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蟒岭人
文章字数:5578


  文/图 刘剑锋
  蟒岭在把丝丝缕缕的流水清泉交给洛河,挥洒出一幅幅如画卷轴的同时,也滋养着林林总总、会让时间记住的古今人物。御史张鹏、巡抚薛国用,均长于蟒岭也归于蟒岭,政绩卓著,后人敬之。而今天,蟒岭山下一位农民在40多年的光阴里,心无旁骛地搞发明,把400多项成果奉献给社会……
  御史张鹏
  2005年9月,在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上,由洛南县剧团编排的大型历史剧大放异彩,获得了八个奖项的一等奖,它就是《御史还乡》。这部剧塑造了明朝一个爱民清廉的御史官——张鹏。张鹏回洛州省亲,满目所及的是遍野饥民,他于是拿出多年积蓄搭棚舍饭,捐粮救济饥民,又毅然冒着丢官的危险开仓放粮,为民请命,其为社稷民生而不顾个人安危的义举被人称颂。
  张鹏,生于公元1390年,卒年不祥;字腾霄。祖居陕西眉县,元末,其父任洛南主簿时即徙居于张家村。
  张家村在蟒岭脚下的景村镇东,张鹏去世后便葬于此。村里有座坟茔,即为张鹏之“御史坟”,村子也便有了“御史故里”之称。这个村子几乎所有人都为张姓。若干年前,景村镇的张家村、景旗村和蔡底村合并为一个新村,取名“御史村”。
  张鹏20岁为县学生员,明永乐十五年(1417)乡试登为贤书,后赴京在皇室子弟学塾南宫习书诵文,结业在工部任职。后授浙江道监察御史。
  御史为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均置,为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张鹏在各省巡视中,曾经检举独石(湖南武冈、洞口、隆回三县交界之地)总兵李谦的怯懦,并上疏朝廷,奏请严饬军律。他亲督晋冀各地,加强防守,所督之地的云中(今山西大同)、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东南)一带,治安井然,百姓安居。后因水法之事失实(水法失实之事未见翔实,待考),被以“高言罪”贬官谪守于虔阳(今江西赣州)。复职后又巡视辽左(今辽宁一带),选地设防,防御异族侵扰。明英宗时被授予文林郎(隋文帝置,在八郎中位第八,明、清时用来授正七品文官),封其夫人为“孺人”(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张鹏在广西巡视时,极力倡导抵御外来侵略,使广西一带防务得以加强,秩序安定。后任山东按察司宪使(明、清时一省司法和检察机关官员)3年,政声显著,升为通议大夫(文散官名,明为正三品)。后又调任山东布政司左布政,主管征收税赋。
  张鹏虽为达官,却素衣常服,茶饭寻常,简朴节俭,且行事低调,为官清廉。张鹏的好友曾劝他为子孙购置田产,被他严词拒绝。
  告职还乡于张家村后,张鹏弃官服穿旧衣,形同乡人,自号“存恕道人”。张鹏去世后,其后裔为其修建墓园,称“御史坟”。张鹏墓前竖有石碑楼、石马、石羊、翁仲等雕像。
  斯人已去,但其功业品节却清晰如许,令前世今人感念不已。
  巡抚薛国用
  蟒岭脚下的寺坡,有薛国用,曾任辽宁巡抚。据陈授《洛南乡土志》载:“国用一族为洛南两大世家(辽东经略薛国用、浙江道监察御史张鹏)之一,其族郡望颇高。”
  明万历壬申四月即公元1572年,薛国用生于寺坡一个小村子——楼西,明万历二十六年即公元1598年以25岁中进士,授工部观政(士子进士及第后并不立即授官,而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这是明代进士观政制度)。次年任襄垣(今山西省东南)县令,正值饥荒年,灾民大量流移外地,耕地荒芜,国用便向潼关富翁贷来黄金数百两,购回耕牛和种子,及时召集流民返乡垦田,重建家园,安居乐业。后调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知府,因政声显著,入京任礼部祠祭司主事,即主管祭祀的官阶正六品的办事员。后进一品,为正五品兵部车驾司郎中。不久离京任开原(今辽宁开原市)、赤城(河北赤城县)道佥事(相当于现在的副职或者助理等职),分守辽海道(治所驻辽宁开原)左参政(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
