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早春植树忙 荒山添新绿
文章字数:1377






  本报记者 谢 非
  3月初,春风自东来,万物复苏醒。
  清明节之前,播种移苗正当时。近日,记者来到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办南沟口的山坡脚下,向河对岸的山上望去,远远看见一群穿着荧黄背心的人散布在陡坡上,他们有的拉着绳子放线,有的在奋力挖着土坑,另一边的山头上还有人拉着长长的水管给树苗浇水。在这行走艰难的陡坡上,他们给裸露的岩石披上外衣,让大山恢复绿色。
  通过电话后,刘安贵拄着一根木棍从山坡上快步走下来。这位53岁的男子是丹凤国有流岭林场南沟管护站的一名造林技师,在整个南沟口植树造林项目工程中负责监督和指导。
  2005年,刘安贵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到流岭林场工作。在14年的军队生活里,他参加过自卫反击战,上过战场。而脱下军装后,他的战场变成了眼前无数的山头,护林植树成了他的新任务。一年四季,秋冬要防火,春夏要森林抚育,每天走在山间,哪片树林需要修枝,哪片树林有了病虫害,他都要及时通报、处理。
  从今年1月开始,刘安贵接手了一项新任务,在南沟口的山上植树。一个多月来,刘安贵和180多名工人在这片山头上忙活着,他们分了4个组,挖坑、栽树、浇水同时进行,到目前已植树400多亩。南沟口的山体,是人们口中的“洋板地”,裸露的黑棕色岩石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土,大面积都是草地、灌木丛,只在个别地方零星有几棵树。在这上面种树,其难度显而易见。“这片山头地硬土薄,坡度都在40到60度,一般人上山都很费劲,种树更难。最陡的地方,我往下看都觉得头晕。”刘安贵指着远处的黑色山体说道:“每隔两米种一棵树,选的树苗都是油松,并且高度都在1.3米以上,我们的任务是要在3年内保证种下去的树苗存活率达百分之百。”
  为了保证树苗的存活率,每个土坑的深度必须在20公分以上,工队除了常用的铁锹、锄头之外,还配备了三台电冲钻,在挖不下去的地方就用电冲钻凿出一个方形的土坑。石头坑里没有土,便从别处运来填上。“目前我们栽了6000多棵树,有三分之一的树坑都是电钻打出来的。”刘安贵说着,手提一个电冲钻,“这少说也有50斤,都是工人硬扛上来的。”尽管施工条件差,但刘安贵他们要在3月底趁着树苗抽枝之前,把公路沿线的山头都植上树。
  光秃秃的山顶没有水源,要让树苗存活,必须要保证水源充足。植树队专门购置了两台柴油抽水机,把河水抽上来加压,再输送上山。长达近400米的水管,每次都需要五六个人一起协作,才能拉上山顶。在浇水的过程中,也得小心翼翼,前面一人负责浇水,后面两人负责拉水管,防止水管在来回扯动时压倒树苗。在之后的3年时间里,这样的劳动会成为他们的常态化工作。
  作为总指挥的刘安贵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每天早晨7点,刘安贵便跟工人一起上山,中午他们在山脚下的工棚里吃过饭,短暂的休息后,继续上山一直工作到天黑。除了正常的监督,刘安贵在山坡上来回走动,把栽好的树苗往上提着试一下。不要小看这个动作,它决定了树苗的成活率。如果他能提起树苗,说明下面的土没有踩实,树苗可能被风刮倒,或者在后期浇水时土被冲走。
  “开年以来,每天都在这片山上跑,鞋都跑坏了好几双,但看到原本光秃秃的山上种上了树苗,心中还是蛮有成就感的。”在工棚里吃午饭时,刘安贵笑着说道:“在林场工作近20年,对这片山林都有了感情。植树造林是造福后代的事,能干上这份工作,我也觉得很自豪。”
  归来路上,记者不禁感慨:正是有了许多像刘安贵这样的山林守护者,才使商洛的山更绿、水更清,生活环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