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平凡岗位的不凡人生(二)
胡 蝶
文章字数:5906

雨雪无阻送报人


   
  夜色将近,商洛市汽车客运站外的邮政大厅内,几个刚刚送报回来的投递员正在紧张有序地整理资料。
  年轻的罗鹏超在这些40多岁的投递员中显得十分醒目。他是新人,三十出头,眼睛炯炯有神,因常年风吹日晒皮肤黝黑。
  “我家就在河对岸的杨峪河镇。”他说,“这份工作很稳定,工作环境也简单,我很喜欢。”
  城区北新街西段,一直到二龙山水库大坝下,都是罗鹏超的工作辖区。
  每天早上7时30分,罗鹏超来到邮政大厅,先换日戳,在手工日戳打印本上盖上当天日期,然后分报纸。《商洛日报》以及一些杂志,也是每天这个时候到。他把要送的报纸、杂志,以及挂号信、银企对账单等印刷品分好,放到自己的三轮车上,盖上塑料薄膜,配好备用雨具,就出发去城区投送。
  送完一趟,大约中午11时左右,罗鹏超回家吃午饭。稍做休整,从西安来的《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等报纸又到了邮政大厅,他马不停蹄地去送第二趟。
  从去年入职至今,罗鹏超已经熟悉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和流程:“年初的二、三月份闲一些,每周的周一、周二特别忙,没有周末。到了现在年底这个时候,征订报纸开始了,工作时间就相对紧张一些。”
  从北新街一路向西,所有的订报单位和个人他都很熟悉。“现在看报的,都是经历过战争的那批老人。”罗鹏超说,“卫校家属院有个90多岁的老人家,腿脚不好,耳朵也有些背,我需要送报上门。老人天天在家等着,去晚了还会问,到了年底,就主动要求续订。”
  罗鹏超的工作内容很简单,将纸制品送到,再将送达信息录入后台网络系统。
  最担心的是路上的安全问题。投递员的工作要求风雨无阻,遇到雨雪天,首先得保护投递品。“去年冬天下雪,路上结冰,我一个人走在去二龙山水库的路上,四顾无人,第一次感到有点儿害怕。”他说。
  邮政大厅里,投递员们一直忙着手里的活儿,没几个人说话。晚上七八点钟,两个“乡邮”也回到了邮政大厅。“乡邮”就是乡村投递员,主要往乡村投递包裹和纸制品,投递路线更长,投送的投递品更多。
  “我负责两条线路,每条线路隔天跑一回。”“乡邮”麻建全一边整理手头的报纸一边说,“我们骑两轮摩托送报,上班就跟打仗一样,在哪里肚子饿了,就在哪里吃个小吃。算我在内,一共三个‘乡邮’,有一个还没回来。这么辛苦,也不为啥,干这一行,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正巧有个客户前来询问报纸征订事宜,麻建全的同事王新从办公桌后站了起来。他一直埋头于后台网络系统,和客户简单交流后,和暂时闲下来的麻建全打了声招呼。
  “现在手机普及了,订报、写信的人较少,我们的客户群基本就是订购学习类刊物的孩子,以及打过仗、要看报了解信息的老前辈,为两类群体服务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细枝末节,我们都必须不厌其烦,热情周到。”王新说,“再加上风吹日晒,在外要注意自身安全,所以我们这一行即便在服务业里面,也是辛苦行业。尤其是‘乡邮’,农村人现在都喜欢网购,他们要送的包裹特别多。”
  “工作天天千篇一律,枯燥无味,还要面临客户的投诉问题,所以投递员基本都是能忍耐的中年人。大家都是扎实干活的人,也很团结,谁路上车子出故障了,一个电话,别人就冲过去帮忙了。”在邮政大厅负责统筹工作的王新对同事极为满意。

