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忆苦方知甜
文章字数:1128
  田 琳
  “吃过的苦越多,才更能体会现在的幸福。”94岁的何宏涛老人放下手中的报纸,摘掉黑色方框老花镜,取下制氧机上的鼻插管,悠然说道。
  1949年,家乡在大荔县县城以北的何宏涛只有24岁。那年2月,他加入游击队,主要执行干扰敌人的任务。参加解放大荔县城的斗争时,他和队友们负责把守最西门。新中国成立后何宏涛所在的游击队改编到县大队,正式的部队名称是大荔军区独立营。后来,何宏涛进入陕西省独立第一团,扛过长枪,当过班长、排长,在文化教员岗位上工作时间最长。
  回忆起新中国刚成立时他们生活的情景,何宏涛记忆犹新。建国初期部队吃穿都还是问题:“饮食结构单一,连调味品都没有。大家穿着接收的国民党的衣服,灰色、黄色,根本没统一可言。”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因为行军最苦:“走不动的话就被落下了,一旦落下,极有可能失去生存的希望,因为军令有时限,哪个时刻到哪个位置,分秒必争。”
  1950年2月,何宏涛所在的独立第一团到陕北延安的黄龙山开荒。何宏涛和战友们在开荒地度过了一年半时间,那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还有那一望无际的森林,都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段艰苦的岁月使他的青春变得火红,成为老人最难忘的新中国记忆。
  开荒的地方原始森林密布,人迹罕至。刚到那里,没有住处,他们就天为被地为席,炊事班在野地里做饭。大家在开荒之余,还要打洞挖窑准备住处。那时何宏涛已是排长,和战友们一起花了一个月时间打了一个窑洞,窑洞挖好后,30多个人挤在一起睡通铺,也算是有落脚之地了。在劳动比赛中,何宏涛以一天挖了3亩地的成绩获得全连第一名,受到团部的表彰。那时候吃的粮食单一,只有小米做的蒸饭、米糊糊,搭配就地挖到的野菜。次年,团部拨了一些麦面,排里带队去背粮,30多人每人背100斤,一路上不歇气,当天到,第二天回来。安全返回后每个人分到1斤面。“太珍贵了!不容易!”吃到熟悉的味道,何宏涛说那种满足感是从没奢望过的,大家都是狼吞虎咽地吃完了自己的口粮。
  去开荒时穿的棉衣,大家平时用皂角、砸烂的树根清洁,用木棍敲打清洗。接到指令要走时仍是那身棉衣,但都已经烂成絮状挂在身上。走在路上有群众笑着说:“这是哪里来的土八路。”说到这何宏涛也笑了。
  “现在回想那段日子,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但其实当时从没感到苦,反而感到畅快。”老人谈起那段岁月坦言:“哪里顾得上那么多,只要肚子不饿就好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黑吃罢晚饭还要学习上级的指示,充实的日子就像花香,越过了山岗,弥漫着何宏涛的心房。
  何宏涛说年轻时吃的苦,就像春季的梦想,展开理想的翅膀,使自己有前进的方向。那段岁月给他打下了丰厚的基础。1952年9月,何宏涛转业,分到商洛市公安处,后又进入法院工作。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没吃过什么苦,吃点儿苦才更能体会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