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补足贫困群众精神之钙
文章字数:1475
  (上接第一版)
  如今,随着全县精神脱贫“四扶五风六化”主题行动工作的扎实开展,各具特色的示范村正如一个个引领先进文化发展的航标。
  精神脱贫的重点在于贫困人群,着力点在于全天候的帮教和感化。县上积极探索互助组式的帮扶模式,根据自然村就近原则,采取“5+X”模式,组织驻村工作队、乡贤能人、产业户、村干部和司法干部等5支骨干力量,以及亲属、朋友、社会组织等辅助力量,与群众组建精神脱贫互助组。在互助组框架内,形成“一家有困难、大家来帮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解决政策疑惑、信息传递、技能帮教等问题。
  目前,全县组建村(社区)精神脱贫互助组148个,许多互助组坚持每月入户开展活动两次以上。县委领导这样阐述决策的初衷:“如果简单地给钱给物,会助长群众等靠要思想。我们在落实各项帮扶措施时,一开始就在如何培育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上下功夫。让他们学会自力更生、自我发展。这才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
  创新载体:“宣讲+文艺”搭建扶志扶智大舞台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丹凤县注重培养新型农民、优秀乡土人才,促使贫困户向文化示范户、精神文明户、产业专业户转变。
  县上积极改进农民培训方式,突出培育他们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由专家学者、致富能人、业务骨干等组成的精神扶贫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解决困难群众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在镇村创建脱贫攻坚农民夜校155个,采取“群众点菜单、干部来做菜”的方式进行授课。有针对性地解决政策释疑、信息传递、法律服务等问题。目前,农民夜校已举办各类培训班450多期,为群众编印发放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读本》《惠民政策汇编》等教材2.5万多册。
  县上积极创新“宣讲+文艺”模式,把政策说教融入文艺活动,把道德讲堂搬到农家院落,突出以弘扬勤劳致富、孝老敬老等传统美德,引导群众抛弃等靠要消极思想,树立良好家风民风,引导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相关部门在开展文化进万家、“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中,注重培养乡村文化艺术人才,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变自唱自拉为大合唱、交响乐。
  去年,县委宣传部编辑《漫解脱贫攻坚》连环画册,通过漫画和顺口溜,在《当代陕西》《商洛日报》连载。拍摄了微电影《段家湾的笑声》,深受群众欢迎和各级领导好评。今年,县上还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策划了摄影、书画、文学大赛,文艺汇演、微电影拍摄、文艺采风等六大活动。
  项目带动:“基建+创建”占领农村思想主阵地
  县上坚持用抓项目的思路推进精神脱贫。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探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融思想教育、道德养成、文化传承、精神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平台。结合“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在各行政村建立文化广场和乡村舞台,主要路段和人口集中区设置宣传牌、文化墙等设施。搜集整理崇德向善、便于传诵的家规家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让其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化装饰品”进入千家万户。他们坚持用贫困户发展产业、参加就业来检验精神脱贫成效。县上专门建立社区工厂,安排贫困户就业,千方百计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土门镇高峪村52岁的彭海朝,双腿有残疾,被作为特殊人群吸纳进社区工厂,从此有了固定收入。彭海朝高兴地说:“在政府的帮扶下,我住上了楼房,做梦也想不到。我的竹编产品在网上销售,月均净收入在3000元以上。年底我家就要脱贫了!”
  据县扶志扶智指挥部总指挥、宣传部部长王舒介绍,下一步,丹凤将深化“四扶五风六化”行动,通过开展“四帮四扶”主题活动,实现政策宣讲、技术培训、爱心超市、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文化惠民、统筹宣传“七个大提升”,全力助推脱贫摘帽目标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