默默奉献的消防兵


  1986年出生的满族小伙儿李大政,是河北秦皇岛人,中专汽修专业毕业后,在秦皇岛修了一年车,随后应征入伍,来到商洛,成为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商洛市支队商州区消防中队的一名消防士兵。
  “我现在其实就是一个商洛人。”已经有了两个小孩,在商洛扎下根的李大政说。
  2013年,李大政发明的“捕蜂神器四件套”被中央电视台《生活早参考》与《我爱发明》栏目专题报道,使得他一下成为被广大消防官兵熟知的“发明家”。
  “其实就是因为工作需要,想让战友们少受点儿累,提高战斗效率。”李大政笑道。
  2013年入秋以来,陕南地区胡蜂肆虐成灾,毒蜂伤人事件频发,有1600多人因此受伤,造成40多人死亡,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商洛市消防支队为此成立了打蜂小队,竿子上绑一块儿布,用打火机点燃,就是广大官兵日常使用的异常简单的打蜂工具。李大政的战友身着严实的防蜂服,行动极为不便,因此经常会在打蜂的时候从梯子上掉下来。
  为了提高剿灭胡蜂的效率,只要正常工作一结束,李大政就放弃休息的时间,根据多次胡蜂处置经验,尝试几十种材料和设计方案,不停地拆卸、组装,经常在仓库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经过漫长的思考和各方面的学习研究,他成功发明了灭蜂工具“四件套”,为摘除马蜂窝提供了更好的安全保障和更高效的方法。
  2019年,李大政申请加入商洛消防支队器材装备专项研究小组。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实验,在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后,从便民实用的角度出发,成功研发了综合警戒箱、全自动水带晾晒系统、多功能水带整理器以及抢险运输设备救援模组等4套功能装备。这些装备极大地提升了救援人员和群众的安全保障,提高了灭火救援和抢险救援的战斗效率,节省了日常工作的人力物力。
  通过不断进修和学习,李大政现在已是一名大专文化水平的特种车辆驾驶员。他一有空就带头学习各类车辆装备知识,刻苦钻研车辆及装备的维修技术,确保中队车辆日常及重大活动执勤过程无故障发生。
  2015年8月12日凌晨,山阳县碾子沟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商州中队紧急出动,李大政作为抢险救援车驾驶员,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由于事故现场地处山坳,四周漆黑一片,只能听到滚石不停滑落的声音,现场情况不明,救援队的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危险频频逼近,滚石不停地滑落,每走一步,都在与死神擦肩而过。即便如此,李大政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将抢险车抵近滑坡区域进行作业。作为多年钻研特种装备的老班长,李大政主动担负起了生命探测仪操作员的重任。在10多天的救援作业中,他始终手持生命探测仪,不分昼夜,一遍又一遍探测和搜查生命的迹象,竭尽全力奋战在抗灾救援的第一线,并协同救援人员疏散被困群众。李大政作为整个救援行动的中流砥柱,用行动彰显了新时代消防战士的英雄本色。
  近年来,他还多次主动申请参加全市装备器材巡检工作,共检修问题装备100多件套。
  2018年国庆前夕,在检查中队登高平台车时,他发现一条比较隐蔽的高压液压管磨损严重,随时可能因软管爆裂,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一般情况下,特种车辆的维修工作由厂家直接负责,但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维修周期很长。此时正值国庆,战备任务繁重,为了避免一根软管造成战斗力减弱的问题,李大政主动向组织申请,尝试进行维修。在维修过程中,他灵活运用日常掌握的物理原理和操作规程,大胆工作,小心尝试,最终不负众望,成功完成了更换和维修任务,及时排除了登高平台车的重大安全隐患。
  作为一名消防士兵,自入伍以来,李大政先后参加灭火战斗1560多起,参与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任务620多次,抢救被困群众40多人,挽救财产累计2000多万元,工作期间参与并圆满完成了“6·18板桥泥石流抢险救援”“1·26秦岭隧道火灾”“4·24团结路老工行火灾”“9·19麻池河泥石流抢险救援”“10·12跨区域地震演练”“8·12山阳特大山体滑坡抢险救援”等重大抢险救援任务。
  “从为缺水的村民送水,到参与重大的抢险救援战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消防士兵,我们事儿真多,随时都会有危机感。而李大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我们消防战士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大爱形象。”李大政的同事张欢竖起大拇指说。

