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度的内里生命体验
——读南书堂的诗
文章字数:1336
  喻永军
  2005年,南书堂在驻笔十年之后,他的诗歌重新进入了读者的视野。之后的十余年间,他在《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上海文学》等几十家杂志发表了五百余首的诗歌作品,结集出版了《紫苜蓿》《临河而居》两部诗集,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南书堂的诗歌与自然对话,与生命对话,与时间对话,与现实对话。他的诗歌世界呈现一种纷繁多姿的意象。在审美表达上他追求诗歌内在的安静幽深,通过对生命内里的深度体验,折射精神的光芒,观照现实。用思辨的光泽给人启迪,对生命自然世界充满敬畏和热爱。
  诗是精神的一种折射。
  《拜谒森林》写作动机可能与一次直面森林有关,也可能与一次记忆有关,但诗人的思想已进入森林内部,全诗从开篇到结尾,只是一种瞬间意绪的流动,飘忽而来又飘忽而去,森林是真实的,是通过内心选择和过滤的,诗意流露出对自然世界和自然法则的接受和仰慕,比照着现实。《川上》里有这样的诗句:“子已不在川上/水铺开一面镜子,反驳着/子说过的话/岸,水草,树,以及模糊的山/都是孩子/我在川上,亦非子/而一些水声渐近,一些渐远。”诗的节奏缓慢,是浓稠的思想流动,是思索的行进。几千年的时光织成了一些渐近,一些渐远的水声。时间、生命、存在,是命题,也是结论,诗人传达着川上的感觉,感知时间的永恒,也是对生命的肯定。《中秋之饮》是月下独饮,一轮明月,是好友是智者,是心灵的倾听者。“你是我天上千年的朋友/我是你地上千年的朋友/梦里梦外,我们相约万年。”用有限的生命,相约相知于亘古的明月,千年不足,便约万年,这是一种神交,笃定,执着。诗里诗外,现实成了背景和支撑。他在《临河而居》中写道:“我知道在众神远去的时代/值得我们敬仰的,唯有这河了。”河流这时候已经超越了图腾,成了精神仅存的依托。与河流对话,与月亮的对话,实则是诗人心灵的物化、外化。对月,对河流袒露心迹,内观现实世界,认知生命,如何活着,如何存在才更有意思和价值。
  对生命的理解体验与认知,内里永远强烈于表面。我们会想起里尔克的那首《豹》,《豹》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丰富的体验与认知。我们随便翻开南书堂的诗歌,拿出任何一首,无论是写旅行写景观,写山水写田园,即便是像《驿站》《采芝歌》这样面对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凝固着时间和岁月的实体,他也会体验出生命的深意。所以,对内里生命的深度体验是南书堂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质。
  在审美追求上,南书堂的诗歌,内在安静温暖。安静的内在,具有一种张力之美。没有煽情,没有炫耀,没有故作高深,他像月光下的钻石,聚光灯下的羊脂玉,温润典雅,以品质之美示人。
  艺术和审美都有一定的度,都留有飞白和想象空间。同时,诗歌中的哲理色彩和思辨光泽能加深诗意的深刻,也能带给人希望与想象。纵观南书堂的诗歌创作,他一直在描述自己对生命的感知,用心灵和精神的高度,内观现实,审视现实,表现出一种思辨的光泽和哲理的深刻。他的诗中有疼痛但很少有苦难,有悲悯挣扎,但更多的是敬畏与热爱。现实世界在他的诗歌世界里已经被艺术点化,温暖细腻,潜进人心。
  我们欣赏南书堂的诗歌,应关注他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对现实的关切,对生活本质的发现和揭示。现实、生命,艺术,永远共生。小鱼问大鱼说,海在哪里?大鱼说,海在你的里面,也在你的外面。唯艺术本质而言,生命永远在场,现实永远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