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在香铺村驻村帮扶的日子
文章字数:2413
  去年8月1日,省委办公厅东院管理处处长王丰来到商州区牧护关镇香铺村,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直到今年8月12日。一年时间里,王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圆满完成了驻村帮扶任务,受到了商州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得到了村民的点赞。
  10月8日,商州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印发《关于在全区推广王丰同志“一线帮扶工作法”的通知》,号召全区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驻村帮扶干部,认真学习借鉴王丰同志“一线帮扶工作法”,坚持不折腾,立足实际谋划脱贫产业;坚持勤汇报,多方争取解决民生难题;坚持常沟通,帮带提升履职能力;坚持强作风,率先垂范扎实驻村帮扶,以钉钉子精神和严实作风扎实做好脱贫退出各项工作。
  10月17日,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当天,记者联系到了王丰,采访了他驻村真情帮扶的点点滴滴。
  “培训班上,学到了解决脱贫问题的方法”
  从省委机关到秦岭脚下的香铺村,55岁的王丰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他说:“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只有学习好扶贫政策,才能制定好帮扶措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一年来,王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全面把握精准扶贫工作方略,以讲政治的高度,努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任务。
  王丰说,这一年,他先后在安康、贵阳等地参加省委组织部举办的“第一书记培训班”,认真学习中省扶贫工作有关精神,听取专家对扶贫政策的解读。多次参加商洛市政府、商州区委及牧护关镇党委召开的脱贫攻坚专题会议,学习基层同志扶贫工作先进经验,一直思考如何用好扶贫政策,解决好群众的脱贫问题。
  “修路,修饮水池,发展劳务和村集体经济,是我要干的第一件事”
  香铺村是省委办公厅的帮扶村。驻村后,王丰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任务,逐项落实“57”标准,从解决当时尚未达标的通村道路、村卫生室、村民安全饮水及发展集体经济等问题入手,“找到要干好的第一件事”。
  那段时间里,王丰先后与电力、设计部门和村民代表多次沟通,协调电力部门迁移12根电线杆、根据村民意愿新增4个过水涵洞、31户村民同意占用承包地……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通村道路顺利施工建成。
  “路修通了,水的问题也需要解决。”走访过程中,王丰发现一组村民饮水量不足,经常出现断水情况,三组村民饮水池建在猪场边,水质受到了污染,两个组的群众饮用水都达不到规定标准。于是,他便联系西安一家企业,筹措了2万元资金,改建了村民饮水池。同时,还联系协调启用了标准化村卫生室。
  贫困户闵养婵57岁,儿子在西安务工,她一人在家种了1亩6分地,日子过得很紧张。经过王丰耐心动员,闵养婵到西安一公司当保洁员,月收入2300元,母子俩有了照应。香铺村距西安70多公里,每天有两辆面包车往返西安,发展劳务产业得天独厚。王丰说,他与常年在外务工的王贤旺、王贤贵、王贤刚、王军民等群众深入交流后,在西安、蓝田等地联系好务工单位,动员有条件的群众外出务工,迈出就业新步伐。现在,香铺村已有740多人在外务工,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在6800元到10300元之间。
  发展集体经济是贫困村摘帽的一项硬指标。驻村的日子里,经常有村干部给王丰提到,村上没有资金发展集体经济。经过再三思考,王丰主动联系省水产研究院及西安、杨凌等多家企业筹助6万元,成立了香铺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养鱼、养蜂等产业,使村集体经济迈出了第一步。
  “这四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一年来,王丰遍访了全村村民,“有这样的4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第一件事:资助患病村民。“香铺村有10名群众常年患病,药费开销大,生活困难。我积极协商扶贫、医保等部门用好合疗报销政策,联系慈善机构资助患病村民4.3万元。”
  第二件事:捐助贫困学生。“去年秋季开学前,我联系爱心人士捐助两万元,资助10名贫困学生。今年1月,又联系西安‘自发学习组织’,向贫困生捐赠价值3万元的羽绒服、棉鞋等生活用品。”
  第三件事:帮助困难群众。“董九香老人患有眼疾,生活困难。我了解情况后,资助她2000元,上门讲解扶贫政策,细算扶贫措施落实情况,送她到西安眼科医院治疗眼病。现在,董九香老人逢人就讲党的政策好。”
  第四件事:耐心产生奇迹。“五保户钟书记住在半山腰,不通电、不通路,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工作队多次上门劝说搬离,但老人始终拒绝搬迁。近半年时间,每逢雨雪天气,我便与工作队的同志上山看望老人,查看房屋漏水情况。时间长了,老人深受感动,今年3月主动要求搬入敬老院。”
  王丰说:“这四件事,给我的启发是:为民办事,要付出真情,才能赢得信任。”
  “你是党派来的好干部”
  “第一书记”是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真情的纽带,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了自己的形象,更代表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影响着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看法。
  今年“五一”过后,村民王贤启对王丰说:“王处长今天要吃好的了,工作队在鱼塘钓了几条鱼,午饭有鱼吃啦!”问清原委后,王丰二话不说,给村文书支付了120元的鱼钱。
  驻村期间,王丰严格遵守驻村工作纪律,自觉服从村镇领导,全年驻村275天,走访群众每户平均不少于5次,如实填写《工作日志》,撰写3本《工作笔记》。
  和群众相处的日子里,王丰退还了曹桂芹、王贤友、王能武等群众赠送的土蜜蜂、红芸豆、土鸡蛋等特产。
  “退还王仓娃赠送的5斤黑猪肉时,他既不收钱也不拿回猪肉,还不高兴地说‘你看不起我’。后来,支书王贤哲就把猪肉用在了工作队的灶上了。”
  数次婉拒王来运、王书宏、王贤勤、王贤礼、王军民等群众的家庭宴请。
  一年来,王丰没有在村上报销过任何费用,在农家乐吃饭没有花费公款,没有在村上喝酒打牌。去年,王丰被评为“商州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离开香铺村的时候,全体村民赠送他一面“一心为民,廉洁奉公”的锦旗。临走前,86岁高龄的老支书王义虎拉着他的手,动情地说:“王丰啊,你是党派来的好干部!”
  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当天,接受采访时,王丰还念叨着:一座便民桥还没有施工,11户15人还未脱贫,程晓玲、赵粉盈、赵志文、王贤满、王能才等群众托办的事项还没有办结……
  (本报特约记者雷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