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村美民富幸福来
白志鑫
文章字数:3597


 当地妇女到诚德核桃专业种植合作社打工补贴家用


  食用菌大棚内,工人正忙着采摘香菇。

  晴朗的冬日,走进商州区杨斜镇杨斜村,和煦的阳光下,村里的河水清澈见底,随着微风泛起涟漪。12月19日刚好遇上杨斜镇街道逢集,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收购核桃仁的商贩面包车前挤满了村民。“今年核桃收成不错啊,是这几年产量最大的一年!”村民苏喜英将一大袋剥好的核桃仁放在称重秤上,喜滋滋地对记者说道。“科管后的核桃不光是产量上去了,品质更是没得说,你看这剥出来的仁子,又大又白,一斤12块,我都卖了好几次了!现在路好走了,来去方便得很,外地客商来收购,省时又省心!”
  杨斜村位于商州区西南35公里处,G70福银高速、307省道穿境而过,交通条件便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业人口876户2746人。以前的杨斜村村民主要集中在杨斜镇街道上,村民大多以在街上做生意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2015年行政村重新划分之后,川明村、石峪村被并入杨斜村,全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住在山沟里的百姓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少技术等局限性因素,一度陷入困境。
  近年来,在商州区发改局、杨斜镇政府与当地百姓的共同努力下,通组公路、便民桥、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和惠民政策的落实,搭起了山沟里百姓与外界的桥梁,让百姓感受到政府帮他们脱贫的决心和诚意。产业之花在杨斜村遍地盛开,让曾经陷入贫困的村民摆脱了贫困,收获了幸福。去年年底,杨斜村退出了贫困村行列。
  改善基础设施打通致富“最后一公里”
  基础设施是杨斜村作出改变的第一步。7组村民郭房家住石峪沟内,交通闭塞,多年来和妻子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想下去打个零工都不方便,路太难走了!”回忆起以前的艰难岁月,郭房不胜唏嘘。他告诉记者,以前沟里没通自来水,三五户人合起来打一口井,一到冬天经常断水,村民老是担心吃水问题。2017年9月,商州区发改局争取项目资金80多万元实施杨斜村饮水工程,新建拦水坝一座,集水池、沉淀池各一个,200吨的蓄水池一个,埋设管道5公里,耗时一年,彻底解决了村里部分群众饮水困难问题。他感叹道:“国家政策太好了!现在通组路修得又宽又平,我们出行一下子方便了许多,彻底告别以前‘雨天两腿泥、晴天一身土’的状况了。”
  在杨斜村,不管是村民还是村干部,谁都不曾想到,杨斜村能变成如今一副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模样。村支书张全朝告诉记者:“这几年,驻村工作队、杨斜镇帮扶干部和村上做了不少努力,争取各方资金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先是投资15万元实施四组通组路工程,后又争取到区交通局投资250万元改扩建杨斜村石峪到牛槽的石牛路5.5公里,还新修了8组便民桥,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现在8个组已经实现通组路和连户路全覆盖,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彻底解决。同时,还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保障,全方位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贫困户刘彦民搬迁前住在距离村部最远的8组,那里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吃水困难、交通不便。“以前,我们几代人生活在山上,住的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吃的是窖水,出行、看病、上学都困难。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搬进了新楼房,老人看病,娃娃上学方便多了。”说起搬迁前后的对比,刘彦民喜不自胜。村民黄喜民的家里整洁明亮,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原来住的房子破破烂烂,下雨漏水下雪天漏风,太苦了。后来村里帮我申请了危房改造,改造后的房子住起来就是美,现在通组路、便民桥都修好了,水、电、网络样样进家。我们干啥都方便,村里人都高兴!”黄喜民格外兴奋。
  截至今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全村29户105人搬到了交通便利、地理条件较好的杨斜镇松云集中安置点,住进水、电、路、管网和社会服务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家,目前村民已全部装修入住。从2017年起,杨斜村连续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村上36户危改户现已全部通过验收,危改资金已分批次拨付。
  拓宽致富渠道搭上产业“脱贫快车”
  如何让贫困户搭上“脱贫快车”,让他们双手动起来,腰包鼓起来?杨斜村的答案是:在村上成立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实现项目到村,产业到户,带动周边更多的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思路一变天地宽。驻村工作队积极引进陕西诚德良品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在村上成立了诚德核桃专业种植合作社,让贫困群众在合作社以务工的方式增加收入。
