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州区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探索
杜林杰 侯万辉
文章字数:5616
杨峪河镇下赵塬安置点局部
龙山光伏扶贫产业园一角

龙山光伏扶贫产业园鸟瞰图
大荆镇集中安置点一角
大荆镇集中安置点局部

  商州区大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全部靠近城区,并有一定产业支撑,有效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同时,这种安置方式也让易地扶贫工作的一些难题迎刃而解。
  陕西省政府《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对商洛市的定位是建设优质绿色产品、新材料工业基地,建成秦岭南麓生态旅游城市。这为商州区易地扶贫的产业引导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也为移民安置就业提供了绿色、和谐、可持续的选择空间。
  商州区地处秦岭腹地,植被茂密、资源丰富,是一处原生态山水之乡;同时也是一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的国家连片特困区。虽然这里是商洛市政府所在地,但在商州的偏远山区,几乎仍然处于“封闭状态”,甚至有些地方干旱吃不上水,下雪出不了门,靠天吃饭,艰苦异常。对他们来说,移民搬迁是及早脱贫、步入小康的最好选择。
  “十二五”期间,商州区完成搬迁安置13500户53690人,搬迁安置群众大多积极发展产业和从事第三产业,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全区搬迁户平均纯收入年增长在25%以上,大大高于搬迁前的增长水平,为“十三五”期间的易地扶贫打下良好的基础,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十三五”期间,商州区易地扶贫规模为9001户34305人,占全部搬迁人口的70.63%。截至2018年,全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5692人,实现劳务收入3.5亿元。
  进城入镇:成为“城里人”的第一步
  商州区2018年减贫计划涉及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50个,其中新建或续建项目40个,安置5829户22453人。截至2018年底,安置房已全部建成并交钥匙到户。
  选址规划得好,便能解决很大一部分就业和配套设施的问题。商州区在充分尊重搬迁户意愿的前提下,动员具备进城入镇基本经济能力和谋生能力的搬迁户在人口较多的城区周边或镇上安置,由他们自主确定安置区域和房型,并有一定的产业支撑。最终,绝大多数搬迁户都选择了靠近城区安置。
  沙河子镇是一个文化底蕴高、经济活跃、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善的大镇,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镇,也是未来的商洛市副中心。沙河子镇充分利用省级重点镇建设带来的机遇,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成“三纵两横”的市政路网,水、电、视、讯、燃气同步配建到位,城市街区格局基本形成;中医医院、思源学校、商贸城中心、中心幼儿园、文体中心、法院、客运站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投运,使安置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得到提升;在安置点内新建社区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图书室、健身房、课堂等设施,经常开展活动,引导新老居民共同组织、共同参与,加深彼此文化了解、推动感情融合。
  商州城南的下赵塬小区,设计规整、错落有致,是杨峪河镇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一期项目,总占地面积68.107亩,总投资1.98亿元,内有15栋816套安置房,已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708户3210人。
  条件相仿的还有刘湾安置点,距城区两公里,到客运站和已规划待建的高铁站都只有一公里,已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589户,配套幼儿园、卫生室、服务中心、党支部、商铺等。
  大荆镇集中安置移民社区是商州区北片区核心区域,规划有8个住宅小区,可容纳2000户群众入住。移民小区就建在镇上,配套了幼儿园、广场、商业街、污水处理中心、集中供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荆镇社区还设立了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让搬迁户尽快适应新生活。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于宁锴分析指出:“乡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城镇发展来带动,而城镇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口集聚度。如能有意识地将搬迁户向一些发展基础较好的中心城镇集中,而不是为了安置而安置导致过于分散,就会有利于产业生长和城镇发展,从而形成城乡互动的良性循环。如果再辅之以相应的政策配套,就能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2016年,陕西省政府发布《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要求移民安置房要达到房产能升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下赵塬、刘湾这两个项目是陕西建工第五建设集团公司建设的,人家有特级资质,建筑质量绝对不比一般商品房差。”商州区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办公室的干部说,“这两个地方本来就在城边,交通又方便,按照城市规划,很快便会繁荣,房子增值没问题。”按政策,搬迁户可获得安置房的产权。
