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永葆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
本报记者 贾书章
文章字数:1044
  “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始终保持艰苦朴素这个革命本色,这也是考验党性的试金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就是商洛市汽车运输总公司正县级退休老干部张福荣。
  1932年,张福荣出生于现在的商州区板桥镇板桥村,他从小爱学习,在板桥小学上完小学后,于1946年至1949年8月在商县上初中,毕业后考入商洛公学,一年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原商县民治区(今杨峪河镇)从事行政工作,担任区团委书记。1952年到西北团校学习,回来后调城关区任团委书记。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丹凤中学、商县工业局、商洛地区农械厂、商洛地区革委会政治部、商洛地区交通局、商洛地区运输公司工作,他长期从事党务、政工工作,于1993年退休。
  在丹凤中学担任团委书记期间,张福荣非常关心青年人的成长。丹凤中学女学生张秀绒品学兼优,他介绍张秀绒入党。张秀绒考入西北政法大学,走上了领导岗位。作为政工干部,他发挥自己的政治特长,注重为单位选拔青年后备干部,及时帮助年轻人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担当,为国家分忧,使一批年轻人成长成才,有的还担任了领导职务。
  张福荣对待工作非常细致严谨,对生活要求很低。在长期的革命工作中,他衣着朴素,为人低调,一件外衣洗得发白了也舍不得换。担任办公室主任,单位的桌椅和扫帚坏了,他亲自动手修理,从不多花国家一分钱。张福荣的小儿子说,他八九岁时,一年端午节,父亲把钥匙锁在了家里,没办法才带着他去饭馆买了一碗面,那是记忆中父亲唯一一次给他买的一碗面,那个香至今难以忘记。张福荣在1959年遭受错误批判,开除留用期间,为了节约开支,他自己给子女们纳鞋底。他对自己严格到苛刻的程度,但却慷慨解囊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亲属和友人。张福荣的大哥去世后,他供养侄子上完大学,亲戚邻里有困难,他毫不犹豫给予周济,让乡亲们渡过难关。在生活困难年代,老张从未向组织提要求给予照顾,他动员子女砸核桃仁赚钱,把核桃皮当成柴火烧锅做饭。在柴火紧缺的情况下,他还带着孩子到郊区地里捡拾玉米茬、麦茬。
  虽然交通不便,但张福荣回板桥老家从未用过单位的公用自行车,他回家时带着孩子步行翻越黄沙岭。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四个子女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干出了业绩。大儿子参军入伍,从班长到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后转业在行政部门担任厅级领导。二子、三子和女儿在单位工作讲诚信,认真负责,都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
  在建国七十周年到来之际,张福荣老人非常激动。他说自己平生干工作很平凡很普通,他只做了自己该做的工作。党和国家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他很知足,他期望伟大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