敬畏生命


  光头、黑框眼镜、不苟言笑,是法医李文博给我的第一印象。
  李文博2004年4月被分配到商洛市公安局商州分局刑警大队,现系商州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副中队长。15年的法医工作经历,让他这个1981年出生的年轻小伙儿迅速成长,并且成熟得“没了头发”。
  “因为压力非常大。刚参加工作,有师傅带;后来独立了,身上的担子一天比一天重。”他说。
  法医是一项细致而又谨慎的工作,时刻面临着还原死因真相正确性的心灵拷问,因此容不得半点儿马虎,排山倒海的压力随时会扑面而来。而李文博的朋友提起他的工作,却都只说一个字——“脏”。他的朋友大部分都略懂医学,也就不会像一般人那样认为他的工作像影视剧里演的那样“披着神秘的面纱”。他们中胆大的,跟着他见识过福尔马林液里浸泡的人体脏器;胆小的,也知道他成天接触人的尸体,动不动就洗手是卫生需要而不是洁癖。
  最开始,李文博做伤情鉴定、禁毒方面的尿检、交通事故鉴定等比较多,自从非法医的一些其他专业机构也可以做上述事项之后,他的工作就专门为刑事破案服务,主要做死因鉴定。“对人身进行基本检查,这是法医最基本的一项工作。”他说。
  李文博的工作地点非常不确定,案发现场和商州公安分局尸体检验中心是他最常去的两个地方。
  案发现场一般在野外,这就经常需要他翻山越岭,前去翻动浮肿的尸体,有时还要面对遍地的血污。“我和另一个同事,要提着20斤左右的勘验器械爬山啊。别的警种平时需要进行体能训练,我们的工作本身,就强行让我们间接锻炼了。”李文博罕有地笑了笑。
  他们需要亲临现场细致勘察,丝毫不放过一丝可能破案的线索。对尸体进行检验,有时还需要经过解剖或者更为细致、不为普通人所知的技术处理,通过还原死者衣着、饰品,甚至高科技还原颅骨特征等方法,推断死者的性别、年龄、死因、遭遇及其他基本情况,给侦破刑事案件提供基本的方向。
  冬天,野外天寒地冻,李文博和同事因为需要肢体灵活活动,只能穿得很少。有一次,在树林里勘验尸体,口鼻呵出的雾气蒙住了他的近视眼镜,稍一习惯性抬手,还没把眼镜扶上去,眼镜就顺着雾气凝成的细密的小水珠掉了下来,他一个转身,将眼镜甩在身旁的枯草堆里,才没让眼镜掉到尸体上。
  比这还辛苦的,往往是夏天。“所有的法医都‘痛恨’夏天。”李文博和他的同事在这一点上达成了一致,因为尸臭。法医面对的,往往是非正常死亡案件,夏天的尸体腐败太快,扑面而来的臭味是法医面临的最大困难。
  有一年8月份,李文博和一位刑警去乡间密闭老屋处理一具因抑郁症自杀的高度腐败的尸体。苍蝇、蛆虫以及极度浓厚的尸臭,使得身着严实的防护服和面戴防毒面具的刑警“老哥”,真正见识了法医工作的艰难之处,从此对李文博越发佩服。
  李文博从2014年6月到市局刑警支队技术大队合署办公,从事法医临床、法医病理检验鉴定工作,5年多来,共勘验命案现场尸体、非正常死亡现场尸体400多具,受理人体损伤程度检验鉴定300多案,对强奸、抢劫、妨害公务等案件出具人身活体检查记录200多份,出具各类法医检验鉴定文书300多份,均做到结论准确无误。他还多次参与区外命案、非正常死亡等疑难案件的尸检及分析工作,主持了“2014年张某被杀案”“2016年王某某被杀案”等一系列重大案件的尸体检验工作……
  巨大工作成就的背后,是妻子对他的支持与爱护,是年幼孩子对于父亲警察职业的崇拜。饭点不准时、时常加班、节假日不休的工作常态,早已被他的家人理解和接受。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越发地对生命尊重和敬畏起来。生命很脆弱,人生无常。在我看来,爱惜家人和自己,对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是最重要的。”李文博说。

