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脱贫攻坚系列深度报道之四
产业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党率航
文章字数:1758
  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治本之策。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把产业脱贫作为摘“穷帽”、拔“穷根”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决战产业脱贫的新高潮。
  金秋时节,商州区北宽坪镇宽坪村的香菇产业基地里,一袋袋菌棒排放整齐,一朵朵香菇正在大棚里茁壮成长,竞相撑伞、长势喜人。大棚里,务工的群众正忙着采摘菌棒上已经成熟的香菇;大棚外,负责剪菇柄、烘干以及装袋入库的务工群众也在忙碌着,处处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劳作景象。据介绍,通过工业化技术,今年基地里的4万多袋菌棒已经进入采摘期,出菇量预计可达30吨,保守估计产值达15万元以上,可实现持续促进群众增收。在镇安县云盖寺镇西华村的食用菌基地里,有50万袋茶树菇。茶树菇的采摘期从7月中旬持续到12月,按照新鲜茶树菇每公斤12—16元的市价,今年基地菌类总产值将会超过300万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不仅食用菌变成了大产业,许多传统产业都“换挡升级”,大显身手。
  在丹凤县棣花镇万湾村李刚蔬菜种植家庭农场里,“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相结合,为产业扶贫提供了科技支撑。农场建成农业物联网智能温室系统及水肥一体化设施,各项数据指标实时反馈到手机APP,通过手机和控制室实现温控、定时自动卷放帘,节约了人力,降低了成本。依托温室智能物联网项目,有力带动群众脱贫增收,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在商南县本胜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天麻、猪苓长势喜人。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带动贫困户参股,帮助贫困户掌握食用菌、猪苓、天麻种植技术,由“输血”变“造血”,为其脱贫致富提供了保障。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好产业,我市先后召开了全市产业脱贫工作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现场推进会和“村企、村银”对接洽谈会,推广发展经验。全市1284个村(社区)通过省级清产核资验收,740个村实现集体经济分红收益6152万元,惠及贫困户25451户,实现了701个贫困村全覆盖。
  今年全市新增扶贫龙头企业11个、专业合作社200个、家庭农场10个,累计培育市场主体4707个,引导2527个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脱贫,带动10.07万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综合进度全省第一,1282个村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全市1218个村登记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740个村实现分红6152万元,惠及贫困户25451户。9月26日,我市在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进会上代表地市唯一交流经验。 
  脱贫路上,主体带动持续发力,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壮大,同时也实现了技术服务全面覆盖,内生动力持续增强。8月,先后举办多个“专题培训班”,全市259个退出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共500多人专题培训,邀请南京市8名专家讲课。组织509个宣讲队,深入673个贫困村宣讲政策,受益群众9.67万户。出动市级技术服务专家团481次,培训群众2881人,上门解决技术难题76件,让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调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市县区开展田间课堂、现场教学等技能培训活动,认定职业农民1739人,指导服务贫困群众11.02万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掌握了1至2项实用技术。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培育大产业、壮大村经济”总体思路,大力推行“1+1>2”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模式,全力推进产业脱贫决战决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目前,全市发展食用菌3.5亿袋、新发展良种核桃板栗12.3万亩、中药材29.1万亩,养殖生猪165.6万头、鸡1068.72万只、蜜蜂4.3万箱。建成光伏电站395个,总装机177兆瓦;新建电商服务站点45个,累计建成479个,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8.5亿元;全市41家高A级景区为贫困户提供就近就业岗位3000多个,安排贫困户经营营业摊点1500多个,柞水朱家湾和商南太子坪两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名录。全市产业扶贫受益贫困户152682户,实现总收入12.84亿元,户均收入8409元,较6月底分别增长110.3%、141.1%和14.66%。
  思想不松、力度不减,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县产业发展部门聚焦聚力,攻坚克难,紧紧抓住夏季生产、秋季销售的黄金季节,全市产业脱贫户正在加速受益,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真正用产业挑起了脱贫攻坚大梁,为群众持续增收、实现产业脱贫决战决胜夯实了坚定的基础,通过开展“三比一提升”“三大方向”“九大行动”,确保全市6个贫困县区实现脱贫摘帽,25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达标退出,向党和国家及贫困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