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勠力同心战扶贫
——柞水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一
文章字数:3482
  张珊 朱恢军
  田地上,农户播撒下希望的种子,等待新一年的硕果累累;
  工厂中,贫困户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山村里,村民们徜徉在山水美景的自然画卷里,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在仲春的暖阳中,漫步秦岭南坡柞水县的村里乡间,一幅幅景美、业兴、民富的生动画面就像春风般温暖着人们的心田。但谁又会想到,曾经的柞水县立地条件差、经济基础薄,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穷则思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柞水坚持精准施策、精细绣花,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推动各项精准扶贫政策落地落实,走出了一条富有柞水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截至2019年底,全县13406户42088人实现了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44.04%降至0.91%。
  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全省29个贫困县(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柞水县位列其中。经过全县上下多年攻坚,柞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压实责任强力推进
  “脱贫攻坚以来,我们一直吃住在村里,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柞水县小岭镇岭丰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维说道。
  开战即是决战。柞水划定九大作战区,县委书记任总指挥长,统揽全局。
  第一时间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建9个镇办脱贫攻坚工作组和79个驻村工作队,健全县、镇、村三级指挥体系。夯实三级书记抓脱贫的政治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责任,压实县委常委包镇办、分管副县长管行业的领导责任,构建了“常委管块、县长管条”的责任网络;压实107个部门包村、3266名干部帮扶责任。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国家部委定点帮扶、万企帮万村等政策机遇,用好社会帮扶、国企帮扶、高校帮扶等力量,“多军种”联合作战,“全方位”精准出击。组建脱贫攻坚达标抽检技术小组,帮助镇村抓要害,有的放矢改进提升质量;成立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任组长的督查专班,开展常态化督查暗访。成立9个尖刀班,一对一下沉到9个镇办,全面督导。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柞水县深入推进“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79个村全面推行“一肩挑”;按照“党员中心户-党员-贫困户”模式,420名党员中心户带动2432户贫困户发展中药材、畜禽养殖等中长期产业,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运用“三项机制”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115名。扎实推进抓党建转作风促脱贫专项整治,累计处置扶贫领域问题线索639件,立案120件,党纪政务处分122人,曝光11期28起54人,移交司法机关1人,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一主两优”助农增收
  柞水县立足贫困户增产增收,创新扶贫机制、提升造血功能,让群众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村上动员我种植木耳,去年就收入了3万多元!”2月18日,在肖台村的木耳种植基地里,贫困户陈发斌谈起自己的脱贫之路,一脸的得意。这只是柞水县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柞水县根据境内盛产柞树,种植食用木耳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传统,依托旅游资源富集、A级景区多、距离西安近的优势和林地资源丰富优势,形成了以木耳为主导产业、乡村旅游和林下中药材为优势产业的“一主两优”脱贫主导产业,构建了农特产品全链条体系,形成了本地特色的乡村游新业态,使一二三产互融联动。创新推行了“双借双还”的木耳产业发展模式,柞水木耳入选2019年第一批全国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发展木耳产业的经验做法是陕西唯一入选的全国10大产业扶贫案例;旅游“四联”模式作为陕西省“十三五”旅游扶贫样板在全国推广。目前,全县建成年产能2000万袋菌包生产厂5家,发展袋料食用菌1.5亿袋,建设连翘等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5.85万亩,建成农家乐集群9个,将全县22.5%以上的贫困群众捆绑在旅游产业链上,全县10213户产业扶持户户均有1至2个中长期产业项目。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为破除部分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依赖思想,柞水县通过扶观念、扶信心,扶知识、扶技术,扶正气、扶民风,努力使老百姓增强致富本领。开展精神文化脱贫巡讲、道德宣讲、“院落扶志汇”1470多场次,评议先进典型1200多人,推荐“五好家庭”“最美家庭”156户;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不断完善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基础设施补短板