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我的工作,那就是充满希望。”这是经常挂在90后女孩黄倩嘴边的一句话。
  黄倩是四川宜宾人,于商洛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后,考上了商南县湘河镇白浪九年制学校的教师特设岗位,给孩子们教授英语。
  “来的时候很满意。”黄倩笑眯眯地说,“以前总是觉得,乡村学校都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结果没想到,学校门口就有条卖吃喝的街道,校园环境也还好,出乎我的意料。”
  孩子们很淳朴,特别想学知识,黄倩一进教室,他们就瞪大了眼睛,聚精会神,她一问问题,都积极地举手回答。
  积极归积极,对外国语言,乡村的孩子大多都不感兴趣。“我没事就思考怎么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黄倩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超市门口看到有人用转盘抽奖,便萌生了制作英语游戏转盘的念头。随之灵机一动,想到将游戏带入课堂,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
  结果势如破竹,把英语单词融入转盘,把重点句型融入九宫格里,用小组积分换星的方法,对小组回答问题情况给予积分,积分最高的小组进行换星,10颗星星兑换1张卡片,10张卡片换取一个袖章,10个袖章兑换一个奖品,这些简单易操作的游戏赢得了孩子们的欢迎,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期间,黄倩还去宝鸡接受了培训,把学习来的其他寓教于乐的先进方法也都融入了自己的课堂里。
  尽管嫁给了商南本地人,但作为一个外地人会遇到的困扰,黄倩经历得一点儿也没有比别人少。
  听不懂当地人说话,她就问,就猜。年纪大的当地人不会说普通话,她就多问两遍。大概过了一年多时间,她才慢慢地听懂了当地方言。
  学校食堂下午老做面条,她从来不吃面条,就在单身宿舍自己做些简单的吃食。时间长了,她还买了很多零食,以备不时之需。
  “当地人特别热情。”黄倩说。地方小,学校周边的村民都认识了这些年轻的老师们,每次见面,都会主动打招呼。在村民以及家长的心里,黄倩早已成了说普通话的本地人。
  教育是事业,价值在奉献。任教以来,无论是虫鸣蛙叫、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银装素裹、千里冰封的冬天,她都最早一个进入教室,也最后一个离开教室。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悄悄射进教室,她已经早早候在三尺讲台旁,聆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她觉得,那是天底下最动听的乐章。晚上,她借着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吸收营养,专心致志地制作教学课件,积极探索最新教学方法,直至夜深人静。对班里的后进生,她积极为他们补课、认真询问不懂的地方,耐心细致地讲解,直至他们听懂学会。批改英文,看着孩子稚嫩的笔迹,读着他们真诚的话语,她的心里一阵阵暖流在激荡。
  相处久了,她与每一名学生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当班主任,班里60多个学生的家里她都去过,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她都了解。学生遇到了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她熟悉情况,更能从实际出发,帮助解决。
  一天凌晨两点多,有个学生肚子疼,来找正怀着孕的黄倩。黄倩与其家长联系,家长在外打工,委托了亲戚来接。在亲戚来之前,黄倩挺着大肚子,和学生走在黑漆漆的路上,往医院赶。“当时感触特别深,天黑路滑,心里害怕,但一想到我以后的孩子说不定也有这样急需老师的时刻,害怕就一下子都不见了。”黄倩说。第二天,学生专程煮了一个鸡蛋送来,还写了封感谢信,写着“老师辛苦了”。
  因为付出,所以收获。黄倩爱孩子们,孩子们都懂,所以,当她嗓子哑了,办公桌上就会有孩子们偷偷放的润喉片;每逢节日,她都能收到学生们亲手制作的书信和贺卡;当她晚上加班时,学生会送上暖暖的茶水。
  “这些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净化了我的心灵,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我真正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黄倩笑着说,“乡村孩子没有城里孩子优厚的物质条件,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样,课余时间学习钢琴、芭蕾,但我能保证,我教的孩子们和城里孩子比起课堂知识、比起英语水平,绝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