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西沟与丹江木桥
叶宜发
文章字数:1815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居住在丹江两岸的村民,把丹江不叫丹江,叫州河。商南县丹江南畔中上游,有一条二三十公里长的山沟,多数村民祖上是从江西移民来到这里定居的,大家就把这条沟雅称为“江西沟”。
  江西沟街全长不到一公里,过去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从江西迁入此地的村民人丁兴旺,各家各户勤劳务实,耕读传家。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设过江西沟乡政府、小学、供销社、信用社、卫生所、广播放大站、食品收购站、兽医站、私营旅社、饭店及河南客商收购山货站点。
  祖祖辈辈住在丹江两岸的人,都晓得冬季丹江河水寒冷刺骨,明白在河上架木桥是关系到当地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件大事,于是积极参与到修桥工程中。常言说:“一人修桥,万人安步,架桥修路,儿孙满屋,积德行善,平平安安。”记得我的爷爷和父亲、伯父、叔父及周围邻居,只要有人出头,商议架木桥事宜,大家都自觉地参与其中,听从带头人分配任务。
  江西沟街道的上游,隔岸相望的是垭丰岩村和北干沟村。街道下游隔岸的是西湾村、东湾村及青竹沟村。每到冬季,当地人就在这条街的两头分别架设两座木桥,每座木桥宽约60公分,全长约二三百米,木桥贯通丹江南北两岸各村,解决了冬春两季群众过江难问题。
  架桥所用木材分为粗木材和细木条两类四种规格。四种规格的木材,第一种是耐水浸泡的硬杂木材,用于架桥扎桩立支柱;另一种是架桥用的木杆,要求标直,且越长越好;再是横担木;第四种是编笆折子用的黄荆条、细木条。先由带头人把事先预算所需的木材按规格、数量一次性分配到户落实到人,并定时把木材运送到指定架桥地点,随时供架桥所用。
  架设木桥有四道工序:一是在河流中扎桩支柱,干这道工序的人,需要身强力壮,有架桥经验,水性好,英武彪悍,能吃大苦。第二步是架设桥梁标直木杆,用三根木杆并列连接成200多米长的一个整体后,再用铁丝把它牢牢固定在支柱上。接着是把横担木用铁丝一一捆绑在木杆上。第四道工序是把提前编制好的细木条笆折子若干块,平铺在横担木杆上,捆牢拧紧固定好,一座木桥就算架设竣工。这时,居住在附近村庄的小孩们闻讯蜂拥赶到现场,在木桥面上欢蹦乱跳,感受桥体的弹性、摆动,倾听木材间摩擦发出的咯吱吱的声音。往返丹江南北两岸的村民,就此告别夏秋两季撸起裤腿蹚水过江之苦。
  新架的木桥倒映在江水之间,鳞波闪闪,构成一幅优美的动态图画,两岸对峙的高山险峰与峡谷间的荒滩连成一片,风景格外优美。
  江西沟街上游木桥是通往丹北垭丰岩村和北干沟村的唯一过江之道,在垭丰岩村久住的村民利用当地资源,开办了罐罐窑厂,用泥土烧成各样瓦缸、瓦罐、瓦盆、酒壶、水壶、酒盅、泥碗、煎药罐等,这些窑货的销售几乎覆盖了整个丹江流域,广受好评。
  垭丰岩严氏家族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民国时,严世洪的大儿子严大模是当时商南县考入清华大学的唯一一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曾任《中央日报》的主编,后来又任国民党中央政府礼义司司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在浙江省政府任过职,退休后回到家乡垭丰岩定居,在江西沟街小学担任过代理教师。
  位于江西沟街下游的木桥是通往西湾村、东湾村和青竹沟村地过江之要道。西湾和东湾之间有一座孤山凸,山凸内有不用冶炼的瓜子形黄金。每年到冬季农闲,两湾的群众就忙着上山挖洞淘金。淘金者把挖出的泥沙混合土运到丹江河边,倒入盆内,连盆投入丹江河水中,以湍急的江水冲洗清除泥沙后,沉淀在盆底的黄金就显露出来,正所谓“吹尽黄沙始见金”。改革开放初期,少数当地人依靠淘金先富起来,随后又带动其他人发家致富。
  江西沟街的丹江南岸有两条沟,一条是江西沟,另一条是富裕沟,两条沟的特点都是上宽下窄,沟垴顶段与耀岭河相连。江西沟、富裕沟最有名的特产是山间野生毛竹。耀岭河依托这两条沟的毛竹资源开办了火纸加工厂,再把加工出的成品火纸批发给卖毛竹的供货商,让毛竹供货商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毛竹与火纸是当时山区自由市场经济运转的重要支住。野生毛竹是可再生资源,是江西沟、富裕沟取之不尽的财宝,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沟、富裕沟的村民每年捆扎毛竹扫帚两万多捆,运销到南方各个省市,为两个村的百姓增加了可观的收入。随着社会的发展,毛竹的用途越来越广,开发前景和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大,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目前,由国家投资数百万元修建的两座大型水泥钢筋结构的桥梁已贯通丹江南北两岸,沪陕高速公路跨丹江大桥由此经过,郭山公路顺街道南边通行,如今的江西沟街有两条公路和4座现代化桥梁,圆了江西沟村、富裕沟村、东西湾村与垭丰岩百姓的千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