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创建始末
田光庆
文章字数:5915

 豫鄂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李先念(中)与领导班子成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加强中原地区军事力量,中共中央电令王震率领的八路军359旅从广东北返,又令王树声所率领的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从伏牛山南下,与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会师于桐柏山,组成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中原地区军民同不断进犯的国民党军进行有效斗争,以推迟国民党军发动全面内战的时间。李先念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率中原局左路突围部队经过南化塘进入商南县,在取得赵川前坡岭阻击战和梁家坟椴树垭战斗两场胜利后,在商南县白鲁础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在陕南及其边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问题。豫鄂陕革命根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创建。 

中共中央中原局白鲁础会议

 
  1946年7月,李先念率左路突围部队经湖北南化塘进入陕西商南县,在取得赵川前坡岭阻击战胜利后,经四道岭、店坊河、马蹄沟、黑沟继续西进,7月21日到达商南县梁家坟椴树垭口时,与胡宗南之整编第90师第61旅遭遇。敌军占领了梁家坟,控制了冷水河上游大道,将我左路部队堵在龙耳沟一带,展开伏击架势。紧急关头,李先念亲自指挥,并拿起卡宾枪投入战斗,和指战员们一起奋勇作战,经过2小时激战,将敌人压制于椴树垭之下,最后将敌击溃,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椴树垭战斗胜利后,李先念率部西进至白鲁础。
  7月23日,李先念等率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白鲁础三岔口的关帝庙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关于在陕南建立根据地的电报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后决定:坚决贯彻中共中央电报指示,在陕南创建革命根据地,将部队分散为7支,在镇安、郧西、商南、山阳等地开辟地域,发动并依靠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率左路部队的中原局常委郑位三、李先念、陈少敏,委员戴季英、任质武和第二纵队司令员文建武等出席了会议。此时王震已率右路部队抵达山阳西泉、石窑子一线,相去较远,又正在与阻击之敌激战中,故未能参加会议。白鲁础会议后,中原军区即刻实施分散游击行动,将左翼部队分为7支,指定活动方向与区域:第二纵队参谋长方正平、政治部主任张树才率第38团两个营向镇安方向活动;第二纵队第13旅参谋长周光策、副政委肖元礼率第15旅第45团两个营向郧西县西部活动;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周志坚、第二纵队第13旅政委杨焕民率第39团独立活动于淅川、荆紫关以东地区;第二纵队第13旅第38团政委秦振率第38团一营留在商南县打游击;第二纵队第15旅第45团政委齐勇率第45团一营留在山阳县东部打游击;中原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魏国运、军区警卫团政委吴杰率警卫团一个营掩护技术侦察队全部人员单独向山阳以北行动,准备相机回归陕甘宁边区;李先念、任质斌等军区和纵队领导亲率第37团向山阳、商县地区挺进,寻找与联系陕南游击队巩德芳部,以全面商讨并部署创建根据地的具体事宜。
