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为了初心使命·英雄烈士谱
文章字数:1901

王连成


  王连成,1919年2月15日出生于陕西省商县显神庙村(今属丹凤县)一户农民家庭。1931年在龙驹寨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上学,由于家境窘迫中途辍学,弃读从耕。1937年11月中共陕西省委派王柏栋回商洛任工委书记,组织发动群众,领导商洛的抗日救亡运动。由于和王柏栋同住一个村子,又相互是本家,王连成经常去王柏栋家里,听他讲斗争形势和革命的道理。在王柏栋的启发教育下,王连成革命觉悟提高很快。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商洛工委的领导下,商洛民众的抗日热情日益高涨。为了提高这些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的政治、军事素质,4月王连成被作为商洛抗日救亡骨干成员送往延安的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38年7月25日,中国商洛工委书记王柏栋在显神庙家中被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暗杀,商洛抗日救亡工作遭受挫折。在延安的王连成经过半年多时间锻炼,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应对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都已经日渐成熟。1939年1月王连成学习期满,经省委同意后返回商洛,在商洛工委书记彭一民领导下继续开展抗日工作。随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国内政治形势开始逆转。国民党抗日态度日趋消极,不但竭力限制人民群众的抗日运动,而且在各地制造反共摩擦事件,迫害共产党员。面对严峻的局势,中共陕西省委为缩小目标,防止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决定撤销中共商洛工委,同时调商洛工委书记彭一民去延安学习。
  1940年2月,交通员张银治带回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建立中共商县县委,由王连成任书记的通知。3月初,王连成召集商县部分党员在茶房乡巩家湾小学开会,成立中共商县委员会。会议讨论研究了县委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和发展武装力量,在必要时准备同敌人进行武装斗争;二是继续发展民先队员和共产党员,对已经发展的党员和民先队员,继续送陕甘宁边区学习;三是争取一切机会,将共产党员打入国民党政权中去,以公开合法身份作掩护,进行党的工作。
  中共商县县委成立后,机关驻地不定,隶属中共陕西省委领导。根据当时国民党商洛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情况,商县县委在宣传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投降、反共活动的同时,采取分散、隐蔽的形式,向党员宣讲《党员须知》《秘密工作》等教材,进行形势、任务、气节和党的秘密工作规定等教育,提高党员觉悟,使商县党组织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得到巩固。
  5月,国民党商洛当局授意商县第六、第七保安中队长冯麟生制造武装摩擦,捕杀共产党员。6月20日,商县县委委员王士哲被逮捕杀害。7月23日,县委指挥200多人的武装力量,击毙冯麟生及下属,鼓舞了军民的抗日热情。打死冯麟生后,王连成等党员和武装骨干身份暴露,国民党顽固派派出大批军警到处进行搜捕。在这种情势下,王连成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了商县地下党的工作之后,遵照中共中央“隐蔽骨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采取不同方式分散隐蔽。
  鉴于商县政治形势日趋恶化,中共商县县委机关受到严重威胁和限制,1940年8月经省委批准,商县县委主要成员聚集蓝田县鹿走镇一带,实行异地领导。王连成先后化名罗森、张生臣,在蓝田大寨村小学以教书为掩护,继续领导商县的革命斗争。10月,兼任中共蓝田县委书记。在蓝田异地领导期间,王连成重新整顿和组建了中共蓝田县委,往返奔波于蓝田东、西两区和10多个党支部指导工作,推动蓝田地区革命斗争向前发展。同时在鹿走镇陈志正家设立秘密交通站,接待、保护、营救了许多过往的商县革命干部。1941年6月,商县县委吸收从抗大返回的陈忠茂为县委委员,分管武装工作,派其回商县建立游击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7月游击队组建成立,陈忠茂任队长,活动于蓝田、卢氏、商洛边境广大地区。
  1942年8月,中共陕西省委作出调商县县委一班人回陕甘宁边区参加整风学习运动的决定。9月25日,王连成在蓝田鹿走镇吴村庙小学主持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听取商洛斗争情况汇报,决定由县委成员带领武装分南北两路回商县部署工作任务后再进边区。由于叛徒告密,10月上旬至中旬王连成、巩德胜等县委领导成员和武装人员共14人先后被捕,关押在商县城国民党西荆公路警备司令部狱中。中共商县县委遭到破坏,商县的中共地下党员陆续撤走或者就地隐蔽。
  王连成在狱中和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他和巩德胜密切配合,秘密联系先后被捕关押在一起的王柏桢、周宝航等共产党员,建立起秘密党小组并担任组长。党小组利用放风、吃饭机会团结一批狱中难友,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罪行;并进行争取看守人员的工作,制定了暴动越狱计划。在越狱暴动即将开始的时候,由于计划泄露,行动失败。1943年6月,敌人在多次用刑审讯毫无结果的情况下,于6月26日将王连成、巩德胜杀害。
  (中共商洛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