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市政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机制保障”专题调研综述
市政协调研组
文章字数:2601
  近期,市政协围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机制保障”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为助推全市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工作建言献策。
  一、各方联动,扎实开展专题调研工作
  这次专题调研充分发挥政协院校交流协商平台和各民主党派、市直相关部门的重要作用,采取集中调研与自主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8月中下旬,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农工市委、民建市委会、民进市委会、市委党校相关人员,赴镇安、商南两县就“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机制保障”情况进行集中调研;同时,市委党校和民建市委会、民进市委会、农工市委分别从不同侧重点自行开展调研;此外,市脱贫攻坚“八办两组”牵头的10个市直部门也紧扣主题、结合职能开展广泛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各位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专家学者及市直相关部门调研人员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难点、注重分析研究,察看现场、走访座谈、协商讨论,既学习贯彻中、省、市有关政策部署和举措要求,又立足我市实际和特点,共同探讨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机制保障的思路和对策,特别是这次调研活动专门邀请了部分基层从事扶贫工作和产业发展的人员参加,汇集了各方智慧,反映了群众意愿,提升了调研质量。共形成调研材料15份,工作建议意见310多条,收集社情民意信息10多份。
  二、辩证分析,正视脱贫成果巩固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特别是面对当前决战脱贫攻坚、冲刺整体摘帽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紧盯全面脱贫目标,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对标补短提质量、拓宽渠道促增收、强化帮扶固成效,整合各方力量,采取超常举措,一方面精准施策、精锐作战、精心工作,奋力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另一方面,坚持做实“两业”(产业和就业)、做好“两防”(防返贫、防增贫),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类工作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为乡村振兴和农村长久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存在着缺乏长远考虑、盲目跟风、短期效应等问题,特色不明显、附加值不高、发展水平偏低;加之,农村商品意识淡薄,仍然存在有场无市、小场小市情况;农产品缺品牌、没销路、上行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二是资金管理不够规范,扶贫风险防范压力大。基础设施资金缺口仍然很大,现行的投入办法和方式不尽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随着脱贫攻坚持续深入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呆坏账、扶贫项目盲目跟风等情况日益显现,一些地方政府盲目举债等问题为今后工作埋下隐患。
  三是设施管理不到位,扶志扶智仍有短板。农村水、电、路、讯等设施管护不到位,部分设施发挥作用不够,甚至损坏严重;特别是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有人用、无人管问题突出。少数贫困户自我发展意愿不强,等靠要、以贫为荣、不愿退出现象依然存在;移风易俗不彻底,陈规陋习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乡村文明程度有待提升。
  四是基层组织有待加强,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干部普遍素质偏低、年龄老化、致富能力不足,基层党组织年龄结构不优、综合素质不高、引领发展能力不强;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心理的不平衡已是农村民主管理的一个难题。目前各地把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摘帽和考核验收上,对于乡村振兴乃至农村长久发展思考谋划不多,特别是对脱贫攻坚巩固到乡村振兴启动工作衔接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健全。
  三、创新机制,切实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成果巩固关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质量和效果,机制保障是实现脱贫成果巩固的有效举措。各级各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思路、创新措施,强化机制保障,巩固脱贫成果,不断推动我市“三农”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要做实产业发展机制,打牢农村振兴基础。坚持立足资源禀赋、尊重群众习惯、依托市场销路选准产业,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以销定产、找准定位,使农民从事的产业有好产品、市场有好销路、产品能成为商品、商品能在市场变现,真正实现群众增收致富。按照立体种、特色养、深加工、乡村游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小规模、大群体”的原则,扩大种养业规模,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培育特色、打造品牌;加快乡村旅游配套升级,推进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融合,推进农村产业提质增效。积极推行“互联网+”模式,做好线上、线下交易,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活跃农村市场。
  二要创新资金投入机制,破解农村建设瓶颈。有效整合扶贫项目和资金,加大政策解读和项目管理辅导,指导基层用好扶贫资金,解决带贫主体不敢用、不会用、不想用的问题;积极争取中、省对我市的投入力度,借助宁商扶贫协作、天津对口帮扶、国企扶贫助力团等机遇,增加脱贫攻坚和农村发展投入;设立中、省专项财政资金,用于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缓解新的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协调可持续发展;创新资金投入分配方式,建立农村互助金机制和村集体、致富带头人(村干部)、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发展成效和致富带贫效果;严格扶贫资金监管,尽快恢复镇办财政所建制,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三要规范设施管护机制,守卫农村生存环境。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讲究卫生、爱护环境、守卫家园的良好习惯和思想观念,培养自觉爱护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和自然生态资源的行为。采取“谁受益、谁管护”“网格管理、责任到人”的办法,强化水利设施、村组道路和通信网络日常维护、养护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各类设施的应有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的理念和规则,逐步探索农村人畜供水、垃圾处理、卫生保洁有偿服务的机制和做法,保证农村环境有人管、设施维护有人抓,特别是妥善做好移民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管护和公共服务配套工作,维护好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四要完善工作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发展成效。一方面建设一支爱农民、懂农业的镇村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和指导农村发展;另一方面要抓好农民素质的提升,培育一支爱农村、懂农业的农民队伍,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增强农民脱贫信心和内生动力,开展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俗,推崇健康向上、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道德新风尚,打造乡风文明、家风和谐、民风淳朴的农村精神文明新境界。认真落实脱贫攻坚中关于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精准扶贫政策制度,按照“四不摘”的要求,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特别是发挥好村级组织协调管理和民主自治的作用,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为农村全面振兴打好基础。(执笔王晓锋王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