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服务地方的电力先行官
刘媛 余婷
文章字数:1783
  初见盖老,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清晰,一点都不像耄耋之年。今年87岁的盖锡恩出生在山东,1957年来到商洛,投身我市电力事业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并先后到机械厂和玻璃厂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兢兢业业,默默地把自己的大半生精力和心血奉献给商洛。
  1932年,盖锡恩出生于山东一户农民家庭,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成为山东胶东通讯排的一名电话兵,先后在青岛市军管会和青岛电信局工作。1957年盖锡恩从天津工业学校毕业,带着老伴及10多个同学到西安接受分配,他和老伴被分配到陕棉二厂实习一年后,为了支援地方发展,又带着老伴到了商洛。盖锡恩告诉记者,当时的商洛还叫商雒,本来组织是要派他去别的地方,自己听说商雒是小江南,气候条件好,所以愿意来这里。从此,他便和商洛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盖锡恩回忆,商洛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落后、穷。来到商洛的第一天,他们住在当时的西街旅馆,唯一吃食就是糊汤,他和老伴以前从没有吃过,入口无法下咽,愣是一晚上没吃东西,饿着肚子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二天,买了烧饼勉强填饱了肚子。还记得那是夏末秋初,天气还是很炎热,老伴穿着高跟鞋,下身穿一条西装半裤,路人看见了都觉得很稀奇,跟在他们身后追着看了很远一段路。“那个时候这里还是很落后的,他们没见过这样的衣服,所以就一路走一路瞅。”盖老笑着说道。
  他们来后不久,着手筹建商洛电厂筹备委员会。当时筹委会的同事大都和盖锡恩一样,是刚从外地毕业的学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在生活和饮食上都非常不习惯,尤其是每天喝糊汤让他们难以接受,也曾有同事因为抱怨而受到了领导的批评。1959年电厂开始进行建设,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建设资金短缺,许多材料无处购买,钢材、设备也很难买到,各项工作举步维艰。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用的发电机组,是从轮船上拆回来的。因为旧设备出故障的频率相对较高,所以当年在坊间流传一句玩笑话:“面粉厂不卖面,商洛电厂不发电。”
  电厂建成,设备调试安装就位后不久进入正常运作,实现自行发电解决城区生活照明用电。这时的盖锡恩才干回了自己的本行,作为值班长,除了负责设备运行监测、安全排查、维护外,主要是对新招的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商洛电厂建成运行之后,先后有了造纸厂、水泥厂等,开启了商洛工业发展新步伐。
  洛南县与商洛距离近,农业发达,是当时商洛的产粮区,政府决定在洛南县建设我市的第二个电厂。盖锡恩和老伴以精湛的专业技术成为电厂技术骨干,又有筹建电厂工作经验,组织选派他们二人到洛南帮助建设电厂。1960年初,盖锡恩和老伴被调配到洛南县电厂。电厂基本建成,交由当时的七O四厂接管,盖锡恩和老伴作为稀缺的技术人才,也被留在七O四厂。1963年,在商洛电厂多次索要下,他才回到了自己的单位。
  在入伍时需要填写家庭成分,盖锡恩当时年纪很小,只记得在1945年前后自己家的房子和地被分了,应该成分不好,就随便地在家庭成分那栏填了恶霸,而妹妹则把家庭成分向组织上报为地主。回到电厂不久,单位开始清除阶级队伍,盖锡恩因成分问题,被取消了干部身份,以工人身份被调到当时的机械厂。盖锡恩说道:“虽然当时身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丝毫没有挫伤我的工作热情。我还是和之前一样兢兢业业工作。”他说在自己看来,变化的只不过是工种,以前是负责指导协调,既要担心自己的工作,又要担心徒弟、下属的工作,身上的担子重、责任大。而当了工人,负责一些具体的生产工作,配合好工友干好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单纯,责任小。
  几年后的一天,他收到在山东栲胶厂工作的妹妹的来信,信中妹妹告诉他,政府重新调查,把他们家定为上中农。“得到这一消息,我感到很宽慰,自己家不是剥削阶级。”他说,收到信后不久,商洛专署便为他平反,恢复了他的干部身份。他也被提拔为机械厂生产科的科长。由于机械厂的效益开始逐渐下滑,不久玻璃厂成立,他被调到玻璃厂担任主管生产的副厂长。1993年,盖锡恩从玻璃厂副厂长职位退休,结束了他的革命生涯。
  “我从20多岁来到商洛,在这里度过了61个春秋,见证了商洛由落后闭塞到现在县县通高速,生态环境优美,群众逐渐富裕的每一步发展变化。”盖锡恩激动地说,自己现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商洛人了,印象中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从改革开放之后。他告诉记者,自己除了订阅《老年报》《中国剪报》,还每日阅读《商洛日报》,一直关注商洛的发展动向。他还希望政府继续重视人才发展,尤其是技术人才,期盼商洛今后发展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