  清人所著《明史》云:“国用……历官山东右参政,分守辽海道,以右佥都御史代应泰巡抚辽东。应泰死,廷议将起廷弼,道远未至,乃进国用兵部右侍郎,代应泰为经略(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泰昌元年(1620)十月,其以右检都御史之职巡抚辽东。时值后金努尔哈赤率八旗兵犯辽,战火如荼。时薛国用陕西同乡袁应泰任辽东经略。薛国用到任后,针对一些守城将领怯懦饰诈、不肯出力而上疏朝廷,直陈时弊。《明实》录中载:“辽东巡抚薛国用言:军兴以来,河西兵马之精劲,及糗粮器具之转输,无一不为河东竭蹷(用尽)从事,今俱尽矣。臣虚拥空城,欲募兵而居民俱窜,欲措饷而帑藏如洗,盖岌岌乎难之也。惟是东来残兵,如川浙土兵犹堪贾勇,臣已移会总兵侯世禄、姜弼、李秉诚各先给银一千两,令悬而购之,较之往时加增月饷,以力挽入关之志。”
  薛国用老乡袁应泰,乃一介书生,用兵乏善可陈,薛国用到任的第二年即天启元年(1621年),袁应泰因迅速丢了沈阳、辽阳而负罪自杀,薛国用接任其职,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检都御史,经略辽东,与巡抚王化贞同主辽东战事。任后,力主以攻为守,但朝中多主张坚守不出,攻守两派相互攻讦,而辽东前线文武又相互掣肘,形势堪忧。在此错综之势中,薛国用毅然“日夜筹战”,以至积劳成疾。
  《明史》云,薛国用“历官醇谨”。他曾力劝猛将四川都司张神武。
  辽东告急,喜宗依袁应泰举荐,诏令张神武率将士援救辽阳。张神武即率240家丁出山海关入辽阳,但辽阳已陷落,袁应泰自焚而死。薛国用说,辽阳已失守,无城可援,劝张神武留在广宁待命,被张神武断然拒绝:“无城可援,唯有杀奴。”薛国用说,区区二百人,如何杀奴?张神武说:“不能,则死之。”毅然赶赴疆场,与金军搏杀,终因寡不敌众,与众将士战死疆场,仅余14人负伤而归。
  《明史》载,国用任职后,“会大清兵不至”,遂告养通州(今北京通县),次年(1622年)因病卒于任上,年仅49岁,葬于故乡洛南三要川楼底村(今寺坡镇楼西组),遗著有《黄龙纪事》。
  薛国用后人亦为显赫。陈授《洛南乡土志》云:“国用二子敦伦任山东莱州府推官,九子敷伦任固原卫守备,儿媳邵孺人(商州进士、山西布政使邵可立女)在李自成攻陷商州城时,与农民军对抗,被碎尸,《明史》特为其立传。国用曾孙薛馧为雍正朝进士、庶吉士,历任陕西宣谕化导使、翰林院检讨、广东韶州知府、广东广韶连道、监察御史,著有《晖远堂媵言》《周易象》《诗序辨参》《周易荟萃》《澳门记》(其中《澳门记》是当代学界研究澳门的重要文献)。薛馧长子薛宁廷为乾隆朝进士、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薛馧大侄薛正廷为雍正朝举人、候补知县。道光年间名噪京城的京剧奠基人之一薛印轩也是该族后人。”
  蟒岭脚下的农民发明家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我在朋友黄勇那儿认识了一位言语木讷、其貌不扬的朋友。黄勇竖着拇指说:“别小瞧了他,发明家。”然后告诉我说,这个人发明了一种摘果子的夹子,实用得很。
  每到核桃、柿子收获季节,爬上高高低低的树摘果子便成为农家人极为苦恼的事情,每年都会有人在树上被毒蜂所蜇或不小心摔下,或伤或死。而一个土不拉几的小伙子,竟捣鼓出了个“摘果器”,拿着这个“摘果器”,不用爬树,果子便被顺顺当当地摘下来。
  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不到20岁的他,苦于农家人挥汗如雨的耕种之艰,萌生了发明一种能让人干活轻松一点的农具。于是,他就拿起简单的斧头锯子,敲敲打打搞出了一个用于耕地的“拉犁器”,节省了体力,提高了耕地效率;随之又发明了不用弯腰出大力便可轻松播种的“手提式自控点播器”,这是他的第一个发明,后来在县科技局的帮助下,申请了国家专利。
  2010年12月25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以《盘盘都是
