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滑水河之韵
文/图 余良禧
文章字数:1618

  2013年6月,镇安大坪镇龙脖子改河工程。

  2013年6月,镇安大坪镇龙湾村,滑水河源头。

  2011年11月,米粮镇,滑水河两水交汇处。

  2014年5月,米粮镇米粮新街鸟瞰图。

  2019年9月,米粮镇黑龙洞口。

  2014年5月,茅坪镇新貌。

  2014年5月,大坪镇庙沟村,岩屋河远景。  
   
  这是一条主流只有40公里的小河——滑水河。悠悠的河水,沉淀着远古时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脉向,奔腾不息,流向远方。
  自古以来,镇安分为东乡和西乡两大板块。东乡境内的滑水河是镇安又一大河流,是东乡人的母亲河。
  我的故乡在滑水河上游。再向上便是海拔1700多米的玉皇顶,滑水河北边的源头。
  我的姑姑就住在玉皇顶脚下。儿时去姑姑家玩耍记不住路,父亲说,顺着门前小河向上,走到头就到了。
  有一次,我和弟弟一起登上玉皇顶。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极目远眺,薄雾蒙蒙的群山连绵起伏,山的那边就是我的家乡。这个制高点,曾经是镇安气象站一个气象测报点。
  纵横交错的沟壑,奔流的山溪汇成小河向东流去。流到我家门前调皮地拐了个弯儿,人们把这个地方叫龙湾。小时候,时常在小河里摸鱼戏水,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20世纪70年代,原青山公社举全社之力,誓师“斩断龙脖子,沧海变良田。”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鏖战,在龙脖子上打通了一个隧道,河水从隧道流入南沟河,原河道成为农田,造福后代子孙。
  沿河而下,小河吸纳西河、东河,到了大坪街,河水逐渐丰盈起来,河道也宽阔了。这个古老的街镇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据老人讲,山西的汪氏和湖北的何氏两大家族最早迁入此地,开始兴市场、建街道,发展到二十多家商铺。清末民初,关中、河南、湖北的客商来此定居,使街面店铺、手工作坊增多,生意红火起来。街上的裁缝铺、染坊、剃头店,铁匠铺什么的样样俱全。三六九逢场时,商贾云集,人头攒动。腊月赶场的人更是多得无法行走,水泄不通。
  从大坪街下行8里,便是东乡的交通枢纽——岩屋。河流经过这里便改姓更名“岩屋河”。据考证,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岩屋河流域生息繁衍。《镇安县志》记载:岩屋古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中心点在今岩屋小学,东西约50米,南北约60米。遗址有陶窑。内有厚唇敛口钵、尖底瓶、小罐等。陶质有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细泥红陶、夹砂红陶。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后人在遗址上建有戏楼,被毁后现立有纪念碑。
  在米粮镇十字河口,还有一处仰韶文化遗址——赵家湾村落遗址。
  岩屋河流经小河子即至七里峡新街,这里是米粮镇所在地。此处有东西对峙的两条山峰,峰上各有一寨。山峰把河道逼得很窄,像是“二龙戏水”;新建的移民搬迁点遍布一河两岸。文家岭曾是电影《野山》《西京故事》的外景拍摄地。有诗云:“雄关紧锁峡七里,东西二寨门户立。红岩山头红日照,清泉常奏《野山》曲。”
  河水过七里峡在白塔湾与南边的源头茅坪河、米粮川河汇合。
  在两水交汇处,曾发现“前湾村落遗址”。据考,属龙山文化。地处米粮河口的三角地带。遗址被水冲毁,面积为长30米,宽40米。灰层中有鹿腿骨,平底罐,陶碗等,纹饰多为绳纹,陶片以灰陶为主,褐色陶次之。
  在滑水河有一条有名的地下河出自黑龙洞。仙境黑龙洞有着传奇的民间故事。更为神奇的是一洞有两潭:“湫水潭”和“献潭”。因为修建电站引水,将水位抬高,看不到潭水景观,只见洞口一汪清泉奔涌而出,如珠飞溅,扑朔迷离。洞旁有黑龙庙,引远近信徒香客慕名而来。有人题诗:“九天日月移朝暮,万里山川换古今。”
  滑水河流域是块红色的土地。据《镇安苏区资料汇编》记载,中国工农红军曾多次辗转于此,店垭子、二里湾既是中共鄂陕特委、鄂陕游击总司令部,又是镇安、山阳、郧西红色革命根据地。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攻克湖北关到达茅坪,建立了陕南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茅坪乡苏维埃政府。1935年2月,中共鄂陕特委、鄂陕游击总司令部在滑水河戏楼主持召开千人大会,宣告:“中共镇安县委、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
  滑水河,是一条红色的河流。从三个古村落遗址可以印证,人类自古以来都是择水而居。水是人的生命之源。滑水河,又一条养育炎黄子孙的生命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