王朋说。
  走进操作间,王朋的父亲、母亲和贫困户侯书霞三人正在忙碌着,一人开条、一人搓条、一人盘面,动作麻利流畅,互相配合默契,一条直径4公分的面条经过揉、搓,在盆子里盘成了螺旋状的小山。侯书霞介绍,因两个孩子上学和住房问题她家成了贫困户,一直感觉脸上不光彩,就想赶紧甩掉贫困户的帽子,丈夫外出打零工,她就在挂面作坊干活,顺带学习做挂面的手艺,“苦日子的滋味不好受,在这儿打工才体会到,脱贫致富一定要靠自身的辛勤努力。”看着屋里屋外忙碌的景象,王朋笑着说:“现在我们的挂面产业才起步,希望以后更多的顾客关注我们的产品,多多购买我们的手工挂面,有了顾客的照顾与支持,我们的红火日子就不远了。”
  红薯粉条响当当
  寒冬腊月里,商洛各县区百姓家少不了一样食物——粉条。尤其是本地的手工粉条,绿色无污染,口感劲道,吃法多样,实惠耐放,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临近年关,不管是城区还是乡村集市,随处可见粉条销售摊点上,人们拿着蛇皮袋忙着买粉条。
  在丹凤县竹林关镇街道,一个用红色帐篷搭起来的销售摊点前挤满了人,旁边一块牌子上写着:手工红薯粉条一斤10元、土豆粉条一斤14元。你10斤,我5斤……买粉条的人络绎不绝,摊主忙得不亦乐乎。来自商州的张先生介绍,他是做粉条生意的,听说竹林关的手工粉条没有添加剂、口感好,在市场上很吃香,他专门来批发粉条,再拿到其他县卖。还有一位妇女专门赶过来买些短粉条,她说:“村里集体种的红薯,再统一加工成粉条,自家生产的粉条吃着放心,我要买些短的回去包粉条包子。”说笑间,妇女用袋子装了5斤,走时还说,过两天再来买些土豆粉做火锅吃。
  忙完后,摊主介绍,这个摊点是竹林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手工粉条摊点,现在正是卖粉条的时候,平常一天卖300多斤,逢集日平均每天卖七八百斤。今年他们从冬月开始做粉条,腊月开始卖,半个多月卖了一万多斤,“我觉得大家都是看中咱这粉条无添加,吃着放心,所以销路不错。”摊主说。
  在竹林关村粉条加工基地,除了散装粉条,还有礼盒装,以及袋装的土豆淀粉。竹林关村平地少、缓坡地多,为了发展产业,村上在一千多亩坡地种上了茶树,村主任徐海林考虑到茶叶是个长期项目,三年后才能有收益,须得找个“短平快”的项目作为突破口,长短结合,才能长远发展。
  于是在2018年,村集体流转土地种植土豆和红薯,当年就见收益,收获的土豆销路又成了问题。徐海林决定延伸产业链,将自产的土豆和红薯加工成粉条和淀粉,经过加工的产品易储存,附加值更高。2018年7月份,合作社购买了高产多粉土豆种及加工设备,将收获的约70吨土豆加工成土豆粉,到了冬季,再加工成粉条。“要发展村集体产业就得有长远的眼光,我们不但要做出产品,还要做出品牌,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徐海林说道。
  2018年冬天,竹林关村加工红薯粉条3万多斤,土豆粉条1.5万多斤,通过电商平台和当地门店销售,预计这批粉条收入约30万元,总共能给全村146户贫困户分红9.3万元,还能带动群众务工收入10万多元,并为村集体合作社带来11万元积累。
  大棚里的温馨年货
  “我们这一箱新年大礼包包含了十七八种蔬菜,能满足一家三口小家庭过年的需求。”腊月十三,丹凤县武关镇南坪村民乐现代农业科技公司的基地里,负责生产的吴志民搬起一个大的透明塑料箱,里面满满当当地装着各种蔬菜:青椒、芹菜、茄子、香菇、娃娃菜……这些保存在冷库的蔬菜大礼包过几日就将发往市区的一家企业,作为春节福利发放给员工。
  吴志民介绍道:“我们这些蔬菜从大棚采摘回来后,还要经过精心挑选,破败带伤的一律不要,只留下精品。”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还推出了不同价位的蔬菜大礼包,从一百多至两百多元不等,相对应的蔬菜种类也不同。“现在工人正在大棚里摘辣椒,我带你们去看看。”进入温暖潮湿的大棚,映入眼帘的是十几筐摆成小火车一般的青椒,五六名工人正忙着采摘,而后这些新鲜的青椒将装入纸箱,放进冷库,等其他蔬菜采摘好了再根据订单搭配。蔬菜基地虽然能出产多种蔬菜,但过年了,很多人都希望餐桌上多几样新奇的菜品,有些本地不能种植,他们还从外地采购些搭配进大礼包中。
  大棚长年需要务工,也带动了周边的贫困户和村民在此就业,最多的时候每天需要10多个人。在大棚里正在摘辣椒的金闰叶家住南坪村寨子组,由于是贫困户,家里又缺少劳力,她就在这里务工,每天50元钱的工钱。仅2018年上半年,她靠着务工有了8000多元的收入。“家里儿媳照顾两个孩子,我走路5分钟就能到大棚基地,靠着在这里打工,解决了我一家老小的吃饭问题。”金闰叶边说边把刚摘的辣椒倒进筐中。
  到目前,民乐公司已接收到5000多份蔬菜大礼包订单,有当地的,也有商州、西安的。预计到春节,销量可达近万份,销售额达200多万元。除去蔬菜种植,民乐公司的基地里还有6个大棚的草莓,现在第一茬草莓已经逐渐成熟,采摘时间将从春节持续到四五月份。“春节期间,是全家结伴出游摘草莓的高峰期。假期里每天光采摘可收入五六千元。”民乐分司销售经理余淑娥喜滋滋地向记者介绍。另外,大棚基地还种有百合和玫瑰,前来游玩的市民可以挑选购买,这将又增加了民乐公司的收入。
  目前,这一份份来自贫困村的年货,出现在农村集市以及城区的市场、超市等。让人惊喜的是,无论是商洛本地群众还是外地消费者,都对此类乡土年货青睐不已。在此,记者也希望市民在选购年货时,多选一些贫困村的产品,给贫困户送去关爱,为脱贫攻坚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