   安居乐业:从观念到行动的巨大转变
  农民原来是依附土地生存,要让离开土地的搬迁户“稳得住”,一要让他们找到谋生渠道,二要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杨峪河镇靠近城区,就业机会较多。镇上无技术含量的小工,开价每天130-150元,只要勤快,一个月赚两三千没问题。此外,人力资源局对贫困户的意向进行摸底,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技能培训计划,与培训机构积极对接实施,并举办就业招聘会,向对口帮扶的栖霞区加强就业输出,组织用人单位集中招聘。同时,依托汽车营销产业新增就业岗位100个,劳动力转移300人。
  沙河子镇则紧邻安置点建设了一个脱贫产业示范园,项目占地166亩。目前,园区项目已动工建设,总投资7.6亿元,拟建产业项目4个,建成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年利润4.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直接增加农民收入6亿元,带动4000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同时,沙河子镇还与商丹循环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依托比亚迪、延长集团氟硅公司、商洛炼锌厂、商洛电厂、跃迪电动汽车城,商山物流园等16家大中型企业,开发7500个就业岗位,并定向开展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能力,目前已有3800名搬迁群众在园区实现稳定就业。
  “以前只靠男人在外面打工,收入刚刚能维持生计,现在我还能补贴点儿,等明年搬过来还可以到镇上打工。”大荆镇周岭村的武会英对搬迁后的生活充满向往。他们一家五口曾住在一个土木结构的危房里,丈夫常年在宝鸡打工。根据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政策,她家分到了106平方米的安置房,位置就在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森弗公司)附近。武会英最近才拿到新房的钥匙,想着过完春节就装修入住。“老住亲戚家也不合适,还是想尽快住新房。”现在她在森弗公司做保洁,白天需要工作8小时,活不重,但工作时间要不停地找活干。“累是累,但也能适应。”
  森弗公司是一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布局绿色健康产业、创新服务业、智能特色农业,主要从事生物医药、功能性食品、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健康养生等业务。这家公司共吸纳了400多贫困家庭劳动力,其中搬迁户有60余人,以年轻人为主。“森弗公司每年涨200元工龄工资,是能留住人的工作,但有许多人适应不了三班倒的工作,尤其是冬天。”大荆镇副镇长张玉琪说。据森弗公司规划,产业园整体建成后,可新增就业岗位2000多个,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通过就业实现脱贫。下一步,森弗公司将继续加大在精准扶贫行动方面的投入,建设年加工10万吨菊芋的数字化菊芋制造项目,该项目建成后,能够把5万农民绑定在产业链上,将是国内最大的益生元(菊芋)数字化制造中心。
  “百千万”工程:商州移民的绿色产业
  12月的森弗公司,厂房外一大片区域整整齐齐码着装好的菊芋。“这都是从贫困户那里收上来的,比市面的价格要高咧!”张玉琪介绍,“市场价大概是八到九毛钱一公斤,这里是一块二到一块四收。”
  菊芋又名洋姜、鬼子姜,是一种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耐寒性耐盐性非常强,保持水土。把菊芋中的菊糖提取出来,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把菊芋中的根茎捣烂之后可以拿来外敷,治疗无名肿毒、腮腺炎;同时菊芋还对盐碱地和各种沙化撂荒地的生态修复效果显著,一块盐碱地要是种上菊芋,用不了几年,土壤里的盐度就能下降到能够种庄稼的程度。
  对商州区来说,菊芋是扶贫一“宝”。一亩菊芋能生产出根茎三吨左右,加工成菊粉,比正常良田的收益高出很多。2017年,商州区正式出台了《大力发展菊芋产业的意见》,鼓励贫困户种植菊芋,由企业订单式收购。2018年,商州区有15个镇办44个贫困村4157户贫困户参与种植菊芋,占地8000多亩,预计收益可达2800万元,可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菊芋的种植、收获、储藏都比较省事,收成有保障,很快便获得人们的认可。位于大荆镇的森弗公司近年开始免费向贫困户发放菊芋种子,指导他们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种植,收获后再分别于各村高于市场价收购。2018年他们免费发放了645.45吨种子,和全区15个镇办、44个贫困村、4157户贫困户签订菊芋种植订单,面积8189.55亩。预计可收获菊芋1.6万多吨,为贫困户带来直接经济收入1900多万元,户均增收4570元,大荆镇60%的搬迁户参与其中。
  森弗公司将菊芋收购回来浸提加工成菊粉销售,目前国际市场上每公斤菊粉售价达数千元,已被很多国家广泛应用于功能性食品、肉制品及医药保健品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外,森弗公司还用此模式种植油用牡丹、向日葵,用于加工制作牡丹籽油、葵花籽油。
  发展菊芋产业之外,商州区还重视发展食用菌产业。在商州区的计划里,2017年到2020年,全区要建设百万袋食用菌示范基地10个以上,辐射带动全区食用菌产业精准脱贫。同时,投资建设商州、西安、河南、广州、上海等食用菌销售门店,健全收购加工、农资销售、产品回收、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服务平台,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至2020年要新增食用菌达1亿袋,带动贫困户不低于2万户,每户发展食用菌不少于2000袋,每年户均收入不低于4000元,全面实现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商州区利用食用菌产业扶贫有三大生产模式。其一,自主经营。有发展意愿和条件的贫困户,以每户不低于2000袋为标准,分户管理,自主经营。其二,集体带动。