  中共中央中原局白鲁础会议是中原局进入陕南后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标志着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战略转移任务的胜利完成,并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在陕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指示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7月25日,李先念率部从白鲁础北上,经山阳县水草坪、龙洞川、魏家嗄,到丹凤县竹林关西南之红岩沟,于27日途经碓窝沟,出响当河,穿过竹林关大道,涉过银花河,沿商路河而上,28日到达毛栗岗。在毛栗岗,陕南游击队第三大队的张青山分队30多名游击队员,发现正在河道休息的中原军区部队,张青山即主动上前联络并与李先念随行参谋肖健章接上了头。肖健章引张青山见到李先念,汇报了游击队和陕南的情况,并根据李先念指示将游击队分为两个班:一班作后卫安置伤病员,一班作前卫领路至丹凤县花园岭,与中共商洛工委书记、陕南游击队指挥部政委王力接头。29日李先念在油房村会见王力,并在交换创建根据地意见后,王力即派人给陕南游击队指挥巩德芳、副指挥薛兴军送信,又派人去商县麻街李世华处接西北局派来的刘庚,准备会合事宜。8月2日,巩德芳、薛兴军等在砖庙沟口迎接李先念及其中原部队。李先念率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与巩德芳率陕南游击队在丹凤县留仙坪胜利会师,继续商讨豫鄂陕边区整个游击战争的部署,并将情况报告中共中央并西北局,同时与各路突围部队联络,开始领导创建豫鄂陕根据地的工作。
  就在中原北路突围部队和陕南游击队会师的当晚,李先念、任质斌等与巩德芳、刘庚、王力等商定豫鄂陕边游击战争的部署与组织问题,决定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与陕南游击队合编,创建革命根据地。李先念建议中央成立豫鄂陕军区及区党委,以王震为军区司令员兼区党委书记,或王震任军区司令员,汪锋任军区政委兼区党委书记,统一指挥第359旅、第13旅与第45团及陕南游击队各部;根据中央军委7月31日“改善军民关系,紧紧依靠人民,建立地方游击队”和“善于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目前应划分地区,以营为单位,分散打游击及做群众工作”的指示精神,决定首先划分3个分区,在豫鄂陕边发展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
  1946年8月3日,依据中央指示,中原局发出《关于成立豫鄂陕第一、二、三分区发展大规模游击战争给各部队的指示》,作出具体部署:王震所率之第359旅、警卫团,由王震决定分散于安康、柞水、蓝田、临潼以西地区,并作为第一分区,以郭鹏、王恩茂分任司令、政委,可能时应派得力一部进入甘南发展;黄林全部及第37团主力和陕南游击队,应活动于西安、商州、荆紫关、西峡口公路以北、以东、陇海路以南地区,并作为第二分区,以巩德芳为司令、黄林为政委统一指挥以上部队;以蓝田、荆紫关、西峡口公路以南,安康、柞水、蓝田、临潼以东,襄河以北为第三分区,并以方正平为司令、张树才为政委,统一指挥第38、39、45团及37团一个营和陕南游击队一部,在该地区活动。同时,在丹凤县留仙坪乡小王沟,李先念主持召开中原突围左路部队和陕南游击队连以上干部联席会议,宣布陕南游击队和中原北路突围部队合编、共同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建立3个分区人员配备的决定,分析当前革命形势和任务,研究讨论了扩大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与部队纪律等问题。
  对中原局关于创建豫鄂陕根据地的部署和建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立即给以全力支持与配合。为策应豫鄂陕边区根据地的创立,中央采取重大战略部署积极配合。8月10日,刘伯承、邓小平奉中央指示率晋冀鲁军区部队向陇海路开封至徐州段出击,一举歼敌13600余人,攻克县城5座及车站12个,占领铁路300余里,迫使刘峙将豫南、豫西两个旅和陕南整编第三师调往开封;西北局为配合陕南的斗争,策动岐山、眉县、扶风、礼泉一带“非法”武装来牵制敌人,并派严丕显等赴长安、柞水一带,建立了长柞工委,积极开展活动,配合创建根据地;王震率部于8月2日袭占镇安县城后,即遵照党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计划将部队分3路分散于镇安、柞水、宁陕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王震还准备带一个团折回与李先念会合。敌人唯恐中原解放军立足该地,威胁西安和汉中,遂调集20个团兵力不断追剿,迫使359旅陷于困境。