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从没把自己当残疾人
本报记者 李亮
文章字数:1777
   
  18岁时,在造纸厂务工的他,因机器出现故障,把手卷进了机器,造成左手截肢。支撑他走出不幸的除了积极的心态,还有热爱的书籍。
  26岁时,干事业接连不顺的他重拾起爱好——书法,坚持不懈练到如今。
  42岁时,因为坚强、乐观和好学,他被选举为商南县金丝峡镇姚楼村监委会主任。他说:“我从来没把自己当残疾人,我认为正常人能干的我也能干。我相信,无论生活给予怎样的不幸和挫折,只要乐观面对,善于发现和寻找,就能扬起充满力量的生命之帆。”
  此篇文章,让我们走近范艳芳,倾听他的故事。
  遭遇不幸书籍相伴
  山峦叠翠,阳光充足,瓜果飘香,产业鼎盛。这是范艳芳的家乡商南县金丝峡镇,这里也因有着陕南唯一的5A级景区金丝峡而闻名全国。
  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并不是一个能留住年轻人的地方。在范艳芳初中毕业后,年轻气盛的他便跟随村里年长的人一起出外打工。
  1990年,18岁的他遭遇了人生中的不幸。在一次操作机器时,机器突发故障,他的左手被卷进了机器,而后导致截肢。一时间左手没了,生活都需要很长时间适应,更别提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几乎没有工厂聘用他。那段日子对常人而言应该是一个很难熬的过程,但当记者问起他是怎样走出那段不幸时,范艳芳轻描淡写地说:“当时我还比较年轻,认为很多美好的愿望也可以靠一只手实现。再加上平时喜欢看书,那段日子看了很多励志书籍,发现有很多比我不幸的人靠意志和努力,走上了成功之路,我觉得我也可以。”
  回到家乡自谋出路
  也许有些人骨子里就是乐观的。在外屡屡受挫的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来之后,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村里承包了一座荒山,种植油桐。期间,上山下岭,日夜操劳,期盼着能有一个好的收益。
  然而,付出往往与结果不成正比。五六年之后,油桐的价格一跌再跌,与范艳芳的预期收入相差很大,不得已,他放弃了这个付出了多年心血的事业,将承包的山转给其他人经营。“当时还想着,只要好好干,干出一番事业,让家乡的人跟着享福。”范艳芳笑着说,虽然笑容里藏着一些苦涩。
  在承包荒山期间,也就是1994年,因为能干,他被商南县政府评为“十大杰出青年”。他还参加了成人自考,期望继续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读书的习惯我一直都没有丢,我始终相信知识的力量。”面前的范艳芳坚定地说着。
  屡遭挫折书法支撑
  在放弃了油桐种植之后,范艳芳积极奔走,考察了很多个项目,也曾用心尝试其他领域,但都没有一个好的结果。“那个阶段应该说有一些失意的,毕竟一直在努力,却未曾到达心中所想。但是人嘛,遭遇了挫折不要紧,要懂得调节自己。”他说。
  他有一个爱好,就是书法。也因为他写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1996年至2005年期间,几乎每年春节,他都要从腊月二十五忙到大年三十,给邻里乡亲写春联,每天要写几百副,他写的书法在十里八乡非常有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写春联渐渐被印刷品代替,然而他爱好书法的习惯却日渐增长。
  “年轻时,只想着干事,也没有练过,失意的那段日子,就想着停下脚步,遵从内心,调整自己。”他说。2005年,范艳芳开始投入很多时间练习书法。“练习书法能够让自己的心归于平静。”他说。
  精神力量照亮他人
  生活不会一直亏欠努力的人。2010年前后,村上经常聘请范艳芳干一些写标语、写材料的琐碎事务,因为他做事认真,勤勉踏实,受到了村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2015年,他被选为姚楼村监委会主任,主管民政和残疾人工作,协助党建工作。“作为村干部,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落实各个惠民政策,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办好事。”这是他对自身职责的理解。
  姚楼村一共60多个残疾人,范艳芳经常会到他们家中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帮助他们寻求致富路。姚瑞林就是村里人,几年前,视力突然急剧下降,微弱程度近乎盲人。原本一直在外打工的他,无奈回到了家乡,回乡后精神萎靡不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媳妇还跟他离了婚。范艳芳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积极与他沟通,帮助他寻求脱贫门路。2015年,范艳芳听说县残联有个盲人按摩培训班,便积极联系,介绍姚瑞林去学习。姚瑞林在培训班里学习了3个月,还在别人店里打了一年多时间工,技术日渐娴熟后,便自己开了个店,生意相当红火,2017年,还重新娶了媳妇,生活越过越滋润。
  “我想对和我一样的残疾人说,不管残疾程度多大,都不要灰心和失望,上天会在给你关起一扇门的同时为你开一扇窗,要积极寻找自己的优点,等待合适的机会,只要你坚持,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范艳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