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本报记者 李亮
文章字数:2351

  “大概1964年,我从洛南县委副书记调到镇安当副书记,我背着沉重的铺盖走了七天,才到镇安。到了才发现,镇安人民更加苦,还有人吃‘观音土’、树皮和草,怎么能吃得下去啊,我看到那样的场景常常会难过的落泪……”随着老人语速的缓慢,直到一些时间里只能看到老人喉咙轻轻地抽动,却听不到老人的言语,我从老人的眼里看到了他深藏的难过,顿了顿,老人接着说:“你看现在多好呀,新中国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通公路、农村都装上了路灯、农民住上了小洋楼……这都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发展的脚步真是快啊!”
  这位老人叫杨占森,今年88岁,身着粗布衣衫,面容和蔼可亲,缓缓地讲述着过去艰难的经历。年幼时被拉壮丁,初中毕业后做乡村文书,后来历任洛南、镇安、商南、商县、山阳县委副书记、书记,退休时任商洛地区水电局局长。他参与了商洛的发展,见证了商洛的发展,同时也为商洛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儿时被拉壮丁 

  杨占森老人生于1931年,家住洛南县寺坡乡石家凹村。老人的父亲杨春有是个屠夫,主要靠给附近人家杀猪取得些收入,维持全家生活。母亲平时也就做些农活。9岁时,在舅父与父母的商议下,老人到学校念书,先是在何村小学,后来到水磨渠中心小学念书,在水磨渠小学时,吃住都在学校,老人记得,那时候他们从家里拿一个小锅,拿些杂面、玉米糁子、柴火,自做自吃。考上洛中初中班后,和家贫的学生一同在别人家做饭吃,一日两顿玉米糊汤,最害怕的是县河发大水,身无分文,过不了河就只能饿肚子。
  1947年,老人16岁。因家里租种过地主十几亩坡地,地主将这些地卖给二保保长后,三保保长还按原地亩给他家派粮款,老人的父亲认为不应该交,就没交。结果三保保长领上保丁到老人家抓其父亲。碰巧父亲外出,老人当时在井边担水,保丁就将他绑住游村,说他们家抗款不出,还将老人关押在古城镇公所楼上。老人的父亲回家后将粮钱给保长送去,才将老人领回。“被关到镇公所黑房子的那几天,一辈子都忘不了。”老人说。
  1948年,国民党到处拉壮丁打内战。在放暑假的一个晚上,老人和哥哥在家,晚上镇丁、保丁到他家里抓壮丁,老人和哥哥从牛圈旁边的洞里悄悄溜出去,没跑多远,就被抓住,把他绑到何村保公处,他哥也被抓住关押。老人给保长说家里靠他哥哥做庄稼养活全家人,请求将他哥哥放回。保长同意了,把他哥哥放回,将老人送到古城镇公所关起来。老人说,镇上官兵怕共产党游击队晚上来收拾他们,天黑后,官兵将抓来的壮丁串绑起来押往河北山里群众家,天快明又押回镇公所。哥哥到洛中讲了把老人抓去当壮丁的事,学校写了信托人送镇公所,因老人是在校学生,镇公所没把老人往县上送,放老人回家。
 
  积极参加党的工作 

  1949年6月,洛南解放,因急需干部开展工作,洛中、师范毕业班学生大都参加工作,老人也积极投身工作,先后在乡、区政府担任过文书,干事热情非常高。1952年夏天,老人在县政府当科员时,大河面、灵官庙一带小麦遭冰雹灾害,县长带领几个年轻人去查灾救灾,过程中县长觉得老人工作认真,几个月后就通知老人到三要区当副区长。期间,有一次三要区下大雨受灾严重,县委书记带领干部查灾,让老人写了份灾情报告,县委书记对这份报告非常满意,对老人所做的工作非常肯定。1954年,调老人到县委办公室任主任,6年后,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因老人工作认真负责,能力突出,1962年任洛南县委副书记。
  在洛南县当了两年副书记后,调老人到镇安当副书记。“那时候领导觉得镇安山大沟深,工作难开展,让我去那里锻炼。”老人说,“我背着铺盖走了7天7夜。”老人印象十分深刻。
  老人的老伴张凤娥,娘家与老人同乡,小时候家里穷,一岁多时父母领全家人到河南灵宝县租房住,租地种粮度日,七岁多搬回洛南,由老人的姑姑包办双方家庭同意订婚。1949年正月,俩人初次见面,据老人讲,那时候很封建,一句话都没说,见过这面后,九月两个人就结婚了。因家贫,老人的老伴没上过学,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扫盲,她积极参加,反霸、土改在乡村作妇女工作,因工作积极认真,1952年脱产参加工作,成为革命干部,几十年来主要在银行作出纳工作。“我们是先结婚后恋爱,老伴工作上一丝不苟,积极向上,在家是贤妻良母,抚养五个子女长大成人,吃了很多苦。”说完后,老人陷入深深地沉思。

  离休后发挥余热助扶贫
 
  因年岁已大,很多经历老人已记不起来。我们从其子女提供的一张简历表上看到,老人先后任镇安县委副书记、地区政工组副组长、商南县委副书记、商县县委副书记、地区教育局局长、山阳县委书记、地区水电局局长。1992年离休,离休后被聘为行署水利顾问。1994年7月至2005年12月任地区扶贫基金会会长。
  据老人讲,地区扶贫基金会,从1994年3月开始筹建,7月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地区给了一千元开办费,没有基金,无法开展活动。后来,基金会带上报告和项目到北京,向中国扶贫基金会领导进行汇报,请求支持商洛的扶贫事业。中国扶贫基金会派人来商考察后,捐赠40万元,扶持发展商洛的教育和卫生事业。为筹集扶贫资金,1995、1996年,基金会先后向商洛籍台胞发信30多封,请求支持家乡扶贫事业,1996年台胞张映良寄来3000元人民币,基金会增加了2000元,共5000元,捐赠给丹凤县土门乡小学,购置了一百套桌、凳。基金会还积极向省扶贫基金会反映失学儿童情况,省扶贫基金会实地考察后,从1996年开始,5年间救助失学儿童或将要失学儿童4571名,救助资金约180万元……11年间,老人所在的基金会为商洛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老人依然保持着爱看报纸、看电视的习惯,经常关注国家发展大事。“近几年,国家打响脱贫攻坚战,对老百姓而言是多么开心的事啊,‘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话!我们普通老百姓都应该感谢祖国,感谢共产党,是他们为我们带来了好生活、好日子。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