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阿勒泰
“雄鸡”版图上最美的七彩尾羽
本报记者 南书堂 马泽平
文章字数:3643

风光旖旎映山湖

如梦如幻卧龙潭

三号“功勋矿坑”


人间净土喀纳斯

  晨光下的禾木村 
   
  如果把中国版图比作是一只屹立于东方的雄鸡,那么“鸡尾”上阿勒泰地区无疑就是最精美的七彩尾羽,吸引世人关注!
  9月18日—23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全国党报践行“四力”走边疆暨百名社长、总编辑走进“净土喀纳斯·雪都阿勒泰”联合采访活动成功举行。5天时间里,百名新闻媒体人穿越古今丝绸之路,通过深入到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哈巴河县、布尔津县和喀纳斯等地实地采访,感受到了“净土喀纳斯·雪都阿勒泰”的独特边疆风光,同时,采访团也深深感受到了边疆阿勒泰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和平幸福,以及那份最美最真的红色戍边情。

千里画廊流金淌银入眼帘

 
  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北部,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六县一市、“一山”(阿尔泰山)“一河”(额尔齐斯河),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三国接壤,边境线长1197公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和新疆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地区。在这里,绵延千里的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流域分布着冰川河流、森林草原、湖泊湿地、地质奇观、大漠戈壁等诸多高品质旅游资源200多处,拥有喀纳斯、可可托海和白沙湖3个国家5A级景区,有乌伦古湖、五彩滩、白桦林、草原石人等6个4A级景区,有5S滑雪场1家、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湿地公园8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被称之为“金山银水、千里画廊”。这里,一年四季景色优美,变幻万千。
  据有关专业人士称,阿勒泰的夏季旅游资源是国家级的,冬季旅游资源则是世界级的,可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等区域相媲美。阿勒泰被称为“人类滑雪起源地”。2005年,一幅古人滑雪狩猎的岩画,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墩德布拉克村一个洞穴的岩壁上被发现,这成为已知世界上关于滑雪最早的记载。正因为这幅画,阿勒泰被世界公认是人类滑雪起源地。阿勒泰地区位于北纬45°黄金雪域,这里雪量大,冬季平均积雪厚度在1米以上;雪期长,全年降雪期179天;雪质优,被奉为雪中极品的“粉雪”;雪域广,优良等级滑雪资源区域面积约5750平方公里。2018年,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授予阿勒泰“中国雪都”称号。
  在旅游界,面积近9000平方公里的美国黄石公园曾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国家公园。可如今,阿勒泰的喀纳斯旅游区以北纬48°13'为南部边界,东以禾木乡为界,西北至国境线,规划面积10030平方公里,面积超过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正成为世界最大的生态旅游公园。
  采访团采访期间,正是喀纳斯的旅游高峰期。秋天的喀纳斯,湖光山色、层林尽染,犹如人间仙境,车辆川流不息,游客来往如织。哈纳斯景区囊括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白哈巴国家森林公园、贾登峪国家森林公园、喀纳斯河谷、禾木河谷、禾木草原、那仁草原及禾木村、白哈巴村、喀纳斯村三个原始图瓦村落等八大自然景观区和三大人文景观区,集冰川、雪原、高山、河流、湖泊、森林、草原等各种自然景观于一体,成为享誉世界的国家5A级景区。
  景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喀纳斯景区日接待游客最高达10万人次,成为阿勒泰旅游业的龙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吉克普林口岸对外开放已提到了议事日程,待吉克普林口岸开放后,喀纳斯将成为国内重要的陆路跨境通道和出入境旅游区,具有发展边贸旅游、跨国旅游的地缘优势和成为中亚地区国际贸易中心及旅游中心的潜力。