  粒粒皆是菜——农民工发明“书法宴”获专利》为题,报道了他发明的“磁化保健书法宴”。报道说:“一盘盘食用的蔬果,到了普通农民罗红柱的手下,竟如变魔术般变成了一盘盘灵动飘逸、形象逼真、具有独特效果的‘书法字’,既可欣赏也可食用。”
  2014年6月,他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荣誉称号。
  2016年5月,他又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商洛第一个以农民发明家身份获此殊荣的人。
  这距他第一次搞发明,时间已经过去37年。
  他就是罗红柱。蟒岭脚下、洛南县城关街道办罗村的一个农民。
  2019年1月,生于1958年的罗红柱整整61岁。他坐在县城学苑城小区的住宅里,阳光从窗外飘进来,静静地洒在他粗糙而稍显憔悴的脸上。几个月前因为脑梗,他曾经在西安住院治疗。在过往的岁月里,他除了种地打工养家糊口外,就只执着地搞一件事情:发明。“我这一辈子就是这,看到啥不如意,不方便,有缺陷,就想搞,把这些弥补了,没想过挣钱。”他对我说。
  1982年,他的“拉犁器”获专利,《陕西农民报》作了报道,陕北一个农场领导专程赶来找他,看着他破败寒酸的家,问他要多少钱可以转让技术。他说不要钱,我还可以到你们陕北实地指导。因方便实用,结构简单,节省劳力,这项技术发明很快便应用到生产中,“在发明后的20多年里,西北地区大量改良使用,农民喜欢得不得了。”罗红柱说。
  二十世纪90年代,他的“摘果器”发明研制成功并获国家专利,切实解决了山区尤其是渭北、陕北苹果产区摘果难的难题,中央电视台予以报道。电视播出他的发明之时,罗红柱正在医院做第三次手术——把腰部骨折钢板取出。这之前,他因试验“摘果器”不慎从树上摔下来,三根肋骨严重骨折。
  1997年,已经在发明上广为人知的罗红柱决定到西安去闯荡,其实就是打工。他觉得和西安比起来,洛南信息还比较封闭,能够搜集到的资料有限,市场太小。在西安,他一边打工一边租场地、弄车间,搞他的发明。西安市场大,信息灵通,他的许多发明专利有了市场,可以卖专利,也可以把自己的发明转化为产品出售,用这些钱再来支撑他的发明。“搞发明,搞实验,没有钱,啥都弄不成。”最初为了搞发明,他“几乎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所以,在西安,“我就是用发明养活发明。”他的“秸秆抗旱保水剂”就是在西安发明的。
  洛南乃至商洛是传统的农业山区,丘陵坡塬众多,困惑庄稼人的就是旱情。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罗红柱在西安用了10年时间研究出了“秸秆抗旱保水剂”。他在租来的一间小民房里搞实验,实验的化工原料主要是聚丙烯酸钠或聚丙烯酸盐,用无水甲醛加热稀释,常散发有毒气体,因为资金匮乏,没有基本的保护设施,他曾10多次中毒,4次被紧急送医院抢救。
  这个发明的原理是,将农作物秸秆粉碎成粉状,经过加工制成浓缩颗粒,把这些颗粒埋入土壤,可吸收雨水,再储存起来。它可吸收并保持自身重量几百倍的纯水,干旱时再释放水分,被农作物吸收,既缓解旱情,还可疏松土壤,防止土壤板结盐碱化;植物秸秆腐烂后还可作为有机肥被农作物吸收。
  畜禽养殖一直是洛南乃至商洛的特色产业。由于许多饲料中的添加剂属于化学合成类,危害人们健康,经过多年研究试验,罗红柱发现中草药采挖后,大量废弃的叶茎、枝秆中含有较丰富的绿色有效成分,于是就地取材,研究出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绿色养殖产品。2013年,这一发明取得成功并获国家专利,于2014年获商洛市科技进步奖、陕西省科技新成果奖。
  读书看报、爱学习爱琢磨,是渗透在罗红柱骨子里的习惯。在西安的10多年里,他只在老家过了两个春节,其余都是在陕西省图书馆里度过的。他租住的地方距省图书馆很近,他说:“那里有太多我所需要的资料,浩如烟海。而且,省图书馆暖和,有开水,带上方便面,早上进去,晚上出来。”即便是后来回到洛南,他也是县图书馆的常客。“不读书学习,拿啥搞发明?”