  3月1日,走在红岩寺镇正沟村的山间,只见沟沟岔岔往日一到下雨天那些泥泞不堪的乡间小路早已铺上了厚厚的水泥路,阳光照射下,光亮而洁白。正沟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们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但随着扶贫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通组路建设便成了摆在群众脱贫致富面前的一道难题。2017年底,经多方协调,通组路顺利建设完工,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问题。
  柞水县大力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工程,把所有贫困村建设成为设施完善、条件便利、生态优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产业扶贫示范村和“一二三”产融合示范村。新建、改造安全饮水巩固提升、水保生态、防洪保安和节水灌溉等工程项目22个,实施安全饮水项目34个,覆盖79个行政村(社区);实施农网改造升级项目96个,新增与更换配变90台,新建与改造10千伏线路177.31KM、低压线路188.86KM,改造户表50646户;实施公路建设项目281个,完成建制村通畅公路、深度贫困村通组路、“油返砂”整治390公里,养护工程验收合格率达100%;完成81所村(社区)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建成镇级综合文化站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农家书屋81个,文化活动广场52个,通讯基站774个,全县无线通讯、电视信号、光纤到村实现全覆盖。
  政策帮扶全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是扶贫任务的根本之策,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2019年12月20日,曹坪镇中学舞蹈社团内,李妍正体验着舞蹈的乐趣。家住荫沟村的李妍与奶奶相依为命,2019年5月,李妍离开学校,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李妍9月1日返回校园。
  柞水县创新控辍保学“线上”比对和“线下”摸排“双线”工作法;严格落实“七长”控辍保学责任制,精准制定劝学“四大套餐”,落实“因人施教”帮扶措施;累计落实资助资金3243.88万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覆盖率达100%,全县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无农村家庭因学返贫。
  教育扶贫只是柞水精准推进政策落实的一个方面。积极推行“三建三带”就业扶贫模式,创新“六个一批”就业帮扶举措,累计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3077人次、订单式培训601人,成立村级劳务队79个,实现就业创业16939人,通过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730人,全县10068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落实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公立医院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设立“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窗口;组建“2+2+1”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重点慢病患者签约服务率达100%,贫困人口25种大病实现应治尽治。
  全县21个集中安置点“大小配套”项目建设全面到位,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979户11555人。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2472户,累计兑付资金5169.1万元,危房改造竣工率、入住率和资金兑付率均达100%。把生态扶贫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提升贫困家庭收入。加强兜底保障,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按照程序全部纳入保障。
  统筹力量聚合力
  柞水县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国家部委定点帮扶、万企帮万村等政策机遇,用好社会帮扶、国企帮扶、高校帮扶等力量,着力扩大社会帮扶“朋友圈”,构建起社会扶贫大格局。
  深化苏陕扶贫协作,与高淳区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苏陕扶贫协作和经济合作协议》,江苏方面累计投入各类资金8811万元、爱心捐资捐物2456万元,扶持种养产业、加工产业等项目86个;招商引资项目4个,全部建成投产;先后组织专技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5批182人次到高淳区交流学习,高淳区选派交流两批48名专业人才到柞水开展支教、支医、支农帮扶工作。
  深化“3+X”系统帮扶,争取14家省国资委系统第九合力团参与企业项目资金2493.67万元、融资贴息5000万元;省水务集团投资的营盘镇供水项目,中铁一局投资的社区工厂、木耳特色馆和两万平方米智能大棚,西安交大投资的“航模队校外训练基地”和“学生科创教育孵化基地”,陕财职院投资的大棚菜及土蜂蜜产学研示范基地等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投用。教育、医疗、人才等各领域合作持续深化,2018年全市高校帮扶现场会在柞水县召开。
  深化社会帮扶,借助科技部定点帮扶机遇,争取科技部项目9个7170万元,省市科技系统项目18个1990万元,柞水木耳大数据中心建成投用;扎实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组织81家民营企业帮扶77个村(社区),累计落实产业项目帮扶资金1.12亿元,带动贫困人口2.97万人,盘龙药业、野森林和中博农业先后被评为“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脱贫攻坚,实干快干。在柞水,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正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昂首踏上了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征途。