8月15日第359旅在华阳打退两路追敌后,勇往直前,穿越川陕公路,于凤县东岔河渡口过渭河,越陇海铁路、西兰公路,在陕甘宁边区部队的接应下,于8月30日进入陕甘宁边区,9月17日回到延安,受到中央和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河南军区司令员黄林率部2000余人,掩护主力越过平汉路后,于7月7日从桐柏地区出发,经泌阳县西北的洋册镇战斗、方城东南截击战、南召伏击战,连战皆捷,月底进入河南卢氏县和陕西商南县一线,于8月3日与北路突围部队会合。南路突围部队第一纵第3旅第8团、第2旅第6团、警卫团一部和第15旅一部2500人,因渡襄河受阻,由第3旅旅长闵学胜率领转道北上,8月6日与黄林部在商南县清油河会合。中原局即指示黄、闵部组成第四分区,并根据359旅西进回延安的情况变化,对第一、第三分区的领导成员及所辖部队进行调整,指示各分区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建立各级政权,在群众之中站稳脚跟。调整后的情况是:自西安、蓝田、商县、山阳、漫川关、上津沿小汉水至汉水以西为第一分区,任命吴世安为军分区司令员,张树才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肖元礼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曾广泰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辖第38团全部;自西安、蓝田、商县、龙驹寨、荆紫关之线以东、以北,陇海路以南,豫陕省界以西为第二分区,任命巩德芳为军分区司令员,刘庚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丁先国为副司令员,薛兴军为第二副司令员,邹顺华为参谋长,辖第37团;西荆公路沿线以南之山阳、漫川关、上津沿小汉水之线以东,汉水以北为第三分区,任命周光策为军分区司令员,方正平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王力为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齐勇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许道琦为政治部主任,辖第45团和第39团一个营;豫陕界以东、陇海路以南、丹江以北为第四分区,任命黄林为军分区司令员,闵学胜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张忠为副司令员,许子威为副政委,张水泉为参谋长,吴钊统为政治部主任,原闵、黄两部为该分区直辖。各分区辖区内之游击队附属该分区领导指挥。
  因中原部队有大批经过长期锻炼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干部旅分散转移后,有相当一批领导干部经过千难万险,与左路部队和军区机关会合,回到工作阵营,并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们有丰富的建党建政经验,加之商洛工委已着手此项工作,一经布置,各地县级政权纷纷建立。8月3日,第三地委和军分区在山阳县中村吴家坟园召开有3000人参加的军民大会,宣布成立山阳、郧商、郧山、商山县委和县人民民主政府。8月18日,第二分区以商县北宽坪为中心建立商洛县,并相继建立中共商县、商南县、卢洛县委和县人民民主政府。9月下旬,南路突围部队第15旅渡过汉水,经郧西县双牛铺、山阳县白马塘,抵达镇安县米粮川、七里峡一带,与吴世安、曾广泰第一分区部队会合,休息两天后即按照豫鄂陕边区党委和军区的电令,组建第五地委和军分区,由汤成功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王海山任司令员,孙光任副司令员,寇惠民任参谋长,李庆柳任政治部主任。至9月底,豫鄂陕边区已建立5个分区、17个县委和县政府、数十个区乡党委和政府。地方武装扩大到2000余人,县区都有武装组织,有的乡还建有游击队,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已具相当规模。根据地建成后,李先念等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陆续奉命返回延安,继续指导陕南斗争。
  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有效削弱了国民党军势力,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豫鄂陕边区的军事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推迟了国民党军发动全面内战的时间。 

商洛人民为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作出重大贡献