  鼓励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入股,实行“统一土地流转,统一基地建设,统一生产经营”。其三,企业或合作社带动。食用菌生产企业或合作社向镇办申报,并与卡内贫困村签订带动脱贫协议,企业或合作社“统一基地建设、统一菌包发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回收”,贫困户可通过托管、领养、借棒、入股等形式参与生产经营。
  商州区政府每年整合资金5000万元用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用来对菇农、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补贴,同时提供贴息贷款。比如自主经营、新认领2000袋以上的贫困户每袋一次性给予2元设施补贴;村集体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30户以上,新发展的食用菌也给予每袋一次性2元设施补贴;给企业、合作社土地流转补贴和多种设施补贴。在技术指导方面,根据镇办发展食用菌规模,每年给予10万、15万、20万元食用菌技术专项经费;在区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加挂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指导中心牌子,安排专项工作、培训经费每年不少于30万元;食用菌企业若能取得技术成果,还可获得20至30万元奖励。
  2018年,大荆镇有2025户贫困户向秦绿源食用菌种植基地免费认领食用菌,每户认领3000袋,品种主要是香菇和蘑菇。秦绿源每季度组织一次贫困户义务投劳,一般是半天到一天,采菇时候会忙一些。每年年底分红,四年一周期,每户能拿到分红7850元。
  在商洛市商州区的大荆镇龙山上,有一片700多亩的山脊。在一场大雪的尾声中驾车上行,白雪皑皑,连着银灰色的云天,煞是好看。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素颜的样子就是满山披着银色外衣,南京市栖霞区援建的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就在此地。
  据镇上干部介绍,这是全区目前投资规模最大、受益贫困户最多的光伏扶贫产业园,总装机容量36.6兆瓦,总投资3.6亿元。与单纯的光伏发电项目不同的是,这里除了光伏发电以外,在成片的光伏板下,还种植着中药材和食用菌。
  电站2018年10月全部并网发电,年发电量3550万度、收益3000万元,可带动全区1.18万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光伏下农业产业可带动187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近3000元。
  “镇上所有的易地搬迁户都享受到了这个政策。”大荆镇副镇长张玉琪说,入股光伏项目的贫困户比例达84.9%。他们认领3000瓦光伏,需要自己出资1.4万元,四年为一个帮扶周期,可收益105万元。四年后,贫困户可以领回出资,也可以继续入股。“大部分贫困户通过申请贴息贷款来参与项目,这样他们就不需要付出什么成本。”
  “百兆瓦光伏、千万袋食用菌、万亩菊芋”,商州区大力发展的“百千万”工程,实现了贫困户扶贫产业全覆盖,让贫困户端上了脱贫致富的“铁饭碗”。
  土地流转:一石多鸟资源再利用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本,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所以农民即便进了城,仍不能不牵挂土地。于是农忙季节,便有许多农民工放下城里的工作,回家经营土地。结果是耽误了城里的工作,地也种不好。为了解决易地搬迁户的后顾之忧,商州区鼓励他们在自愿、有偿前提下,流转承包地、林地经营权。这样不但每年能拿到流转费,而且不用担心撂荒。
  大荆镇龙山光伏产业园那700多亩地便是从搬迁户那里流转出来的,那原是一片撂荒的坡地,搬迁户能拿到每年每亩400元的流转费。大荆镇还有320亩土地流转给商洛市秦绿源食用菌有限公司,用来种植食用菌,流转费为每年每亩750元。
  易地扶贫所需资金,国家补贴30%,剩下70%需要地方财政投入。早在“十二五”时期,商州区便成立了移民搬迁林地耕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以大荆镇、刘湾街道办事处叶庙村和沙河子镇王山底村为试点村,与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地的个体经营户签订流转合同,共流转土地千余亩。
  沙河子镇王山底村的搬迁户将土地转让给村集体,由集体统一栽上葡萄苗,集体统一经营,再由集体寻找合适的承包人进行经营,村里的150亩葡萄苗长势良好。
  分散、闲置、流动性差,甚至抛荒的土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障碍。而土地流转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大问题。连片流转的土地可以用以建设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产业基地、生态观光园等,实现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但是搬迁对象多数分布在大山深处,土地质量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开发升值有限。“山区土地地理环境复杂,一般坡度较大、可利用地块比较零碎。对于大多数坡度较大的山地来说,主要还是充分利用好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以保护生态为主。对于可利用的缓坡地带,则以种植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如中药材等为主,提高单位土地产值。”对于这类型土地,于宁锴如此建议。有些土地肯定是要恢复生态:“该赔的钱要赔嘛”,侯万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