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器官移植人王志娥的心愿
叶学斌 记者 刘占良
文章字数:1354
  
  “我是活第二辈子人哩,如果不是几年前的肝脏移植手术,我恐怕早已魂归西天,坟上的蒿草都好高了。”这是我们走进商州区杨斜镇林华村5组王志娥家时,她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
  3月的林岔河,农人们忙碌着准备春播,同邻居们一样,在自家院内,王志娥与从教育上退休在家的老伴郭老师在切洋芋种,如果不是事前有所了解,我们怎么也不会相信眼前的这位大嫂曾经做过肝脏移植手术,因为她的气色比很多健康的人要好许多。
  提起当年的肝脏移植手术,王志娥与郭老师告诉我们:2015年夏季,一直在家种地操持家务的王志娥突感腹部不适,有时疼得额上冒出豆大的汗珠,扛了一阵子觉得不对劲,于是到商洛市中心医院就诊,折腾了一大晌子检查后,医生诊断为肝癌。在急诊部住院处等病情稍稳定下来后,医院建议她到省级医院转诊治疗,或许还有一丝希望。于是,经市中心医院联系,王志娥入住西安交大一附院继续治疗。值班的教授在接到转诊单后,直接就说需进行肝脏移植手术,没有其他路子可走。换肝?怎么换?哪里有适合病体的肝源?需要多少费用?这一切成了压在这个家庭解不透的阴霾。同一病室的病友告诉王志娥,他们在这已等了好几个月,一直没有找到可置换的肝源。钱的问题反倒不是看病的关键了。站在医院的走廊,郭老师望着医院的天花板嘟囔道:“难道我们在这只有等死的份了吗?”
  天无绝人之路。第二天10时许,医院的护士急匆匆地跑过来告诉王志娥和郭老师:“适合你们病体的肝源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找到了。做这个手术需43万元,如果你们赶在明天18点前凑齐手术费的话,就可安排手术。”
  那一刻,全家人恨不得给医生跪下,正在就读西北政法学院尚在西安小寨派出所实习的儿子第一个站起来说:“爸,手术咱一定要做,咱就是卖房卖地都把费用凑起来。”
  于是,为了这笔巨额的医疗费,郭老师回到了杨斜老家,儿子则在网上寻求同学们的资助,你100元、他100元,她1万元,为了救命,人们纷纷将爱与生命的尊重,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并在极短的时间,变成了一股爱的洪流。小寨派出所的干警集体凑了有5万元,郭老师的往届学生听到后,凑了有3万元,他正在执教的小学同学告诉家长后,凑了2万元,他儿子的同学集体凑了10万元,周边的乡亲有的粜了家里的粮食、有的拿出了刚卖完猪的钱……在医院指定的时限节点前,43万元手术费如数交给了住院部。
  “好人自有好命。多少人由于终生未找到配型合适的肝源,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医院的床榻前,而我家掌柜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幸运中得福人。”郭老师提起这事,激动不已地告诉我们。此时,王志娥在一旁插话道:“我这病给你、给孩子、给这个家背了一摊子烂账,现在每月仅复查费、药费就需要好几千元呢?唉。”
  “这不算啥,好在儿女们都听话,账要不了几年就倒过来啦。想起当年那些曾帮助过咱的好心人,咱都要好好活着,你只要活着,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还有,如果没有现今科技的进步和国家配套的医疗政策举措,放在以前,咱就是有钱又有啥办法呢。”郭老师继续说。
  “做手术时,教授在手术台一站就是8小时以上,人家护士为了护理需要,几个昼夜都顾不上休息,想一想,咱真觉对不起他们。也不知道我身上的肝脏是哪位好心人捐赠的,他家在哪里,家里都是什么情况,如果知道,咱真该上门道声谢呢,给人家送点咱家刚磨的苞谷籽,也好歹是咱的一点心意,也是我的心愿。”坐在凳子上的王志娥不停地念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