  在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商洛各县区人民群众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商南作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我党在商南建立的党组织有中共商山县委、陨商县委、商南县委,组织、领导着10个区委、59个乡党委的革命斗争,商南人民与我党、我军鱼水相依,并肩战斗,其贡献和牺牲尤其突出。
  中原突围北路主力部队被国民党军10个师以上兵力追击堵截,连续突围5次,一律取关隘小道前进,一个月内食不得饱,居不得安,伤员颇多,病员犹多,困苦之状,“决不亚于上次长征后一阶段”。商南是中原突围部队入陕第一个落脚点,当部队行至白鲁础时,中央委员、中原局代书记郑位三,中央候补委员、中原局组织部长陈少敏等因身体状况,交陕南游击队护送到山阳县龙山桐木沟群众朱达德家。不能随军的伤病人员,一进入商南就地安置在群众家中,仅商南县白鲁础范家山4户人家就养护了17名伤员。这一时期,商南各地群众养护伤病员400多名。
  解决部队给养,是革命根据地建设初期的头等大事。商南山区本来就地瘠民贫,加之反动派的残酷剥削,人民群众困苦不堪,后方供给十分困难。1946年入秋后,中原部队干部战士仍然身着单衣,上级指示各部队抓紧进行过冬物资筹备工作。当时,各分区和各县的财政都是空白,依靠缴获和筹措都是有限度的,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在这困难时期,刘山无私地把当年5月在商县孝义湾缴获国民党24集团军的数亿元关金票和金银分别交给了第三分区和郧商县委。郧商县委动员根据地群众到郧西、郧阳、荆紫关、山阳城等地购买土布、棉花,解决部队过冬的冬装。蒿坪河群众吴茂珠带动亲邻为我军代买了近千匹土布。各区、乡政府动员妇女们组织起来为部队缝制棉衣,做军鞋。郧商县在小川乡创办被服厂,全乡妇女争着领任务,一个月时间就赶制1000多套棉衣,缝制1000多双军鞋,一位陶姓妇女一人就上缴了12双军鞋,为一部分部队解决了御寒问题。1946年冬,第二分区分配商南县赶制数千套棉衣,动员后群众非常踊跃,提前完成了棉衣缝制任务,受到第二分区通令嘉奖。一些基层政权还成立筹粮委员会,采用粮多多借、粮少少借的办法动员当地殷实富户把余粮借给部队。根据地人民群众节衣缩食支援部队,仅商山县从1946年8月到1947年2月,共征、借粮食80多万斤以及一批土布、棉花、现金。其中,商山县幸福乡富裕沟村筹粮5万多斤,筹粮委员张发义一人就筹了1.7万斤粮和300多双草鞋。各地政府将筹集的大量物资、粮食源源不断地送到部队,解决了部队衣食困难。各县根据地人民群众还积极支援前线战斗,郧商支队攻打赵川炮楼,余家棚至李家湾一带一夜之间组织了一支上百人的担架队,帮助部队运送伤病员。
  在开辟和坚持豫鄂陕边区的斗争中,党的许多优秀儿女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留在了商南土地上。这些烈士中有为开辟根据地而牺牲的第15旅45团团长、原红74师6团团长汪世才,359旅719团政委蒋洪均、参谋长朱佐夫,有宁死不做俘虏的郧商县委委员、梁坪区委书记张弦,有不幸落入魔掌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某团候团长、柳树湾乡自卫队长上天丛、耀岭河区区长杨森、副区长水声洪、叶芳蔚;有转移外线途中牺牲的竹林关区副区长方博;有在坚持根据地内斗争中牺牲的郧商县大队大队长刘山等,还有数百个没有留下姓名的烈士。这些为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将英名长存、永垂不朽!
  豫鄂陕根据地郧商县、商山县、商南县、商山工委、湘河垴乡在商南县党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和深远的影响。根据地各县广大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豫鄂陕边区党委和军区的领导下,同邻近郧山、山阳、商洛、卢洛等县一起,牵制国民党12万多正规军和数万地方保安团,在根据地内线和外线作战中,进行大小数百次战斗,消灭了国民党大量的保安团和正规军。在东至淅川县荆紫关、郧县西北部,南至郧西县河夹、城郊,西至山阳县照川、丹凤县龙驹寨,北至卢氏县五里川、丹凤县灰池子、商南县腰庄、曹营的各大区域内,先后建立的郧商、商山、商南3个县和商山工委、湘河垴直属乡,成为豫鄂陕根据地的前哨阵地,既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作出了贡献,又密切配合了华北、华东战场的胜利作战,而且还保存发展了一大批革命力量,在豫鄂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