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平凡战士的不凡人生
胡 蝶
文章字数:1473

   
  “我觉得自己就是平时工作努力而已。就这么平平淡淡地度过了一生。”眼前佩戴着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老人衣着朴素,讲话慢条斯理。忆起往事来,反复地强调自己经历很平凡。其实这位已经88岁的老人家,是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一路走来,体内还残留有已经不见踪迹,只能在做磁共振检查时被医疗仪器探知的弹片,军功章摆了一桌的革命英雄。他所谓的“平凡”,只是在遗憾自己没有真正亲自手持武器上前线,没有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
  这位虽然听力不佳但神采奕奕的老人名叫王双正。平安地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迈入美好幸福生活的他是幸运的,回顾过去,那个不到12岁就参军、离乡背井的他,经过了4年走南闯北的随军“漂流”生涯,1947年4月,加入了当时解放军司令员徐向前领导的18兵团的野战医院。从解放运城开始,到1949年3月底至4月解放太原,中间转战山西省的临汾、晋中、平遥等地,距离前线20多里路,在医院成立的通信班勤勤恳恳地工作。野战医院的几个休养连分散在周边村子的农户家里,接收的伤病员也被安排在农户家中,通信班有七八个人,都在农民家。年轻的王双正除了送信的本职工作之外,遇啥活干啥活儿,支持后勤工作等等,丝毫不嫌弃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对革命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太原战役结束之后,进军西北,18兵团住在西安市,西北战场上下来的伤病员都被收到了18兵团的野战医院。再后来,转战兴平、宝鸡,经过西南地区的几次战役,到战争结束。1950年以后,王双正调出医院,到了西康军区的后勤部,再后来,在后勤部的政治处做办公室工作,汇总工作情况,进行上传下达。
  1951年,抗美援朝开始了,国家从陆军抽调优秀人员做飞行员、地勤人员,组建空军。王双正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勤人员,便于1951年底进入沈阳的航校学习,两年之后,进入空军12师做航空兵。之后一直在东南沿海随军做地勤工作,到1964年转业到商洛农行,直至离休。
  回忆起军旅生涯,老人家很是伤感。那个时候在野战医院,因为人手不够,像王双正这样的非医护人员,经常也会在受过护士班培训的同志简单指点之后,承担一些护理工作。老人家印象最深的是伤病员面临的破伤风的难题。不像现在发达的医疗条件下对伤病员有科学的护理方式,那个时候没有药品、医疗条件差,“麦秆儿铺在地上就是重伤员的床,土坯支个床、砖头支个床、把农户家的门板卸下来睡觉的伤病员,那可都是在享受最好的医护待遇。”王双正说。护理人员能给伤病员喂水喂饭、擦屎拭尿,却对他们随时可能遭遇的破伤风无能为力。
  王双正经历了祖国的各种巨变,深感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仅说新中国成立前后,就变化巨大。之前广大农村贫困人数多。之后农业、工业方面有很大发展,贫困人口眼见着逐渐减少。”王双正说道,“我做空军地勤工作时,最开始飞机烧的是汽油加煤油,因为那时候国家不出油,大庆油田还没有开发,用的是苏联油。后来苏联油都不卖给咱,飞机训练都没有油。那个时候汽车用的是沼气,有的车甚至烧煤炭,坡都上不去。大庆油田开发之后,我们才有油了,飞机、汽车都有了燃料。”
  王双正在空军部队,亲眼见证了我国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苏联帮助下,我国成立了空三师、空六师等空军部队,抗美援朝以后,东南沿海也陆续建起一批飞机场。到后来还自行研制出了世界领先技术的先进飞机。
  “落后就要挨打。”老人家意味深长地说,“我这一生算是波澜不惊地过来了,目之所及,国家所经历的变化都是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我在部队入了党、学了文化,能够读书看报以后,看到世界眼中的中国地位也在变化。我感谢党、感谢祖国,祈福我们的国家永远昌盛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