  近日,记者在诚德核桃专业种植合作社院内看到,前来售卖核桃仁的群众络绎不绝,现场群众排起了长队,过秤、结算现金,一派繁忙的景象,每个人脸上也都洋溢着幸福和喜悦。脱贫户梁科军告诉记者,这里的收购价格很公道,他们都愿意到这里售卖核桃仁。据了解,截至目前,诚德核桃专业种植合作社已经收购20多吨核桃仁,极大地解决了杨斜镇及周边镇办核桃丰产后的滞销问题,切实为当地群众打通了一条方便快捷的增收之道。
  走进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十几名工人正在忙碌着,有的在操作机器夹核桃,有的将夹好的核桃剥开将核桃仁完整地取出,按照成色和品质分类入筐,不一会儿,一筐筐色白仁饱的核桃仁就生产好了,整个车间内弥漫着坚果的香气和劳动的喜悦。
  据了解,诚德核桃专业种植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3月,是一个集核桃种植、收购、仓储、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年产核桃400多吨,加工核桃仁200多吨,带动了130多名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32名。目前,杨斜村的诚德核桃加工厂已与六个核桃公司签订了长期订单,进入正规化生产轨道,用工量也在逐渐扩大,预计将带动周边更多的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有效拓宽杨斜村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合作社负责人周在军告诉记者,在这务工的大多是留守妇女,计件工资平均一天能拿五六十块钱。正在剥核桃仁的脱贫户王玉霞对记者说:“我家以前是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认领了光伏产业,村上还帮我申请了公益岗位,每月有500元的收入。现在我每天早上把娃送到学校,来剥一会儿核桃,下午四五点再去接娃。在这干活既能照顾到家里,又把钱挣了,我家去年都脱贫啦。”她喜滋滋地说着,手上不停地干着活。
  杨斜村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目前,杨斜村的主导产业有个体工商业、劳务输出、食用菌、光伏及传统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全村认领光伏产业的有119户,2018年分红35.7万元,2019年前三季度已兑付资金21.42万元;动员36户贫困户认领食用菌16.8万袋,2018、2019年共分红10.98万元,目前已全部到账;充分发挥集贸市场优势,全村现有个体经营户105户;依托诚德核桃加工厂解决贫困户就地劳务就业32人,共聘任贫困户公益岗35人,每人每月500元;大力发展传统种养业,12户贫困户养蜂130箱,15户贫困户养猪200头。全村种植核桃1200亩、板栗1000亩,有26户贫困户种植猪苓、柴胡、黄芩等中药材36亩,共兑付生产发展产业补助资金7.86万元。2019年全村134户免费领取菊芋种子,种植菊芋83亩,户均增收1200元。这一系列的产业帮扶措施,使杨斜村村民的腰包变鼓了,日子更好了。
  用心用情帮扶干群连心奔富路
  脱贫攻坚这几年,杨斜村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中以前的“懒汉”不再整天只知道晒太阳,而是积极主动地发展产业,为自己的小日子忙活。这些都是扶贫带给大家的看不到的“红利,”也是群众今后持续增收、过上好日子的基础。
  “帮扶干部那么用心帮我,政府给咱政策那么好,再不好好发展,就太说不过去了!”在诚德核桃加工厂夹核桃的女工赖粉侠笑着说。她告诉记者,自己之前一直在家务农,家里靠丈夫打工维持生活。“我家老二两岁多的时候,我掌柜的就出去打工了,到现在也没回来,期间没给家里寄过一分钱。”谈及伤心过往,赖粉侠有点哽咽。“这几年两个娃全是我一手拉扯大,现在都不敢回想当时的艰难处境。后来老二一直没有户口,还是我的帮扶干部李卫国跑前跑后给我娃把户口上了。工作队帮我认领食用菌产业,还给我找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现在我有闲工夫就来这里剥核桃仁。”她告诉记者,自己一度陷入绝望,还是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鼓励支持,免去了她的后顾之忧,现在两个孩子在镇上读书,她在家门口有了工作,每年还有食用菌产业分红等。“现在就想把日子过到前头,给娃们多攒点钱上大学!”
  今年,为巩固脱贫成果,扩大群众就业面,提高就业质量,杨斜村成立村级劳务工作站,邀请区、镇林业专家、商洛顺奇职业培训学校、商洛利达职业培训学校,组织开展核桃科管、丝网花、母婴护理、室内照明装置、钢筋工等技能培训6次。全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58人,其中有组织、稳定就业216人,灵活就业42人。
  脱贫出列的杨斜村,扶贫工作并没有懈怠。今年,杨斜村在原先“扶智扶志”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建立了杨斜村群众微信群,定期发送“扶智扶志”信息,利用灯杆、围墙建立扶志扶智文化一条街,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有村民问,都脱贫了,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为什么还这么拼?驻村第一书记尚晨阳说:“政策不变,队伍不撤,干劲不减,确保脱贫之后不返贫。脱贫了工作更加不能松懈,大家还要继续加油干,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带领群众早日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