  2012年,因为孩子要结婚,加之身体不好,他又回到洛南。一年后,他在洛河工业园区租了3500多平方米的工厂,继续搞发明,生产产品。
  近40年来,罗红柱搞出了480多项专利发明成果。“保守地说,转让出去的专利和自己生产的专利产品,其直接经济价值在两亿元左右,而评估价值(应用的和未应用但具有极大潜在价值)在10个亿左右。”2019年1月,罗红柱在他家里平静地对我说。
  但是他似乎更看重发明成果的社会价值。他说:“人们常常看重的是发明成果的经济价值,我更看重的是教育、教化。”
  出生于土里刨食的农家,罗红柱比任何人都知道土地的金贵。他是从门前的土地上开始他的发明的,他的许多研究也都是围绕保护土地而展开的。1996年,他经过3年多研究,将“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的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字文,在硬纸上压制成带有凹槽字形的习字板,不仅能让小学生们反复练习书法,更能进行生态保护的启蒙教育。习字板转化为产品后,他向全国小学生免费赠送。2018年6月《中国自然环境报》发表以《罗红柱和他的土地保护经》为题的报道,说罗红柱的发明成果“有10多项是以土地保护教育为主要内容的”。
  自小缺吃少穿、受尽了贫瘠之苦的罗红柱,常常为宴席上大量的剩菜剩饭被倒掉而叹息。“粒粒皆辛苦啊,太叫人心疼了。”于是,他萌生了研制书法宴餐具盘子的想法,以提醒教化人们珍惜粮食,减少浪费。他采用强磁场吸附原理,在餐具盘子上巧妙制成凹槽字,可把饭菜变成各种各样的“书法食品”,既可欣赏也可食用,且还是磁化保健食品。此项专
  2018年1月的一天,阳光融融,罗红柱带我走进他位于洛河工业园区的厂房。这个投资300多万元的厂子,除了生产秸秆抗旱保水剂、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等众多产品外,更重要的是搞发明。他的“绿色商洛游览球”“四围推理球”和“小学生三环球”3项发明基本成型。3项发明均为体育健身项目,但他把生态保护融入其中,“蓝天”“绿水”“生态商洛”“美丽洛南”等字眼融入游戏规则之中,使人们在健身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并珍惜商洛的绿水蓝天,提醒人们呵护生态、保护环境。这些发明已经申报国家专利。
  “这些发明都是公益性的,经济收益不会好,但是社会意义巨大,我看中的就是这。”罗红柱一边给我演示他的发明成果,一边说。
  2018年6月,《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推出《罗红柱:“轴”是对情怀的坚守》为题的报道,对这3项发明作了详细报道。
  罗红柱的两个儿子都学有所成,各自成家立业,艰难的苦日子已经过去了,他可以专心继续搞他的发明。他在老家罗村盖起了3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车间等。“年龄大了,在老家搞方便。”
  不过,他还是想出去。“外面的世界大,信息广,有市场。人活着总要为社会多做点什么,这才有价值。所以,还是想出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