文旅融合绽放芬芳幸福花

 
  在额尔齐斯河源头,国家5A级景区可可托海风景区的美,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蓝色的河湾。在那里,绿的松、蓝的水、挺的山,随处框出一块儿方景都是一幅相得益彰的唯美照片。可在2016年以前,距离可可托海镇5公里的额河第一村塔拉特村,人们还主要依靠传统的农牧业维持生活。现在,依靠可可托海的“美丽资源”,塔拉特村吃上了“旅游饭”,搭上美丽乡村建设的快车,80%以上的村民发展特色民宿,人均收入仅旅游就增收1000元,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一村一品示范村”。
  在禾木村,图瓦人的百年木楞屋里,古老的木碗、雪爬犁、皮制家具等让游客流连忘返。木楞屋里,“百年老屋马蹄乐队”的精彩演出不时引来游客的热烈掌声。乐队主持人帕尔哈提感慨地说,像这样的表演在旺季每天不下10场,是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疆的繁荣,真像歌词所说:新疆美啊新疆靓,应该感谢共产党。
  童话边城布尔津立足“诗和远方”,以文强旅、文旅互动,让游客体验民族风情,购买旅游商品,还可以观看极富当地特色文化的旅游演艺节目《喀纳斯盛典》。文旅融合推动布尔津县旅游业蒸蒸日上,今年以来,布尔津县已累计接待游客293万多人次,同比增长58.5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亿多元。 
  近年来,阿勒泰地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自治区实施旅游兴疆战略的机遇,以旅游业为主体,打造了红色戍边游、绿色环保游、滑雪银色游、黄金宝玉金色游和民俗文化游,推动阿勒泰旅游高质量发展。中国旅游界的一匹“黑马”,正在祖国的边疆奔腾。阿勒泰地区深入挖掘民俗、冰雪、宝石、黄金、马业、陨石等优秀传统文化,一大批反映阿勒泰人文地理、民族风情等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相继问世。如对口援疆的吉林省拍摄的《金山遗珠》《守边人》《雪都纪》,反映民族团结的《远去的牧歌》《真爱》,反映本土民俗民风的《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等,这些文艺作品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而且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俗话说,不到阿勒泰,不知道新疆有多美;不去新疆,不知道中国有多大。为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交通建设步伐,阿勒泰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破冰”之举,通过“旅游+航空”“旅游+铁路”“旅游+公路”,大力释放旅游带来的红利。
  打造“空中巴士”。2018年,阿勒泰-富蕴、阿勒泰-喀纳斯、阿勒泰-禾木、喀纳斯-禾木冬季低空旅游航线开通,实现了支线机场到景区“接力串飞”,确保阿勒泰冬季不休眠、不打烊,助推阿勒泰冬季旅游热起来、火起来。目前,在阿勒泰运营航线累计达到14条,实现与广州、郑州、重庆、西安等国内5个城市直飞,航线往返总里程超过1万公里,一个新疆北部的旅游集散地和对外开放的丝路航站已经形成。
  除了构建“空中巴士”,阿勒泰的公路和铁路建设也是齐头并进,多元化发展。随着北阿铁路正式通车,环北疆“金三角”“龙泰号”和吉林援疆旅游专列陆续开通,乌鲁木齐到阿勒泰的高铁线路也提上了日程。
  这些交通建设的投入,使阿勒泰旅游业态实现了由“旅长游短”到“旅速游缓”的转变,也给阿勒泰地区百姓出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推动了阿勒泰经济健康持续向好发展。

红色旅游注入绿色发展新活力

  阿勒泰之旅,不仅是一次湖光山色的陶醉之旅,一次特色地域风情的窥探之旅,而更应该是一次精神世界的洗涤和净化之旅。
  在阿勒泰,地处富蕴县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可谓“功勋矿坑”。它是世界公认的地质圣坑,也是可可托海精神的代名词。可可托海镇曾以稀有金属矿业发展闻名于世,这里盛产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物中的86种,是世界地质矿产博物馆,曾为国家偿还前苏联外债的38%、“两弹一星”试验发射成功、培养稀有金属人才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今,可可托海镇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又转型发展旅游,景区内的老厂房、老设备、老矿坑又成为旅游发展最好的红色历史遗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座富矿,也是我们发展红色旅游最宝贵财富的来源。”在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矿三代”谭胜利讲解道。远眺巨大的矿坑,探寻深邃的矿洞,走进琳琅满目的博物馆,听着一个个感人的为国奋斗的故事,游客无不被“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和矿区工人的家国情怀而震撼。
  “我家住在界河边,祖国母亲在心间,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军垦职工逢人便说的一句顺口溜。185团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团”,呈一字型排列在86公里的边境线上。
  185团所在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春天8级以上西北风肆虐;夏季极端气温40度,被称为“蚊虫王国”,经常可以咬死鸡鸭狗兔,出门劳作必须头戴防蚊帽;秋季干旱少雨;冬季严寒漫长、风大雪厚、极端气温零下40多度、雪厚达180厘米深,经常道路堵塞。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军垦人就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挖地为穴住地窝子,吃水煮原粮塔尔米,烧戈壁滩上的杂草和干牛粪,白天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
  第二代军垦人在这条边境线上以发展农业经济为己任,挖渠修路造田、抗洪守土保家园,跟天斗跟地斗、跟恶劣的自然环境斗。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每每回想5年前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景,中哈边境军武哨所的马军武总是心潮澎湃,也是因为这句话,20公里边防线,他和妻子张正美来来回回走了30年。30个春夏秋冬,马军武和妻子在巡逻路上磨破了百余双胶鞋、穿破了40多套迷彩服,记下30多本边情日志,创造了30年未发生涉外事件的纪录,维护边境稳定,守护祖国安全。
  现在,军垦第三代至今依然选择留在边境线上,传承延续父辈们的屯垦戍边职责和历史使命,为屯垦戍边事业奉献青春、奉献终身、奉献子孙。也正是有了这些守边人,他们和边防战士、边防武警一起,才筑牢了祖国边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