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0年01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控辍保学一个都不少
文章字数:1613
  刘 媛
  家住柞水县瓦房口镇的叶某,因家庭原因成了留守儿童,他想走出这种困境,初中入学不到两个月便辍学随父亲外出打工。柞水县在开展控辍保学大排查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联系劝说,宣传国家扶贫助学和控辍保学政策,劝其返校读书完成义务教育,但其家属始终不接受。
  2019年6月,学校与村委会派人远赴安徽,将这对父子劝说回乡,之后在瓦房口镇老庄村移民点为他们分配了一套住房,将叶某就近安置在穆家庄九年制学校就读,学校为其购置了一应俱全的学习用品和必备的生活用品,并安排了一对一的帮扶老师,对他的学习、生活、心理进行全方位帮扶指导。
  在一系列的帮扶教育下,叶某逐渐在学校丰富多彩的课堂和社团活动中找到了快乐,在同学互帮互助中享受到同伴的友谊,在老师和帮扶干部的关怀下找到了缺失已久的温暖。叶某的父亲也放心地踏上了外出务工之路。叶某稚嫩的脸上退去了往日的抑郁,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满怀希望地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技能改变生活、改变命运。
  “控辍保学一个不少”是教育扶贫的基本底线,而控辍保学的基础工作就是摸清底数,真正知道孩子在哪里。
  经过调查研究,柞水县总结了一套“双线”工作法,即“线上”通过户籍这一基本基数比对扶贫、学籍、资助等系统数据,摸清学生的整体布局情况。“线下”逐校核查,走村入户逐人核实,组成9个工作队赴各地寻找县外就读儿童,建立完整档案,找到6岁至15岁1.9万名适龄儿童,摸清孩子们最真实的就读情况,确保控辍保学对象无遗漏、零差错,实现“一个不漏”。在此基础上建立“八表五档”。“八表”指将适龄儿童按照“镇内就读、镇外县内、县外就读、休学、送教上门、完成义教、延缓入学、问题户籍”等八类情况分别造册统计;“五档”是指对“辍学劝返、延缓入学、休学、县外就读、送教上门”等五类特殊群体,分别建立专项档案,畅通沟通信息,实行动态管理。
  经实地调研分析得出,山区孩子失学、辍学主要有3种情况: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上、厌学不想上、自卑不敢上。不上学的孩子有的随父母四处流动,有的在家无所事事,劝回来留得住是保学的重中之重。县上精制“四大套餐”,破难纾困,实现“一个不失”。送关怀,建立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机制和心贴心的关爱机制,定期开展送健康、送励志、送监护等“因人施教”帮扶活动。送社团,开展“为每一名厌学学生找回自信”“为每一名后进生培养特长兴趣”活动,根据厌学、学困生的兴趣爱好量身定做社团,让他们成为社团小组的负责人,使他们在学校有朋友、有信心、有尊严,目前,柞水有包括体育、舞蹈、非遗、根雕、石头画、科技、播音主持等近30个门类、1000多个社团,激发山区孩子好学向上的动力。送方法,持续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围绕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家庭教育方法指导、脱贫理念引导和学生课外教育为主题的家庭教育大讲堂,促进家校互动、信息共享、问题联防。送资金,保障不因经济困难上不起学。几年来,县上累计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助资金1680多万元。
  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实施“三步走”工作法。第一步,四重摸排,确保资助精准。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摸排机制、以村组为单位的家庭摸排机制、以帮扶干部为单位的复核摸排机制、以省教育精准资助系统为单位的网络比对摸排机制,确保资助精准率达到100%。第二步,突出重点,确保应助尽助。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为资助重点,同时兼顾单亲家庭、残疾人家庭、遭受突发变故家庭、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及孤儿、留守儿童等,严格落实国家普惠性济困助学政策,确保资助全覆盖。第三步,多方统筹,集聚帮扶资金。近年来,县上积极争取“顺丰莲花”公益助学资金、中国扶贫基金会、苏陕协作帮扶资金、陕投集团等企业和社会组织捐助资金1550多万元。统筹部门帮扶力量,将县总工会、科教、民政、扶贫等12个部门资助项目打包整合,累计发放资助130多万元336人次。从学前至大学新生,资助覆盖率达100%。
  据统计,截至2019年秋季,柞水县共有学生及幼儿2.4万名,其中6岁至15岁适龄儿童少年1.9万名,县内就读1.49万人,目前无一人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