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返乡创业搞种植带领村民同致富
文章字数:1312
  本报记者 张瑞
  眷恋家乡这片热土,梦想着在故土上做一番事业。2016年5月,而立之年的邬文龙放弃在青海做生意,回到家乡镇安县永乐街办花甲村创办食用菌种植基地,带动乡亲们致富,得到大家的认可,2018年5月当选为花甲村村主任。在外打拼多年、见多识广的他希望能够为家乡发展可持续农业经济注入活力。
  花甲村位于镇安县永乐街道办事处西北,共有8个村民小组,有村民445户1786人,其中贫困户179户597人。2016年,邬文龙回到家乡后,四处学习考察,与家人商量之后决定创办食用菌产业种植基地,不仅能实现在家门口劳作,同时也能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2017,食用菌基地正式投产,香菇园占地面积11亩,前期投入100万元,配有专业的技术员进行指导和管理,现在亩产鲜香菇1000多斤,目前已带动38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辐射周围3个村民小组,利用贫困户劳动力300多人次,每人每年增加收入8000多元。在蘑菇采摘的季节,每逢周末还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驱车而来,在香菇园体验摘香菇的乐趣,体验生活,给宁静的小山村也平添了一些欢声笑语。
  记者在食用菌产业基地看到,19个大棚一字排开,每一个大棚前都立有一块标识牌,写着大棚编号,菌棒的数量,责任的贫困户,投产时间,负责人等,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每个大棚内约1万袋香菇菌棒整齐地排在架上,花甲村的村民们在香菇棚里忙活着,挑拣体态优美生长完全的香菇,一捏一提,熟练摘采。在选菇间内,七八个妇女们围坐一团,手中握着剪刀,在已经采摘的香菇里进行再次挑选,利落地剪去菌环、菌柄,依照品相分类装进货车。袁志文是花甲村因病致残的贫困户,妻子无法外出打工,在香菇园工作,与其他贫困户一样,一起负责摘香菇和挑拣,她一个人每天就可以采摘150斤香菇,问及香菇园的工作感觉怎么样时,她一边挑拣香菇,一边笑着跟记者说道:“很好啊,在家门口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邬文龙都非常关注关心村里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经常入户和他们一起拉家常,话温暖,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已经85岁高龄的马学莲是村里的五保户,无儿无女。在核查脱贫攻坚数据时发现,通过D级危房改造,让老太太从原来的深山沟里搬迁到人口集中的地段,住上了新房,开始新的生活。2018年12月份,天气越来越冷,邬文龙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带着一些生活物品一起来到老人的新住处看望老人。正在扫地的马学莲看到他们来了,连忙放下扫帚迎了上去。说着说着,老人就摸着泪说道:“现在政策好了,活了一辈子了终于从山上搬下来,住上好房子。”邬文龙连忙拉着老人的手说:“婶,以后有啥困难就到村委会来找我。”看似简单的话语却为老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每周他都会抽时间去探望村上的孤寡老人,让他们觉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也赢得了花甲村群众的交口称赞。
  “带领村民致富,既是责任义务,更是历史使命!”邬文龙是一名退伍军人,当身边的朋友问及他为什么会放弃做生意回到家乡选择投身于香菇产业?他告诉记者,“花甲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现在条件好了,国家的政策好,种植香菇既适合花甲村的地理环境,还能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我觉得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相信花甲村的明天会更好。”
  如今,种植香菇成为花甲村的主导产业,小小的香菇不仅让周边的农户在家门口就业,还承载了他们脱贫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